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宋时期宋金两国澶渊之盟的影响是什么
北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宋辽两国在檀渊城展开激战,而后,在双方共同的议和意愿下签订了“檀渊之盟”,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宋辽军事冲突,为两国带来了之后一百二十年的和平,这便是澶渊之盟的影响。 虽然要以岁贡为代价,然而能够换得边境的长治久安,对宋真宗来说,当然还是一笔划算的买卖。由于澶渊之盟的影响,宋辽两国暂时不再戎相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两国领导人都松了一口气。 自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两国间百余年间没有再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事,边境恢复和平之后,两国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也变得日益频繁。据说在这一时期,两国通使殷勤,宋辽之间外交活动多达三百八十余次。不仅如此,辽国发生饥荒时,宋朝曾主动提供赈灾帮助,而宋真宗崩逝后,辽国朝野亦举国致哀,以示恭敬。 很难想象,曾经将彼此视为心腹大患的两国,竟因一纸条约而缔结为“友好邻邦”,若说澶渊之盟的影响果真有积极之处,大概也在于此。 然而北宋朝野亦有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澶渊之盟的消极影响,比如王安石等维新变法派认为签订澶渊之盟后,宋朝君臣忘战苟安,重文轻武,完全忘记了自宋太祖时代起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导致大宋国力日弱,民风日益萎靡。对此,后世史学家亦颇有同感,毕竟澶渊之盟是宋真宗为了达到避战求和的目的,在有利的军事形势下向强敌妥协的结果。 辽宋著名的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是什么 澶渊之盟是北宋真宗年间和辽国签订的盟约。所谓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而澶渊之盟也不例外。北宋和辽国签订澶渊之盟后,既有积极方面,同时也有消极方面。而纵观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公元1004年,辽圣宗在萧太后的支持下,亲自率南下,企图深入北宋领土。当时北宋大臣们有的主张抗战,有的主张逃亡,宋真宗面对来势汹汹的辽军,一心想要南下逃亡。而后在宰相寇准的极力说服之下,宋真宗才愿意前往澶州监督战势。宋军在宋真宗的鼓舞下,在澶州城射杀了辽国一员大将。辽国见北宋实力不凡,便主张议和。当时宰相寇准一心想要借势打击辽军势力,但是宋真宗畏敌,便主张议和。 在宋真宗强力主张议和之下,北宋朝廷便通过派遣官员前往辽国进行谈判。双方经过半年时间协商,最终于公元1005年1月份签订约,这便被称为澶渊之盟。澶渊之盟订立的背景不仅与这次战事相关,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北宋朝廷一直妥协的结果。 澶渊之盟订立之前,北宋和辽国冲突不断,双方战争长达二十五年。辽国一直想要占领北宋的燕云十六州,面对敌人的入侵,北宋只能防御。自从雍熙北伐失败后,北宋对辽国心存敬畏,北宋由先前的主动攻击转为现在的被动防御,而面对步步紧逼的辽国,北宋最终只能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