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是怎样的 管仲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7个月前 (04-20)

齐桓公与管仲的关系  春秋时期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一直被当做君主知人善任,不计前嫌与臣子誓死报恩,权利辅佐的典型,一直为后人所称赞。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和谐的君臣关系也是极为难得的,不过这种关系的形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齐桓公的心里也未必毫无芥蒂的,只是管仲是真的有才,齐桓公为了图谋霸业必须要用上管仲,管仲能为他抵挡来自旧贵族的很大阻力,因为管仲出身平民,没有什么背景,也跟朝廷中各势力之间都没有交际,所以任用管仲所遇到的阻力要小一些,管仲改革的时候也不会顾及那些反对者的意见,所以齐桓公用着放心,这也是齐桓公能够善任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  从后来齐桓公与管仲的相处情形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的,管仲一开始并不被重用,后来管仲借着齐国动荡的机会向齐桓公进谏,才有了展露头角的机会。管仲趁机向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齐桓公称霸,这真迎了齐桓公想成就千秋霸业的梦想。所以说下属有时候不光要能琢磨事,还要能琢磨人,摸透领导的心思,领导也不用为一点小过节而斤斤计较,因为太纠结于小事上,往往就会蒙蔽了双眼,就会埋没了真正的人才,领导与下属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哪一头出了问题都不行。这便是我们从历史学到的经验。  管仲的治国思想是什么  管仲的治国思想总结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两条:一是顺应民心,而是富国强。    管仲所建立的管子一派一向秉持务实开放,兼容并包的思想作风,他们认识到国家的强盛离不开人才的谏言,因此就广开言路,选贤任能,让各路人才都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于是天下人才都奔向齐国。管子很早就认识到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齐桓公曾经问他什么是王者之道,管仲直言不讳的说,人心向则王道行,人心背则王道衰,管仲把全国人口分为士农工商几个等级,让人们不再为生计奔波,维护了社会稳定,也赢得了人心,这是齐国强盛的一个重要因素。  管仲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学家,也是著名的军事家,他充分认识到富国与强有着密切的关系,军事是国家的基础,但是没有富裕的财力,根本无法武装起一支强大的军队,打仗毕竟是一项很花钱的事,是需要很多武器装备,后勤补给的,这一切都要有钱才行,这也体现了管仲学派务实的风格,不打无准备之战。而且齐国在进行武力征伐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经济战,先在经济上打垮敌人,断了敌人的经济脉,这显然比纯粹的军事斗争都高明的多,这也是齐国在春秋时期始终保持强盛的重要原因。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什么  齐桓公与管仲之间有一段不可不说的往事。当初齐国内乱,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各自带着自己的心腹逃往别国避难,公子纠带的是管仲,而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带的是管仲的好友鲍叔牙,在逃难过程中,擅长射箭的管仲一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服上的带钩,差点要了公子小白的……    幸好公子小白吐血装死才逃过一劫,从此公子小白就与管仲结下一箭之仇,后来公子小白回国即位成为齐桓公,管仲不得已和公子纠一起逃往鲁国。  齐桓公当然不会轻易放过他们,幸好在鲍叔牙的一再劝说之下,齐桓公这才答应放过管仲,把他从鲁国押解回国,也幸亏鲍叔牙这人有识人之明,他知道自己的才能远远不如管仲,只有管仲才能辅佐齐桓公称霸,所以主动让出相位,而管仲也对齐桓公的宽宏大量所感动,全心全意辅佐国君,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对内积极发展经济,使齐国一跃成为东方大国,齐桓公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国走向了全盛时代,管仲提出的很多改革思想也为后世所借鉴,开创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改革的序幕,推动了中国从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可以说管仲是一位有作为的改革家,是可以彪炳千秋的大人物。齐桓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品格也成就了他的千秋霸业,成为后代明君的典范。  管仲改革的作用分析  管仲改革的作用和目的就是增强齐国国力,帮助齐桓公登上春秋霸主的宝座,这是客观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过管仲改革的作用远不止于此,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管仲改革的用人制度,就是通过民间加政府考核来选用人才,这是后代察举制和科举制的雏形,齐国因此选用了一大批治国人才,朝廷上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他把全国的人口按士农工商划分职业,避免了人民为生计奔波,也维护了社会的。管仲将制盐业和铸钱业收归国有,运用这两大杠杆工具,运用政府的力量来调节财政和税收政策,开创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新模式,这是的创举,今仍然沿用。  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联北方各诸侯国抵抗少数民族犬戎的侵扰,保全了中华民族的根基,使得华夏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从这个意义上说管仲不愧是华夏人,是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伟人,虽然管仲改革有其不彻底的地方,但是连近代学者梁启超都称赞他是华夏流人物,可见管仲改革的作用非常巨大。  浅析齐桓公用管仲之谋  管仲一生的成就便是辅佐齐桓公登上春秋五霸的宝座,管仲为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等一系列口号和改革措施,为齐国的强盛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代的大圣人孔子也对管仲的才华大加赞赏,儒家理想中的明君忠臣的典范便是齐桓公和管仲。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多次会盟诸侯,使天下,都是管仲的功劳,对管仲推崇备,这种说法不免有夸张的地方,不过管仲也的确有战略眼光,看到了当时天下形势的转变。  管仲清楚地看到当时周王室衰败,但是影响力还在,因为毕竟天下各国都是周王分封的诸侯,在讲究仁义的古代,等级森严,礼义廉耻不可不顾,否则便师出无名,大家都不会信服的。所以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借着为周天子讨伐公道的名义,成就自己的霸业,可以说这一招非常管用,大家都说不出什么来。还有就是管仲知道乱世之中有实力才是硬道理,所以他极力将盐等重要物资收归国有,尽一切可能增加国家税收,同时让周边小国进贡纳税,掏空小国财富,充实自己的国库,这样一步一步使周边小国不得不臣服齐国,齐国迅速壮大,连周天子也要承认齐桓公霸主的地位,这些计谋都是管仲对当时天下形势的精确分析后对齐国提出的中肯建议,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当然能立马见效了。  春秋法家代表管仲列传介绍  管仲是周王室的后代,说起来也是贵族出身,可惜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家境很贫穷,不得已与好友鲍叔牙做起了当时很被人看不起的商人。    可是管仲却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偷偷给自己多分,占了小便宜,当时周围的人都说管仲这人人品有问题。可是鲍叔牙知道后却不在意,后来管仲帮助鲍叔牙管理货物,还让鲍叔牙在生意上亏本,鲍叔牙也没有责怪他,因为他相信这不是管仲的本意,他知道管仲家里还有年迈的老母亲要奉养,所以平时也不跟他计较。  后来齐桓公当政,鲍叔牙了管仲,管仲对此十分感动,常常对人说生我的是父母,而知我的是鲍叔牙啊。所以世人总是称赞鲍叔牙的高尚品德,认为是鲍叔牙成就了管仲,鲍叔牙的后人也都得到齐国的封地,世世代代生活富足。  管仲全心全意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几次大会诸侯,平定天下,都是管仲的计谋。齐桓公对他十分器重,管仲也不负众望,在几次征讨中一方面运用他的军事才能,使得齐国大获全胜,同时又打着周天子的旗号,让天下诸侯无不信服,管仲还反对奢靡,提倡节俭,他提出的意见很得民心,齐王的政令总能畅通实施。司马迁说管仲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他懂得给予就是索取的道理,自己有功劳却不享受,这是圣人才具备的贤德,所以管仲能够担任国相长达四十年,才能善终,齐国百姓无不怀念他的恩情,这才是最可贵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