苏轼 20首经典诗词
8个月前 (04-21)
苏轼 20首经典诗词谦谦(余乐辽)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以诗为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束缚,开创了“豪放词”这一个新的流派。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中少有的全才他的诗、词、散文成就非常高而且能书会画不过他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胸怀和人生境界在逆境中的乐观与豁达 近日,正值苏东坡迎来981岁诞辰之际人民日报评选出20首经典苏轼诗词这些作品值得每个诗词爱好者细细品读 中秋之夜,面对一轮明月,词人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既有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这首词运用分顿挫,虚实结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这首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废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抛、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
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发出人生无常、人生短暂、人生如梦的感慨,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后一首运用拟人的手法,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此诗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作品描述苏轼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苏轼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
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却愈挫愈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成就了千年之后苏东坡的大名。
今天,苏轼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个人认为,他很象是一段溪流,在我们的面前流淌,流淌在草丛当中,流淌在山石之间,最终流向大海,永远不会干涸……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以诗为词,突破了"词为艳科"的束缚,开创了“豪放词”这一个新的流派。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人中少有的全才他的诗、词、散文成就非常高而且能书会画不过他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他的胸怀和人生境界在逆境中的乐观与豁达 近日,正值苏东坡迎来981岁诞辰之际人民日报评选出20首经典苏轼诗词这些作品值得每个诗词爱好者细细品读 中秋之夜,面对一轮明月,词人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既有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这首词运用分顿挫,虚实结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
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
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这首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废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抛、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首词是伤春之作。
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理历程,发出人生无常、人生短暂、人生如梦的感慨,于清新中蕴涵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本诗描绘了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本诗的灵感可谓突现于一个“醉”字上。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进而澎湃,才赋成即景佳作。
才思敏捷的诗人用诗句捕捉到西子湖这一番别具风味的“即兴表演”,绘成一幅“西湖骤雨图”。
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
可谓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而后一首运用拟人的手法,使惠崇的绘画由“定格”转变成了“录像”,使大雁北飞的情景充满着人的情感,是颇有新意的。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此诗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作品描述苏轼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是这首中秋词的艺术特色。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这首词,色彩清丽而境界开阔的生动画面中,寄寓着作者清旷、闲雅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态度,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思。
这首词的境界高妙,前人谓“似非吃烟火食人语”。
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
作者“以性灵咏物语”,取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
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切,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苏轼举重若轻,不仅写出了杨花的形、,而且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巧妙地结起来;将物性与人情毫无痕迹地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借物以寓性情”,“即物即人,两不能别”。
全词写得声韵谐婉,情调幽怨缠绵。
反映了苏词婉约的一面。
此词一出,赞誉不绝,名声很快超过章的原作,成为咏物词史上“压倒古今”的名作。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一生三次被贬,却愈挫愈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了自己的一生,成就了千年之后苏东坡的大名。
今天,苏轼虽然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个人认为,他很象是一段溪流,在我们的面前流淌,流淌在草丛当中,流淌在山石之间,最终流向大海,永远不会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