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与介之推是什么关系 晋文公的妻子和儿子又是谁

7个月前 (04-20)

重耳并不是春秋时期秀的人,因为比他优秀的人太多太多了。为何他却能够笑到?在未登基之前,他所拥有的不过就是一个皇子的名号,被自己的亲生父亲,流亡异国他乡19年,流浪各国受尽冷嘲热讽,他所拥有的也不过是这些罢了,但是二十几年后的他,重新归来却拥有了天下。  重耳的特长就在于他能实实在在的把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看似简单又有几人办到了。重耳能够建立霸业,并非徒有虚名啊。为什么重耳能在九年时间就振兴晋国?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一般新君主,在即位后都要熟悉自己的新班子,花大力气安抚旧臣,稳定局势,还要拿一只眼睛紧盯着国外的局势,时时刻刻提防着内忧外患,稳定局势后才能会施展自己的想法。  而晋文公不一样,他在流亡的十九年中,晋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晋国的反动派在国内斗争中消耗得差不多了,因此他回到晋国,也没有多少顾虑,直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重耳的情况决定了他不必完整的走过这么一个过程。  尤为重要的是,重耳是个亲民的好君王,他的民众支持率很高,很得民心。他登基即位是顺应了民情,而他上台后所做的改革,大部分都是顺势而为,除了劝农桑,赏罚分明,唯才是举外,在经济上大力发展商业,减免了赋税,进而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增加了人口流动性的同时又为晋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  而早年的流亡经历,让重耳锻炼出了灵活又成熟的外交手段,本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又十分灵活,对周王室和对其他诸侯国之间的规矩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做事极有分寸,国家内部矛盾能处理的有条不紊,面对外交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仔细想想晋文公的做法,这真是个很高明的境界。  重耳本身就是个谦逊的公子哥,“明贤良”、“赏功劳”,是他择人的标准之一。本着这个原则,来投靠他的人很多,其中一个叫介之推的,他跟随重耳的时间很早,在流亡时期便跟随了他。介子推,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他的出身事迹史书上很少见,他凭借着“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当年重耳避难出逃,随行的贤士里就有介之推,他在逃亡的艰辛旅程中,并没有因为晋公子处境落魄而抛弃他,流亡过程中风餐露宿,饥寒交迫,不忍心见重耳吃不饱穿不暖,遂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重耳大为感动。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介子推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在归国后,不言封赏,不求名禄的精使得重耳对他愈加欣赏。  晋文公即位后有些并未同晋文公一起共患难的人也向重耳邀功,介子推看不过一怒之下,隐居到绵山,晋文公为了能够让介子推出山任官,不惜放火焚山逼迫介子推,介子推守节活活被烧死。人民为了纪念他,由此而产生了“寒食节”,而绵山也被改为了介山。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婚姻,常常多是基于政治考虑,作为一国之君,却对自己的婚姻大事,没有太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晋国公子重耳与秦国结盟,也是这个原因,秦穆公想要控制晋国,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重耳,重耳飘零一生已经好几十岁了,而秦穆公的女儿怀嬴还不到二十,后来又安排了宗族里的四个女子,都随着怀嬴,全部一起嫁给了重耳为妻。而晋文公最出名的一个儿子姬姓,名驩,是晋国未来的君主,前628年,晋文公逝世,晋襄公即位。子承父业,晋襄公温文尔雅,使得晋国的国力持续上升,霸业得以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