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幕电影你受得了吗 乱片时代的“乱谈”之殇_产业

8个月前 (04-20)

《小时代3》弹幕场

近期,弹幕电影成了娱乐圈议论的焦点。率先推出弹幕电影的《秦时明月》和《小时代3》的粉丝们甚还在网络上展开了一场口水战,为各自喜爱的影片“抢”。这种方式能否长久存在?它对电影艺术是推动还是伤害,这一切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
在这个互联网为王的时代出现“弹幕”电影,实在不是什么令人惊讶之事。我们只需放眼一望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就会知道,弹幕电影实在算不上是高深技术的结晶,它无非是把一项早已有之的小众宅文化现象放置于大众艺术的场地之中。从开创此举的美国电影市场来看,其商业作的意义远远大于其对电影艺术本身的影响。
这种新鲜的影院互动方式是一项商业创举,可它为何会在中国内地社会中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和争议呢?看看我们现在互联网上的用户活跃度,我们就可以知道,在一个遍地都是“意见领袖”的网络时代,在一个网络发言难以受到自我约束、各种无底线“吐槽”满屏飞的网络生存现状下,弹幕电影和出现在屏幕上的各种语句不通、词不达意甚是不适在公众场进行的私人化表达,着实令人忧虑,网络上的某些不良现象是否会蔓延到公共娱乐场所。
再从电影艺术的角度来看,电影艺术需要得到尊重。迄今为止这门艺术还没有离开过连贯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以及深刻的思想。电影艺术的商业性和娱乐性从不能和其艺术性相脱离。电影艺术的这种特点让我们不得不疑惑,弹幕电影的出现是对电影的功能拓展还是对其艺术性的伤害?即时的评论、情绪的发泄和未经深思熟虑的“吐槽”是否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的内容,是否真的有助于观众更好地体味到欣赏文艺作品的乐趣?以我们现在所见的弹幕电影放映现场来看,大量肤浅的“吐槽”让大银幕成为观众发泄各种情绪的通道,尤其是那些和影片无关的评论,正把电影院变成一个老友搞怪、新人相识的社交场,而影片本身,退居其次,成为这种公众社交活动的媒介。
弹幕电影,是否将让电影院改变其功能?这个问题不得不让我们深思。目前尝试弹幕电影的部分影片,其影片叙事和思想深度的水准都不尽如人意,似乎唯有用这样的方式才能为自己平添一丝“艺术气息”。在全世界青少年读写能力普遍下降的时代里,这样由商业利益考量而起的娱乐方式,势必将让碎片化的文字交流找到更为“广阔”的出口,甚使其成为一种需要付费的、借助电影票价“身价看涨”的“时髦娱乐”。无法在影院中聚精会看电影和没有能力读完一本完整的书,两者似乎都在宣告着,文化在这个为商业操控的娱乐世界中岌岌可危。
对于弹幕电影,我们必须对其保持警惕。对于电影工作者来说,要在眼前的盈利和对电影艺术性的责任心之间做一权衡。在这个一切皆可拿来娱乐的时代里,拒绝这样的娱乐,才是当务之急。
下一页:《小时代3》让其成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