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粉丝、单条微博赚8000,揭秘新媒体背后红利_电影天堂

7个月前 (04-20)

电影网专稿 昨天,一篇名为《小红书“种草笔记”产业链:代写50元起,提供上热门套餐》的文章在网上掀起热议。文中揭露了小红书笔记代写代发、刷量、搜索排名的产业链内幕,同时直指小红书涉嫌商品售假等问题。

流量造假已经是网络常态,也是整个社会造假现象的缩影。在影视行业内部,假收视率、假点击率、假票房、假热搜等,无孔不入,广根源深。

前不久,央视新闻点名曝光某位偶像明星的微博转发量破亿,数据存在异常。流量制造的虚荣假象,不再成为影视行业内心照不宣的“秘密”,行业的里里外外,已经在进行着一场针对“流量造假”的打假行动。

近期两会,文艺界政协委员也对假流量发表看法,建言献策。郑晓龙痛斥“造假是污点”,呼吁严惩。巩汉林建议在演艺界内部建立一个征信记录,以行业公信力。

流量本不是妖魔化的存在,它意味着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对内容和服务的指标评价,也是对市场和消费者的潜在引导,它应与质量高低相依相存。但是,当流量只与抢夺用户挂钩,被名与利紧紧捆绑,一条造假产业链势必暗流涌动,应运而生。

在3.15消费者权益日这天,小电君想关注的是处于影视行业后端的媒体与宣传两方,在他们内部,同样存在着这场造假利益游戏的参与者和受惠者。

流量造假扰乱影视媒体行业

“流量”的出现伴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这些平台上,“每个人都能在15分钟内成名”。

不论是依靠优质内容产出获取大量关注,还是花钱买暖茶网暖茶网warmtea、转发、点赞和评论数据,只要你的账号有一串看上去漂亮、可观的数字,你就能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

电影领域,个人经营的自媒体往往会通过买粉,数据增量等方式在前期积累规模,形成一定数量的运营团队后,或以抄袭、洗稿等方式制造内容,然后在上游宣传方的作供养下持续滋生、蔓延,甚发展出不同类别的小号,最终形成一个上下循环交易的完整利益链条。

据业内数据研究者李先生透露,“有些自媒体号前期为拿融资,会刷出很高的阅读量和评论数,他们不害怕数据造假的后果,因为资本可以承担。”即便微信在去年对公众号阅读量进行了规范调整,剔除虚假数据,现在还是存在一批文章刷量到“10W+”的现象。

电影宣传的目的是扩大声量,传播影响力,当宣传层面错误秉持“唯流量论”,也顺带壮大了造假自媒体的声势。供职于传统媒体的资深电影记者小C就向我们抱怨宣传方对媒体资源错乱配置的问题:

某当红男明星主演的影片即将上映,艺人团队在宣传期间全部安排营销大号的采访,直接拒绝传统媒体的采访需求,原因正是出在新旧媒体的流量差距;

另一部已经上映的影片,其宣传团队为某电影公众号安排了长达1个半小时的主创采访(常规时间为20-30分钟),大号派出四名记者,不仅忘带设备,现场更是一度出现他们无法与受访人互动问答的尴尬局面。

当失真的流量成为泡沫化的表面资产,假数据自媒体替代优质媒体,劣币逐渐驱逐良币,影视媒体行业的专业性与原创内容质量也将渐行渐远,大打折扣。

当这些微博大V与公众号在某部影片上映期间发布相关的评论文章或视频时,我们也将越来越无法判断这种评价的真实性。

买粉是为了得到一张名片

为了搞清楚这些自媒体的“发家史”,我们先在网上搜寻提供假数据增量服务的商家,了解内部行情。

我们通过搜索引擎可以轻松进入“粉丝天下”“买粉网”这类网站。“当您的粉丝超过1亿,您就像中国CCTV;当您的粉丝超过10亿,那您就像是春晚了”,如此骇人听闻的标语就出现在“粉丝天下”网站里。

网站骇人听闻的标语

这家网站已经运营7年,提供的服务项目覆盖广泛,包括微博、微信、视频播放量、抖音、快手、微视、QQ空间、小红书等都能操作。

每种平台服务项目的报价单十分详尽。以微博刷粉为例,价格是依次递增的:初级粉丝100元/万个、真人粉丝240元/万个、精品粉丝(20%达人粉丝)500元/万个、粉丝(50%达人粉丝)900元/万个,以及指定地区真人粉丝900元/万个。

网站报价单

据介绍,初级粉丝就是我们常说的“僵尸粉”,过半年后不维护会掉粉,而有达人粉的账号不会掉,因为达人粉账号都经过新浪的身份证认证程序,一般不会遇到自动清除的情况。刷量过多会遭到查处封号吗?在与该网站客服的对话中,他向我们保证了安全性。

另一位联系到的商家属于个人经营,他提供的项目在分类和报价上近似于“粉丝天下”。而在淘宝,某商家客服先向我们暖茶网暖茶网warmtea了一款微博刷粉的特惠套餐,“699元=3万精品不掉活跃”,而其他项目类别的价格,对比前两家也要便宜一些。不过从整体上看,这些造假服务数据的销售价格都稳定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区间内。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这些卖家十分关注各大平台的发展动态和行情变动,比如“买粉网”会经常在商品资讯区告知用户关于暂停开单的通知。如果遇到平台系统更新,定期清理数据,用户遇到掉粉的情况,“买粉网”会及时提出处理方案,提醒用户补单或申请退款。

网站的友情提示

数据造假的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新浪微博内部人士也向我们表示,他们会查这些不良商家,“但是真的查不过来!”

