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者》:在沉闷的电影里做个有趣的实验_影评

8个月前 (04-20)

《实验者》剧照

电影网专稿 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是一项关于服从的经典研究,即使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可能对此也略有耳闻,电影《实验者》就讲述了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故事。人物传记电影如果拍不好很容易变得平庸寡淡,而《实验者》的导演米歇尔·阿米瑞亚德显然不愿意跟平淡二字沾边,于是想法设法打破常规,尽管电影风格怪癖,却难逃沉闷,很多时候人们自己眼里的“别出心裁”,可能是他人眼里的“过犹不及”。

可以说,影片的有趣程度随时间递减,开头算是惊艳一笔,直接把心理学实验室呈现在人们面前,风格考究,也吸引人看下去。在“服从实验”中,实验者告诉被试者,他们将参加一项研究惩罚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的实验,要求两人一组,用抽签的方式决定其中一人当学生,另一人当教师。如果通过学习之后回答错误,就要接受不断升高的电击作为惩罚。而事实是,学生一直是由实验者的助手扮演,这些被试者被蒙在鼓里,而电击也是假的,但为了使教师相信整个实验,让其接受一次强度为45V的电击作为体验。

在实验的进行中,可以看到一个个被实验的人不同的反应,有人挣扎后继续按下点击按钮,伤害另一个人,也有少部分人在实验进行一半反抗心理学家,拒绝进行下去。这个实验想说明的是,人类有一种服从权威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们会背叛自己一直以来遵守的道德规范,听从权威人士去伤害无辜的人。不过,“服从实验”也让米尔格拉姆受到争议,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声势不断浩大的人权运动时代,人们从实验伦理的角度驳斥这类研究所获得的成功。

作为电影,它有着有趣的主题,心理学、社会学乃人性的东西大有可挖掘的潜力,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被实验的角色。不过,影片在讲述这个“服从实验”后,将重心转米尔格拉姆的家庭生活以及他带领学生做实验的故事,拖沓冗长,缺乏,直到讲述到主角死亡。

而《实验者》的怪异之处主要体现在表现手法上,影片中不仅穿插不少旁边与独白,主角米尔格拉姆动不动就抽离场景来一段内心独白,或者向观众透露“我女儿快出生了”、“就快演到我死了”之类的信息。每当米尔格拉姆在走廊中边走边独白,他的身后总会出现一头大象,导演或许是想说“房间里的大象”这个谚语,表现人们不愿意公开讨论他们看到的东西,但放在片中显得有些莫名其妙。另外,片中一些室内镜头使用背景图像,颇具实验性,有种模仿拉斯·冯·提尔《狗镇》的感觉,最诡异的是,影片结尾处,米尔格拉姆不念独白而是唱出来了,实在是让人感觉突兀,花哨有余,有趣不足。

文/Ky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