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

8个月前 (04-20)

汉代思想家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介绍  在中国古代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出现了许多闪烁着耀眼光芒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们依据当时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及变迁,提出了许多适应当时社会需要和发展的思想主张,这些主张不仅有利于巩固统治者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西汉时期,就有这样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就是学识渊博和治学严谨的著名学者董仲舒。  董仲舒雕像  董仲舒最重要也是对后世影响最深刻的便是针对当时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的主要理论来源是战国时的阴阳家邹衍,他认为历史中朝代和政权的更替是由五德运行来决定的。当时董仲舒对这一理论进行了修改,他认为朝代的更替是依据“三统”,即黑统、白统和赤统来依循的。  他的第二个思想主张是提出了朱莫甘娜的“君权授”理论。在汉朝以前的历史中,所有君王的君位都是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当时西汉的开创者是一个平民,他要君临天下不仅需要军事和政治上的支撑,更需要一种理论来加以强化他的帝位。董仲舒就因时制宜提出了这样一个理论,他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不仅来自于祖先聚成,更重要的是来自上天的旨意,这就为君权授统治权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  第三点就是为人处世方面,提出了“三纲五常”。其中“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和夫为妻纲,“五常”则是指“仁、义、礼、智和信”。这一理论一直被后世所沿用和继承,成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和规矩。  从当时的情况来说,董仲舒所提出的这些理论无疑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些理论都是错误和严重压抑人的个性的东西。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事件介绍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西汉政权刚刚建立的时候,国家因为多年战乱而十分贫困,于是统治者都崇拜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这样就是想让老百姓安于现状,不要急于有所作为。  董仲舒画像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力强盛,又想要平定匈,实现“大一统”。那么道家这种“清静无为、小国寡民”的思想是无法满足汉武帝时期汉朝的需求的。这时候,汉武帝就特别需要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既要符统一的局面,又要为皇权专制做一个理论支持。于是,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这样诞生了。  董仲舒提出的这个政策,正好符汉武帝的需求。于是汉武帝就采取了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儒家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正式取代道家成为中国“正统”的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是非常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因为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又化了专制王权,对统治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自从提出了这个以后,日后凡是入宫为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法律问题上还要用儒家的思想来解释,总之儒家思想充斥着整个官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开始实行之后,汉朝开创了两个新政策。举任贤才、广纳儒生,这个曾经在刘邦时期也有人提出过,但是刘邦并没有采纳,直到汉武帝时期,儒生才终于得到重用。第二实行教化,兴太学。这个政策的实施,使得教育可以全面化,让更多人接触儒学,学习儒学。  董仲舒春秋繁露作品介绍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思想家和哲学家。在他的一生中,曾经提出过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这样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董仲舒一生还撰写了许多文章和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一本应该是《春秋繁露》了,在这本书中,董仲舒几乎所有的思想和主张有所提及,可以说是完整体现和阐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理论。  董仲舒雕像  这本著作产生于西汉中期。当时诸侯战乱频繁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逐步得到恢复,出现了政治大一统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为了适应当时统治的需要,董仲舒就提出了具有学倾向的全新的儒家思想体系。他的这些哲学思想基本都在《春秋繁露》得到了体现。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春秋繁露》一共有17卷,82篇文章。因为书中所留下的文章的名字和史书《汉书·艺文志》和《汉书·董仲舒传》中所记载的并不一致,因此后人也曾经怀疑过书中有些文章并不是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春秋繁露》这个名字是后人根据董仲舒流传下来的文章汇集而成的,署名是汇集者自己添加的,这个书名一直要到隋唐以后才出现。  目前现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的版本,是在南宋嘉定四年即公元1211年的江右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而这本书进行注释的的书籍也有很多,其中最详尽的应该是苏舆所注的《春秋繁露义证》。  《春求繁露》这本书是董仲舒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研究此书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位西汉的著名学者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介绍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也是一位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和经学家。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和社会稳定,也对之后近千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学识渊博的一面,而不知道他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有一个跟他有关联的成语“目不窥园”就可以了解董仲舒读书有多刻苦。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相传一代儒学董仲舒自幼便对读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官僚家庭,家里面有丰富的藏书,这对于董仲舒来说简直是没有更加让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了。于是他夜以继日地熟读家中的藏书,有时候读到入迷处甚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他的父亲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忧。为了让孩子在读书之余可以放松一下身心,他决定在家后面的空地上修建一个花园,这样董仲舒在读书读到疲乏的时候就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个花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学习,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园的,同时准备各种材料。开始动工的时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请他来到院中观赏但是他只是捧着书简,谢绝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时候,小花园已经初具规模了,旁边的邻居和亲戚家的孩子都来到园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却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年,花园终于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来到花园观赏休。父母也叫董仲舒出来玩,他虽然点了点头,却依旧埋头学习。在中秋佳节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在园中赏月吃月饼,唯有他仍旧捧着书简不放手。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精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为一代大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介绍  在中国儒学发展的的历史上,除了开创者孔子和孟子之外,董仲舒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诠释了儒学思想,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其中最主要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等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主张都被当时的汉武帝刘彻所采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画像  我们来看一下“大一统”思想的产生背景。当时的汉朝经过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史称为“文景之治”。等到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他一方面大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同时也削弱地方王侯的势力,同时大力招募贤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构类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其中天和地满足了人的精生活和物质生活。而君主在董仲舒的理论中是天地人三者之间联系的纽带,这点从“王”这个字可以看出来:“王”是有三横连在一起的,而这三横代表的就是天地人三者。“王”就是天派来和人进行交流和传达天的旨意的,因此君主的权力就是由来自上天的授予。但是另一方面,君主虽然是天所授予的,但是如果他滥用权力,就会造成政局的混乱和,甚国家的灭亡,因此董仲舒又借助天来限制君主的行为,指出君主如果违背天道,上天就会给予惩罚。  董仲舒就这样把天地人和君主联系在了一起,既巩固了统治,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经济学家董仲舒简介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广川郡即现在的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在儒家经典学说的基础上融入了阴阳五行为框架的道家学说,建立了一个具有学倾向的新派儒学思想体系。但是相信我们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应该是来自于他对汉武帝刘彻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  董仲舒画像  董仲舒的出生并不平凡,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家里面还有非常丰富的藏书,这就为他以后从事儒学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开始招收大量学生,讲授儒学。随着他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他的学识和名气也越来越大。之后到了汉景帝年间,他被任为博士,专门讲授经学。在汉武帝继位之后,他出任江都国的国相,主要通过研究《公羊》等著作,推究阴阳运行的规律来预测刮风下雨。  在汉武帝元光元年即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理国家的方法和策略。于是董仲舒就在他的《举贤良对策》一文中,提出了“天人感性”、“大一统”等学说。董仲舒还认为“天”是一切的根本,无论是自然还是人都由天来控制,因此反映天的政治秩序和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的这一建议最终能够被汉武帝所采纳,促进了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董仲舒病逝于前104年,享年七十六岁。死后被葬在了当时京师长安的郊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