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曹丕到底因为什么要杀曹植
曹丕杀曹植 南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道:“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分一斗。然而纵然是诗才的曹植,在权力相争的时候,也是那样的苍白无力。 曹丕与曹植 在老大曹昂死后,开始了长达将近十年的世子之争。在曹操临死之际方才结束。期间记载在史书中的,也就几件。而且都是以曹丕获胜而告终。一次交锋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值关羽进攻曹仁所部,曹操曹植前去救曹仁。曹植因酒误事,失去了的机会。而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就去世了。 大家注意到没有,曹植的谋臣是杨修,杨修厉害之处是小聪明。曹丕的谋臣是司马懿,厉害之处在于隐忍。那么在这场权力的斗争中,少大部分时间,可以推测曹植都是处于优势地位,可以肆无忌惮的发起对曹丕的攻击,而曹丕只能小心翼翼防御,以防被抓到把柄。 然而坐在龙椅上的是曹丕。本来就招到曹丕的妒恨。再加上曹植非常的有才华,后人评价曹植,李白,苏轼拥有的是“仙才”。必然拥有很多崇拜者。在那个时代,曹植的崇拜者们都是士族,大部分都是地主阶级。在曹植身边很容易团结一股巨大的力量。这样,会威胁到曹丕的皇位。 对于威胁而言,最好的办法就是铲除,但是碍于母后卞氏和舆论的压力,不能直接杀死。只好让他不停的换封地。不能让他积蓄属于他自己的力量。 文章憎达,历史就是如此奇,或许对曹植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幸运的事,但是对整个中国的文化而言,却是一大幸事。在经过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赋》,名垂千古。 曹丕伐吴的计划成功了吗 曹操去世后,三国基本是已经确立了三分天下的局势,但是有谁不想一统天下呢?三国君主私下里也是明争暗斗,看准一个时机就把对方给端了。 曹丕剧照 当时吴国孙权对战蜀国刘备,形势不佳,只好假意归顺魏国以拉来吴国的支援。当吴国战赢了蜀国之后,曹丕又整出个“人质”的想法来测试此时吴国的忠心。刚打了胜仗的孙权一番客套话化成一句话“人我就是不给”把魏国给打发回去了。就此两国撕破脸皮,曹丕一时怒火冲脑,直接下令攻打吴国。 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曹丕的军事才能也不咋地,在大家一心都想统一全国的时候,吴蜀两国之争这个大好的机会摆在你面前,你竟然按不动?想想当时曹丕能积极把握机会,在两国相斗的时候暗中插一脚,三国的形势也应会来个天翻地覆的变化。 曹丕也是个有决心的人说伐吴就一定伐到底。历史上的三次伐吴大战的失利也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显示曹丕军事才能上的一般。 路,曹休做主帅,初期取得胜利,但是后期败于吴军强大的水军实力。 第二路,曹仁作为主帅,由于战略性失误,同样败给吴军。 第三路,曹真为主帅,征战途中爆发瘟疫,损失大量魏军,只好撤退。 曹丕一时意气伐吴出口气的计划也因此破产。所以说,攻打一个国家千万不能因为一时冲动,凡事还是要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 曹操和曹丕有哪些相似之处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曹后,曹丕在司马懿的辅佐下,登基为大魏皇帝,并追任曹操为魏武帝。曹丕即位后励精图治,提出妇人不得干政,政治才能的确让人拜服,军事才能的确是不及他的父亲曹操,但两人在文学上的造诣都还蛮高的,这点上这两父子保持着高度一的致。 曹操和曹丕剧照 曹丕即位后就将曹操的姬妾收归己有,这大概与曹操的行事风格脱不了关系。曹操生前做事就不择手段,将自己的三个女儿献于汉献帝为妃,并杀掉皇后太子,逼迫汉献帝立曹节为后,如此,他就成为了天子的岳丈。曹丕可以说得到了曹操的真传,行事狠辣,不择手段,曾就害死过曹彰,后又想杀曹植,若非他母亲竭力相阻,只怕曹植也难逃厄运,《七步诗》就是最好的证据。 曹操和曹丕的一致性,还表现在看女人的眼光上。而这个最有代表性的女人就是曹丕的妻子甄氏。曹丕次见甄氏的时候,是在袁绍家中,初见女子面容姣好,便以此动心,要娶她为妻。而在曹操曾在官渡之战后,早已听闻了甄氏貌美,惦念已久,并派重包围袁绍府邸。却不想世子曹丕硬闯府邸,抢先得到了这个美人,曹操虽心中酸楚,却又无可奈何,只得认了这个儿媳妇。 可以说曹丕是曹操权术下的产物,他们父子有着同样的才情,也有着同样的不择手段,却因一女子心存芥蒂。而这女子最终也被曹丕赐死,可怜红颜总被时事欺,一代枭雄一代帝王都曾为她动心,却也只是落得个如此下场。 