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及连接线设计标准小科普
7个月前 (04-21)
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及连接线设计标准小科普昆明宝象临空产业园规划策划组 未来昆明宝象临空产业园周围路网发达,包含2条高速路,3条快速路,6条主干道。
这里小编就为大家科普下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及连接线设计标准。
一、单向匝道路基宽度1、采用主线分汇流方式时,路基宽度应采用主线半幅标准。
2、枢纽型立交匝道宜采用标准双车道。
主流方向一般采用12.0m,若匝道交通量小于10000Pcud时,路基宽度可采用10.5米。
次流方向一般采用10.5m,环形匝道、交通量小于3000Pcud或布设受制约的匝道,可采用简易双车道9.5m。
3、县市级及重要交通源集散型立交匝道不宜采用单车道。
主流方向一般采用10.5m,交通量大于10000pcud时,宜采用12.0m;次流方向一般采用9.5m,交通量大于3000pcud时,一般应采用双车道10.5m。
4、乡镇级集散型立交匝道可采用单车道。
主流方向一般采用9.5m,交通量大于2000pcud时,可采用10.5m;次流方向一般采用8.5m,交通量大于1000pcud或增加投资有限时,可采用9.5m。
5、匝道交通量大于20000pcud或两条匝道交织时,宜采用单向三车道,宽度一般采用14.0m,不宜大于14.5m。
二、双向匝道路基宽度1、立交中心对向分离式四车道匝道一般应采用19.00m。
2、立交中心双向分离三车道匝道一般17.00m。
三、平面交叉1、被交路为连接县市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宜采用设左、右转弯车道的渠化平面交叉。
2、被交路为连接乡镇的二级公路,宜采用设右转弯车道或主流转弯车道的渠化平面交叉。
3、被交路为公路,可采用非渠化的平面交叉。
四、立交功能分类1、枢纽型立交,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实现交通转换的互通式立交。
2、集散型立交,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之间实现交通集散服务的互通式立交。
3、混型立交,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实现枢纽功能的同时,兼顾了一般集散服务功能的互通式立交。
4、部分互通立交,公路与公路交叉时,只能实现部分方向交通转换或匝道之间存在平面冲突的立交。
五、可研阶段立交布设原则1、依据沿线交通源、衔接路网现状及发展规划,初步拟定互通式立交布设位置。
2、一般应按照立交间距4Km30km要求,以及相邻其他设施或隧道的距离规定,初步确定立交数量和密度。
3、调查并预测初拟位置立交各转弯方向交通量,结设置条件确定各立交位置和数量。
4、明确各立交功能和服务对向,包括被交路的路网地位和标准。
5、明确是否需要设置立交连接线,包括标准和规模。
这里小编就为大家科普下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匝道及连接线设计标准。
一、单向匝道路基宽度1、采用主线分汇流方式时,路基宽度应采用主线半幅标准。
2、枢纽型立交匝道宜采用标准双车道。
主流方向一般采用12.0m,若匝道交通量小于10000Pcud时,路基宽度可采用10.5米。
次流方向一般采用10.5m,环形匝道、交通量小于3000Pcud或布设受制约的匝道,可采用简易双车道9.5m。
3、县市级及重要交通源集散型立交匝道不宜采用单车道。
主流方向一般采用10.5m,交通量大于10000pcud时,宜采用12.0m;次流方向一般采用9.5m,交通量大于3000pcud时,一般应采用双车道10.5m。
4、乡镇级集散型立交匝道可采用单车道。
主流方向一般采用9.5m,交通量大于2000pcud时,可采用10.5m;次流方向一般采用8.5m,交通量大于1000pcud或增加投资有限时,可采用9.5m。
5、匝道交通量大于20000pcud或两条匝道交织时,宜采用单向三车道,宽度一般采用14.0m,不宜大于14.5m。
二、双向匝道路基宽度1、立交中心对向分离式四车道匝道一般应采用19.00m。
2、立交中心双向分离三车道匝道一般17.00m。
三、平面交叉1、被交路为连接县市的一级公路和二级公路,宜采用设左、右转弯车道的渠化平面交叉。
2、被交路为连接乡镇的二级公路,宜采用设右转弯车道或主流转弯车道的渠化平面交叉。
3、被交路为公路,可采用非渠化的平面交叉。
四、立交功能分类1、枢纽型立交,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实现交通转换的互通式立交。
2、集散型立交,高速公路与一般公路之间实现交通集散服务的互通式立交。
3、混型立交,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实现枢纽功能的同时,兼顾了一般集散服务功能的互通式立交。
4、部分互通立交,公路与公路交叉时,只能实现部分方向交通转换或匝道之间存在平面冲突的立交。
五、可研阶段立交布设原则1、依据沿线交通源、衔接路网现状及发展规划,初步拟定互通式立交布设位置。
2、一般应按照立交间距4Km30km要求,以及相邻其他设施或隧道的距离规定,初步确定立交数量和密度。
3、调查并预测初拟位置立交各转弯方向交通量,结设置条件确定各立交位置和数量。
4、明确各立交功能和服务对向,包括被交路的路网地位和标准。
5、明确是否需要设置立交连接线,包括标准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