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

7个月前 (04-20)

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  魏徵和魏征是一个人吗?魏徵和魏征是同一个人,“征”和“徵”本来是两个意思的字,但是后来随着中国简化字的运动中逐渐将它们统一成“征”这一个写法了,也就是说“徵”是“征”的繁体字。因此,魏徵就是指魏征,现在的用法应该以简体的“魏征”为主。  魏徵  魏徵同“魏征”,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文史家、思想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之为“一代名将”。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官光禄大夫,被封为郑国公,谥号为“文贞”。  贞观元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魏徵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想要建立一个唐朝盛世,多次召见魏徵询问得失,魏徵直言不讳,一共上谏了两百多次,李世民也都欣然接受。贞观三年,魏徵被任为秘书监,开始参与朝政。魏徵上奏请求将古籍分为四部,并且要求对这些古籍进行校定。  贞观七年,魏徵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案子,李世明下令让魏徵秉公处理。虽然魏徵不太熟悉法律,但是也能抓住根本原则,依照实际情况处理,大家对此也是心悦诚服。贞观八年,丞相皇甫德参上书触怒了李世民。魏徵进谏说:“从古以来上书奏事,往往都是言辞激烈,如果不激切,就无法打动陛下的心。陛下应该思考一下这样的事是对还是不对。”李世民觉得魏徵说的很有道理,不但没有责罚皇甫德参,而是选择嘉奖他。  魏徵是好人吗  一代名将魏徵是好人吗?从魏徵对唐朝的贡献和政绩来看魏徵是个好人,他为唐朝的建设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稍微了解中国历史常识的人而言,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徵的君臣故事,恐怕多少都有所耳闻。他们两人的关系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君贤臣直的重要典范,不仅在庙堂上被人所推崇,在民间也是老百姓的饭后谈资。  魏徵  魏徵对唐朝的主要功绩表现在政治上面。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魏徵向李世民当面谏言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有十一件。魏徵谏言次数之多,言辞之恳切,态度之坚定,是历史上其他大臣都不能够相提并论的。  李世民曾经问魏徵:“君主怎么样能够明辨是非,怎么样才算昏庸糊涂?”魏徵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能够明辨是非,过分偏信一个人的看法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能够广泛听取民众的情况,所以有作恶的事情能够及时掌握。隋炀帝因为过度偏信虞世基,才会死于扬州的彭成阁变中。”  魏徵鉴于隋末人口流亡、经济萧条、百废待兴的事实,因此极力劝说李世民要偃革兴文,实行一些有利于休养生息的政策,表现出了魏徵在政治上的“致化”思想。魏徵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在于德、诚、礼、信:一个爱民的君主,为了移风易俗,不能用严刑峻法,而是要从仁德出发,光是用武力来规范天下人是办不到的。  魏徵论隋炀帝  魏征是是唐朝时期有名的政治家,辅佐唐太宗创建了“贞观之治”的大大业。魏征直言劝谏,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唐太宗曾说过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时时警醒他。魏征刚正不阿,被称为“一代名相”。  《隋炀帝》杨广剧照  唐太宗贞观二年三月,一日唐太宗对着陪立的两位大臣说突然说到“我读了《隋炀帝集》这本书,发现文章辞藻深奥,难以读懂。我也知道这是在肯定尧、舜、禹的功绩,而否定了夏桀、商纣的暴行,但是做起事情来为什么又相反了呢?”这时魏征回答到“百姓的君主即使贤明,但是也应当虚心接受别人的劝谏,肯听劝谏的人,才会让有智慧、有学识的人甘心贡献他的才能,使勇敢的人竭尽所能。隋炀帝此人,智慧超群,但是他就是仗着自己的智慧,骄傲自大,固执己见,不懂得居安思危,刚愎自用,任性为止。所以虽然他嘴上说的都是尧舜之美德,但是实际上却做得是商纣、夏桀的行为。他没有时刻反省自己,所以落得覆亡的下场”。唐太宗听后,思虑良久,深有感触的说到“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算远啊,应当引以为鉴”。  唐太宗一生勤于政治,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盛世。除了自身严以克己之外,大概就是不想重蹈隋朝隋炀帝的覆辙,时时以他警醒,切莫太安逸而忘记自己的责任。他努力学习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俭之风,反对奢靡。稳定疆域,被少数民族称为“天可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