文虚假曹丕字什么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长子,为卞皇后所生。曹丕兄弟姐妹众多,历史上有记载兄弟二十四个姐妹七个。其中,有所建树的当属曹植、曹冲和曹彰。 曹丕画像 古代取名取字需遵循礼制、恪守法度,取名和字的规矩比现今社会要复杂的多的多。如,三国时代的孙策、孙权兄弟,孙策为长子,字伯符,孙权为次子,字仲谋。这遵循的就是古代伯仲叔季的长幼次序。那么曹操也是称霸一方的儿子,曹丕又是长子,为什么没有遵从这个最基本的规则呢? 其实,取字遵从长幼次序主要是当时社会的士族才有资格这样做。曹操虽然争霸一方,但是曹家品阶低下,并不是士族出身。曹操也是“英雄不论出身”的忠实拥趸者,也没有承认自己是士族出身,所以在他儿子们的取字上并没有按照次序排列下去。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早有称雄的野心,功名利禄早已不能满足他的野心,特别是看着汉朝逐渐衰落下去,身边烽烟四起,群雄逐鹿,他的思想意识里也在建立一个庞大的王朝。给自己器重的儿子取字,效仿的是文公、桓公,让自己的家族建立起一统天下的王朝。 不管是出自哪种原因,曹操在儿子们取字上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对于自己宠爱的长子曹丕,在取字上也是青睐有加。无奈造化弄人,他一手建立的大魏天下,曹丕也无福消受。 曹丕燕歌行有什么意义 《燕歌行》是和乐曲相关的题材,具有地方特色,里面字词没有上古的辞令,所以可能是当时全新的一个曲调。古燕国,地处北部少数民族边境,自古战乱频繁,常年都有重驻守,摇役繁重。 曹丕像 曹操在此进行了乌伐之战。早在秦朝流传的民歌和汉代赋词里都有体现这个地区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情况。燕歌行的思想上是这个传统的继承。 曹丕是三曹之一,虽然是统治者,但是他的文字里没有父亲的慷慨激扬雄心气概,也没有弟弟上进报效国家的思想。他的文章善于捕捉女性的凄苦哀怨之情,被后人说为曹丕具有公子哥气质。但是作为阶级贵族,亲历战乱时期老百姓的现实生活,能体察平民的女性幽怨哀苦,仍然显示出了他对下层人民疾苦的关心与同情。 魏文帝描写的是时节变换,丈夫服役未归,空守闺房,怨哭倾诉。这种题材古时均有,思想也不是复杂,但是字句言词透露出对时代的控诉和。在艺术上他细腻的描写了女人的心里情境,把景,情,事,人,以及女主心里活动,巧妙的融,直接袭用前人文辞却又变为具有他个人风格的独特艺术。语涉双关,意味流转回长的言词手法也是很出彩。这是《燕歌行》的特点之一。 曹魏之前的文学里,《诗经》四言体,偶尔有七言句子出现。《楚辞》里偶有七言却没有诗歌韵味。汉代有部分七言句,促进了七言诗的进一步发展。然而这些却仍然不能使七言诗完整出现。两汉时期逐渐出现了七言诗歌。但是数量屈指可数,而且有的辞藻堆砌,完全没有可读性,有的仍然拖泥带水,没有突破传统。 真正脱离楚歌辞藻束缚,独立发展出的七言诗体就是这《燕歌行》。自曹丕开创新例以后,后世朝代开始模仿,直到唐代文学蓬勃发展的时候,七言诗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盛行。 曹丕杂诗主要有哪些题材 曹丕作为三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曹丕的父亲曹操在文学上的地位很高,而且弟弟曹植的也在文学上比曹丕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历史上把他们父子三人起来并称三曹。 曹丕墓遗址 因为曹丕小的时候,曹操就给他找了很多厉害的老师,这些老师都是诗词赋方面的大家,所以曹丕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了非常好的文学教育。由于曹操常年都要征讨别的地方,为了锻炼自己的孩子,所以曹丕也就跟着曹操到处打仗。所以,曹丕不但非常有才华,而且还懂军事,是一个文韬武略的全能之才。 在长时间的军事生活中,曹丕有了非常多的阅历。虽然弟弟曹植在文思才华方面要比曹丕强很多,但是由于曹丕阅历丰富弥补了自己的不足,所以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和弟弟曹植一样的。曹植非常喜欢写一些美文,曹丕则不同,他非常喜欢写杂诗。他的杂诗,有些是在军旅生活中完成的,有些是在父亲出征之后,自己主持内务的所欲所感,因此曹丕杂诗写的非常的丰富而有滋味。 曹丕常年跟着父亲在外打仗,所以在在杂诗中也表现出了一种对生的思考。这样一些题材的杂诗,诗词苍劲有力,结构新颖,在感情抒发方面,也非常的像曹操,诗词间有一种沧桑感,都有一种很大的气魄,让人读来不禁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