自媒体可以基于这些服务包装出一款假流量的大号,在业内顺利走出步。“不能只靠买粉,买粉是为了得到一张名片。有了名片,才能和宣发层面的人接触,建立作互惠的关系。他们在结案的时候需要我们的流量数据,我们也需要他们的物料和资源,稳定传播内容,维持热度”,独立经营某电影类微博大号的KK这样告诉我们。

从流量到变现的恶性循环

如今,大家越来越依赖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APP,这些社交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介越来越便利,用户可以用更少的时间,获取到更多、更快的信息。当然,对于信息方也好,或者读者也罢,都是一种双赢的模式。

“现在有物料发布时,越来越多的预算向新媒体端倾向。其实就是为了能让更多的用户看见,让宣传铺得更开。不过,每次预算不太一样,会针对物料的重要性,做进一步的预算评估。如果遇上定档信息、预告这类重要物料,一定会尽量找头部大号发布,有的号的报价会在8000元以上,如果是娱乐八卦性质的微博号,价格甚会更高。”做了3年新媒体营销的Y说道。

在小电君暗访的过程中,发现一般微博大号的报价在1000—1500元。但是,转发和评论的数据相比起头部大号而言,可谓是相当惨淡。那些平日阅读量在1万左右的微信公众号,报价则在2000-8000元不等,不过具体的要看内容而言。

“微博的话,我们一般情况下要给对方文案。但是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这种需要深度内容的平台,有时候是对方自己撰写稿件,当然,也有我们自己提供的情况。”在某家大型宣传公司担任新媒体策划的D向小电君讲解道。

“他们一般按季度,或者按月给我们更新的报价单。报价单上都会备注他们近期的粉丝增量和阅读量,这些都是他们提出涨价的主要资本。”

某微博账号的报价

Y还提到,“在价格贵的账号上投放,其实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到达率。这种账号多是通过自己之前的运营,获得了一定的粉丝基础。这种传播率是十个小号无法普及的。一般情况下,我们自己会给这些账号做一下数据。不过微信的话就不太做了,除非数据太难看,才会去买阅读量。不过,现在大多微信自媒体多会自己买数据。如果‘好看’和评论的数据不高,那这条推送肯定是买过。”

“其实做数据成本会相对较高,我们通常主要针对微博。头条也会是重点维护的阵地,一方面,头条维护数据的成本最便宜,另一方面,头条的暖茶网暖茶网warmtea模式和微博、微信有所不同,它采用信息流暖茶网暖茶网warmtea的模式,只有阅读量较高的内容,才会被平台茶网暖茶网warmtea给更多人看见。”Y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

正是搭着宣传和平台方这样供需关系的便车,越来越多的数据公司崛起。甚有的数据公司自己养号——通过招募近千名大学生担任,养成真人真粉的账号,并通过这些账号进行刷评论,买转发,从而达到数据的真实性。

数据造假已然成为了整个行业中看似成熟,实则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商业模式。这种现象从而进一步形成了,宣传方和自媒体过度依赖流量数据的病态假象。

结语

对消费者而言,这些自媒体已经是他们信任的信息来源,但随着水军流量的涌入,信息的真实性逐渐遭到了质疑。消费者还是要对信息有自己的判断力,对任何信息都要带有一定的辩证思考。

对于自媒体而言,应该保护好自己的羽翼。通过购买行径而获得的高流量、高关注,必然是昙花一现。数据造假是违法犯罪行为,虽然对于网络上的这种数据流量造假,很难有明确的定性。

但是,在这条产业链上,受益的是这些通过流量获得利益的自媒体方,但是受损的实则是整个行业生态与全民的正当权益。

小电君并不是否认,自媒体方和电影宣传方作,通过优质的内容获得一定的推广费用是件坏事。但是,这一切基础都是依托自优质的原创内容。事实证明,从微博时代到微信时代,再到如今的泛新媒体时代,真正让消费者记住的内容都是优质的,有差异性的原创内容。正是这些原创内容,才能被更多人认可,在某个领域成为真正的意见领袖。

对于产品方来说,必要的宣传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真正能让产品出圈的,从来不是单纯靠数据造假才能实现。

近几年的电影市场,前期宣传火热,后期票房扑街的例子比比皆是。当然,后期靠优质内容出圈的作品也数不胜数,这些东西都不是单纯靠宣传数据的造假能换来的。

撕掉数据造假的假面,是当下刻不容缓的行动。不管站在任何一方的角度上,单纯的以数据博眼球的时代终将过去。用真实的优质内容说话,才是当下市场发展的健康趋势。

文/ice、c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