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报:为何票房不断增长,影院却陷关停潮_华语

7个月前 (04-20)

院线遇“冷”,有院线业绩跌幅超70%零售业的“金九银十”在今年电影市场难以再现。9月大盘调头放缓后,阵阵凉意的秋季档又拉低了10月大盘走势。

10月,全国放映场次987万多场。虽较去年同期有两成以上的增长,但业内人士都明白,场次的上升并没有实际意义,一方面有新影院带来的增长,一方面也有国庆长假的因素,长假里,影院的排映场次总是高于工作日。

观众和票房表现不尽人意,月度全国观影人次勉强跨过亿人次,1亿598万观众人群,较去年同期直接下降30.2%。月度票房33.63亿元左右(不含电商服务费2.8亿多元)票房大盘随观众离场也下降30.3%。在全国平均票价持平,放映场次继续上升的前提下,观众用脚投票,给大盘带来了阵阵凉意。

大盘趋下,给院线经营带来了一股不小的冲击。以秋季档业绩观察,今年各院线的年度指标完成度都要下调了。观众是市场最重要的对象,观众与票房指标同下降且跌幅超过三成,只能从电影和市场自身找原因。

去年10月,全国院线月度票房超过亿元的有12条,今年是11条,数据上看仅少了一条,实际上各院线受大盘颓势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观众大幅减少,市场少了人气,购销变得冷清,增加院线经营难度。

去年10月观众进入的院线有六条,今年仅有两条院线的观众还保持在别上,观众流失和离场是影院最不愿意看到的。

对于这场秋季“寒流”,大院线尚有一定抗风险能力,还能将跌幅控制在大盘平均数之下,对于更多的中小院线而言,所受到的冲击就不那么容易控制了,院线月度业绩跌幅超过四成,甚高达七成的院线已不是个别现象。

近两三年来,借着网络销售的快速发展,“票补”盛行之际,被弱化的经营能力和被边缘化的院线在“寒流”中开始自食其果了。

互联网经济大潮带来的电影终端销售模式和观众消费习惯的改变是一把双刃剑,用互联网思维来经营院线,首要是自身要强大。

一些有竞争力的大院线,一方面享有第三方平台的网络销售带来的快捷和红利,另一方面努力建设自己的网络销售平台。如万达院线,院线自己的网络销售率可达15%,有的区域还可到20%。四川太平洋院线自己的APP有68万用户,实体会员绑卡用户20万,2018年网络购票占10%。院线目标是2019年将自有渠道的网络销售再提高5%。

院线只有自有平台的营销功能,回归会员运营,才能渠道的价值,换言之,院线和影院要用互联网优势发现和挖掘超级会员的价值,建立忠诚的观众群,留住高价值会员,才能掌握经营的主动权、话语权,才能抵御市场竞争的风险。

形势严峻!影院单银幕产出同比下跌46.3%市场大盘趋冷,影院市场是一个风向标。全国影院排行榜上的票房指数均下跌超过三成,影院经营也开始进入一个相对艰难期。

据有关数据统计,截10月底,2018年全国累计新增影院1121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速度减缓了15.5%。新增银幕7224张,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5%。终端市场布局正式进入一个新的升级换代期。

过去追求速度与规模争抢项目,求数量忽视效率的投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影院建设因建设周期因素依然会呈增长状,但是影院间资源重组,收购的案例会有更多。

从10月影院排行榜的门槛线中,可以看到即使是一些品牌影院其效益和票房在大盘拖累下也是大幅下降,以于,单银幕产出较去年下降了46.3%。面对终端市场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还能为是全球放映规模,银幕数量而沾沾自喜吗?这是产业发展所要追求的方向吗?

影院间资源重组和收购对于终端市场布局升级有积极作用,大多数的重组和收购是为了做大做强市场。但是也有一些优质的影院,在约期满后,被高额租金而被逼转停。真心可惜这些通过长期努力建立起品牌和忠诚观众客源影院,因经营之外的原因毁于一旦。

其实,这也是国内终端市场布局缺乏一定规则和理性的表现。一些手握地产资源的房地产商看到影院火了,以为影院经营没有门槛,谁都可以做,用高额租金逼走原有经营者,诸如深圳嘉禾影城、广州UME等。现实是残酷的,当市场渠道建设日趋完善后,影院经营更需要靠人才致胜。不然为什么同样的市场环境,有的影院可以脱颖而出,有的影院却不温不火。

影院排行榜的各数据指标自然是一个参照点,指标后面的影院盈利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宁波市电影公司在院线制改革初期曾有20多家影院,通过十余年发展,影院没有当年多,每年的利润却是当年的N倍,这自然是靠经营影院的能力获得了更多的盈利,自主发展步入良性循环。

所以,对于影院不能仅看票房光鲜数据,数据后面的盈利能力才是影院经营的核心竞争力。愿这一轮市场调整,使更多影院认清这点,经营靠自己,能力需。

黄金档期“失灵”,终归是影片出了问题

观察10月市场新片,全国院线市场发行放映40余部新片,数量虽多却表现平淡。截10月底,今年市场已有13部影片晋级“十亿票房俱乐部”(含2017年底上映的《前任3》)。超级大卖的12部中外新片春节档有3部,暑期档有5部,真的应了大档期有超级大片相配。

10月有黄金国庆档,也是一个有超级大片相伴的档期。不料大盘在9月档趋下放缓后,首当其冲的国庆档遭遇“滑铁卢”。全月8部新片票房超过亿元,5部是9月底进击国庆档新片,属于10月档上线新片票房过亿的只有3部。由此可见市场趋冷,影片不给力是原因。

新片表现颓势在国庆档已现端倪,国庆档7天,9月30日开画的四部重头片没有拉动消费热潮,七天连跌,由之前宣传动静调的动作犯罪片《》博得头彩,以5.8亿位列国庆档榜首。之后大盘销售曲线就沿着国庆档的轨迹前行,一直由《》,最终这部在国庆档“逆袭”上位的动作犯罪新片以10.77亿摘得月榜冠军,成为国庆档一部晋级“十亿票房俱乐部”电影

国庆档销售显示的颓势,实际上是影片的问题。不变的档期,流水的影片。黄金周假日档在这几年之所以能得到蓬勃成长,与制片业的进步成正相关。今年国庆档市场的结果让“喜剧是节日刚需,新导是市场宠儿”的失灵。两部喜剧片《李茶的姑妈》、《胖子行动队》都遭遇市场冷淡。而张艺谋导演的《影》口碑两极,市场反响尚可,月内收入5.1亿元摘得月榜亚军,票房5.8亿元。

无论是影片类型,主创名气以及档期等各种因素,最为关键的是电影的内容和质量,这是作为电影生产力的要素最重要的前提。国庆档较去年同期下降已近两成,7天票房在月度总票房中的贡献率却达到52%,可见在国庆档之后,大盘是极速降温,销售卖场相当的冷清。

统计一下,近五年国庆档的大数据,今年国庆档票房下降幅度,在月度总票房的份额却又最高,由此说明,档期对市场影响还是很大的,国庆之后,由于市场缺乏热点,没有好电影吸引和观众消费热情。由国庆档下跌近两成蔓延到到月度大盘整体下降三成亦是顺理成章了。

进口片卖场,在月度提供了10部新片,新片虽多,质量平平,乏善可陈。

从秋季档市场趋冷放缓的情形看,市场的调整进一步加剧,产业各方都将感受到调整带来的震荡与冲击。时下,到了年度市场最为艰难的时期,做好自己的本分,顺应市场变化而创新,才能在困境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