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一生战功赫赫却为儿子连累死
周亚夫平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楚王刘戊为主的七国诸侯,不满汉景帝的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政策,于是一起抱团组成联军对抗长安的中央王朝。汉景帝在诛杀献策削藩的晁错试图平息七国之乱失败后,下定决心起镇压,统领汉军以及诸大将的就是周亚夫。 因为七国早先就已经约定好了,所以联军队在叛乱的初期得以顺利进行,向西连拔数座城池。但是到了长安和东面诸侯之间的缓冲地带——梁国境内却是遇到顽强的抵抗,毕竟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但是梁国的城池坚固可靠,叛军一时半会儿攻克不下来,从而在这里浪费了很多时间。 不过面临声势浩大的七国联军,梁王刘武也是心里发虚,一直催着周亚夫发救援。熟谙法的周亚夫认为此时的叛军气势过旺,正面与之相抗不是明智之举,所以就一直按不动,任梁王喊破喉咙也不行。不过周亚夫也不是一味无脑地等候叛军打累了,而是暗地里派攻占了叛军的粮草营,导致联军失去了供给,士们也就没有了力气战斗,整个军队的士气大幅下降。 眼看叛军士气降低的周亚夫,便和梁国内的军队联夹击了七国联军,不多久联军就被打的四分五裂。为首的吴王刘濞带着自己的残逃到了东越,还是被越王斩下首级献给了汉朝。其他六位诸侯王前前后后都身亡,七国之乱也由此平定。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周亚夫懂得忍耐等候时机,也恰到好处地把握了机会,才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周亚夫之风 我们都知道周亚夫是西汉时期的人物,那么在西汉以后,有人说某某有周亚夫之风,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在《三国演义》中就曾见到曹操说徐晃:“公明真有周亚夫之风也”当然公明也就是将军徐晃,公明是他的字,那么这是说徐晃有什么像周亚夫的地方呢?让我们来看看周亚夫之风是怎样的。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147年,江苏沛县人。汉文帝后二年,承袭他父亲的爵位做了绛侯。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他是历史上也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仅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叛军。虽然为人耿直,进谏不讲究委婉含蓄,在担任丞相期间多次使得汉景帝对他非常不满,使得他含冤入狱,绝食而死,但是这些都无法掩盖周亚夫在军事上的贡献,以及在治军方面的智慧。周亚夫治军非常严明,他驻军的细柳营也成了历代传颂的典范,为后来历代军事将领效仿的楷模。 有一次汉文帝去视察军队,到其他将军的营地都畅行无阻,车驾直接就开到军营里去了。但到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却被把守营门的士给拦下了,护卫说:你没看到这是皇帝的车驾吗?还敢阻拦?但士却说:我们将军说在军营只听将军的,不能听天子的。等通报了周亚夫后,文帝的车驾终于进去了,但士有不让文帝车驾行驶的太快,文帝只能护卫慢慢驾车。后来,周亚夫率领的军队大胜匈,他也被文帝到京都做了中尉。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周亚夫治军是非常严明的,在古代只有治军严明的将军才能带领军队打胜仗。所以曹操赞徐晃就是说他治军严明勇猛刚毅,很像西汉时期的周亚夫。当然这是对武将相当高的评价,也可以看到周亚夫在历代军事将领心目中的地位。 周亚夫的儿子 想必学过文学的人就会听过“细柳”这个意向,它用来代指军队纪律严明。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周亚夫这个历史人物。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出生年月不详,死于公元前147年,江苏沛县人。 汉文帝后二年,承袭他父亲的爵位做了绛侯。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将军,他是历史上也非常有名的军事家。在七国之乱中,他统帅汉军,仅仅三个月就平定了叛军。周亚夫治军非常严明,他驻军的细柳营也成了历代传颂的典范,为后来历代军事将领效仿的楷模。那么他的家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比如他的儿子,会不会也是他这样英雄呢? 史书并没有直接记载他的儿子叫什么名字,只能在周亚夫被陷害入狱前见到对他儿子的描写。是这样的:由于周亚夫为人正直,不懂得政治策略,使得汉景帝对他非常不满。但景帝由于他功劳高,权位重才一直没有借口整治他。但他的儿子却给了景帝这个机会,他的儿子见他年老了,就偷偷的买了几百器盔甲,准备在周亚夫死后陪葬用的。但他的儿子却在这件事上克扣佣人工钱,结果被人告发了。我们都知道在古代那个时候,私自购买器甲胄那是谋反的大罪。周亚夫虽然位居丞相,当然也免不了被追查的运。 由于此时的周亚夫已经失去了景帝的支持,而且彻查周亚夫本来就是皇帝的主意,所以他就在劫难逃了。周亚夫不甘受辱,绝食明志,只能落得吐血而亡的下场。那么我们在这里就可以看到周亚夫儿子是个怎样的人了,整个一个纨绔子弟,不知道轻重私自购买违禁物品不说,还贪图小便宜,亏待佣人。他儿子完全没有继承自己的有点,反而祸害了一大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