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在唐太宗的后宫地位如何 怎么死的?

7个月前 (04-20)

徐惠是《旧唐书·后妃列传》中唯二单独成传的唐太宗后妃之一,可见其地位并不一般。那么徐惠在唐太宗的后宫中究竟拥有怎样一个地位,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徐惠又是怎样的一个存在?而让徐氏一族飞黄腾达的究竟是唐太宗还是唐高宗?  历史上徐惠是怎么死的  根据史书的记载,徐惠于贞观十一年入宫,被册为正五品的才人。又因“其所属文,挥翰立成,词华绮赡”,不久便升为了正三品的婕妤,其父徐孝德也因此升了一级官,由从六品下的将作监丞被升为从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继婕妤之后,徐惠又被晋为正二品九嫔中的第八级充容,这便是她在贞观一朝的最高封号了。  不过充容虽然位列九嫔,但仅为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级,只比最末一位的充媛高一级,也就说仍只算是个下嫔。想想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听闻郑仁基的女儿“容色绝姝”便要聘为充华(即充媛),而郑氏的出身比起徐惠并无特别之处,仅仅是因为容颜绝色便能一举成为九嫔之一,反观徐惠在后宫十二年,凭借自己的满腹才华才一步步坐到了下嫔之位,也无怪乎徐惠自己也要感慨“一朝歌舞荣,夙昔诗书贱”了。  于徐惠和唐太宗之间的关系究竟能亲密到何种程度,从李治与晋阳公主的事情中便能略窥一二。  众所周知,李治与晋阳公主自幼是被唐太宗亲自抚养长大的,特别是李治,直到被立为太子,唐太宗仍舍不得让他搬出自己的寝殿住到东宫去。所以即便是贞观十八年刘洎上疏,恳求让太子搬回东宫居住,唐太宗也不过是令其与岑文本马周等人“递日往东宫,与皇太子谈论”,却绝口不谈让李治搬离自己寝宫的事。一直到贞观二十年褚遂良再次上疏,唐太宗这才让李治每个月一半的时间住到东宫去。若是徐惠真的到了能够常伴君王侧的程度,唐太宗又怎么会如此舍不得已经成年甚都已当父亲的爱子离开自己的身边呢?更何况如果徐惠真的与唐太宗的关系亲密无间到了一定程度,那么能够在唐太宗发怒时为大臣们徐徐辩解的,能够让朝中大臣多蒙其惠的,就不会是晋阳公主而应当是徐充容了。  而徐惠出众的才华虽然颇得唐太宗的欢心,与唐太宗之间的互动也看似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奉诏应和之作,比如《奉和御制小山赋》,便是徐惠与许敬宗等人在随同唐太宗游翠微宫时共同奉诏写下的作品。再比如徐惠在挥就《进太宗》一诗时,面对的仅仅只是唐太宗久召不下十分不耐烦的情绪,所以“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这句诗的本质不过是为了解围而作,并非是在展现所谓的“骄傲恣意”的个性。  再看那篇让徐惠名垂青史的《谏太宗息罢役疏》,这篇文章的出现,标志着徐惠已经达到了其一生中最为的时刻,因为无论是从文章的立论还是辞藻的修饰来看,能够出自一后宫嫔妃之手实非易事,更何况这篇上疏也是继晋武帝的左贵嫔献诔赋颂、宋孝武帝时韩兰英献《中兴赋》、陈后主的沈皇后“数上书谏争”后有唐以来的后宫人。所以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不厌其烦地在徐惠的列传中收录了这篇谏言,然而此文读罢之余又不禁令人为之叹息,这不仅仅是因为徐惠的谏言并未取得任何效果,更是因为从这篇谏疏中所得出的结论。  唐太宗的后宫中,能够大胆谏言的只有长孙皇后与徐惠二人,然而此时此刻看来,这二人又是有着极为明显的差距。长孙皇后的娓娓道来在徐惠这里变成了骈散相间的工整;长孙皇后的言简意赅演变成了徐惠的长篇大论。徐惠与长孙皇后同处后宫,明明可以像她和魏征一样直言进谏,却偏偏选择了同房玄龄那样上表谈论。房玄龄是因为病重无法面见皇帝才上表的,那么徐惠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上表而不是直接面圣进言?  所以徐惠此举一出,除非她是意在表现自己的才华,否则这样的一篇谏表只会让人觉得除了展现文采外,更多的是中规中矩。而徐惠的劝谏也并不如长孙皇后那样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给人一种寻常夫妻间促膝谈心的感觉,反倒是让人感觉到其中只有君臣之间才会出现的拘束与拘谨。而这样的差异与其归结为是因为妻妾之间身份地位的有别,不如直接一针见血地指出:徐惠终归还是没能真正地走近唐太宗,更无法以一种自然而亲密的姿态融入到唐太宗的生活中。  也正因为如此,唐太宗晚年的诗作中多有流露伤怀悲秋之情,若徐惠真能了解到唐太宗这种落寞寂寥的心境,以她的文采与聪慧心性不可能不加以宽慰,然而却不见其诗文中有任何的劝慰之作。  等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驾崩,徐惠身为无子嫔妃按例被送进崇圣宫清修,自此“山宫一闭无开日,未死此身不令出”,事死如事生。不过这样的生活对于才女徐惠来说打击太过沉重,当真是应了那句“只当年伴君死,免教憔悴望西陵”,于是一年后,徐惠留下“得先狗马侍园寝”——在祭祀所用的狗马之前先侍奉先帝的陵庙这样谦卑的遗愿便郁郁而终了。  唐高宗李治将徐惠视为殉葬之举,并大加赞赏,不仅将其追赠为四妃之一的贤妃,还允许她陪葬昭陵石室——能够陪葬石室对于后妃来说是可是莫大的荣誉,因为历来只有皇帝皇后二人才能同墓乃同穴而葬,于其他的嫔妃,只能按照各自的品级安葬在距离昭陵主峰或近或远的地方。  不仅如此,徐惠的家人也就此飞黄腾达起来。徐惠的父亲徐孝德更是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越级提拔,被李治擢为了正四品上的果州刺史,连升6级,卒于任上时,李治还“优敕令官造灵举,别加赙物,具给傅乘,资送还京”。而徐惠的弟弟徐齐聃也被任为沛王李贤的侍读,徐惠的妹妹徐氏同样因为才名出众被李治召进宫,封为正三品的婕妤。  纵观徐惠在唐太宗后宫中的境遇,可以得出的结论便是:徐惠能算作是“宠妃”不过是因为对比唐太宗后宫中其他只因生子而被记载了一笔的嫔妃,相对而言拥有更多事迹的徐惠自然算是比较有存在感的;但即便不和宠倾后宫的武惠妃,礼数实同皇后的杨贵妃,嬖幸专房的独孤贵妃这些宠妃相比,徐惠的“得宠”仍旧十分有限。毕竟徐惠在唐太宗的后宫十多年,受封的最高封号充容也仅列九嫔中的倒数第二级,而徐家除了徐孝德因为女儿文采斐然被升了一级官外,并没有因为徐惠的进宫得到任何好处。直到徐惠在唐太宗逝世一年后主动殉葬了,徐惠本人及徐家的待遇这才得到了极大的。  所以就更不用说徐惠能对唐太宗有什么影响了,因为通观徐惠的列传以及留下来的诗文,都未见其对唐太宗的思想或决策产生过任何影响。更甚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徐惠刚上疏劝谏过唐太宗要爱惜民力勤俭节约,唐太宗虽然因此赏赐了徐惠,但两个月后就下诏为长孙皇后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评价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这座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面积之大甚占据了整个晋昌坊的半坊之地,总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奢华,与徐惠在上疏中所强调的节俭精完全截然相反——所以又何来“影响巨大”一说呢?  李世民爱美女,有三大特点:  一是在数量上,追求多多益善。李世民虽然皇后只有一个,而且始终只有一个(家里红旗不倒),但嫔妃数量众多,所谓“后宫佳丽三千”(外面彩旗飘飘)。为了占尽天下美女,他多次下诏,并亲自组织规模盛大的选美活动。当然,那时的选美和现代选美截然不同。那时候只要选中的,都为他自己所有。现在的选美更多地市博取一些名声。  二是在成色上,不在意是否处女。一般皇上选美女,多数只选未的处女,但李世民不在乎这些。有些已经结婚成家的妇女,只要长得漂亮,姿色出众,即便是“副处”,他也乐意。或许在他心目中,那些结过婚的人更有“经验”,也更具风韵。  三是在伦理上,可以突破道德底线。李世民爱美女,只要他看上的,不管是谁,都不会放过。这其中,包括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弟弟李元吉的爱妃杨氏、庐江王李瑗的女人崔氏,还有大臣侯君集的女人无名氏。这等于马?等于把人家人家赶下台,还要把人家的老婆弄过来;把自己的亲弟弟杀了,还要把他的老婆弄过来;看到兄弟们和手下大臣的女人好,也统统弄过来,于是否“”,全然不顾。  李世民为何这样做?主要原因有两条:  其一,从他本人来说,作为一代枭雄,其人生目标,便是征服世界。征服更多的女人是征服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地讲,女人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男人则通过征服女人征服世界的另一半。李世民便是这样一个征服欲望很强的人。  其二,从外在来说,长孙皇后的宽宏大量,也是他过度热爱美女的有力助推。一般皇后,对丈夫爱别的女人多持嫉妒之心,为了防止丈夫移情别恋,有的是“一哭二闹三上吊”,有的是动心机,搞阴谋,极力排挤其他女人;长孙皇后不同,她不仅不嫉妒,反而帮着丈夫找更多的女人。像她这样大度的女人世上罕见,这无疑助推了李世民追逐女人的疯狂。  李世民热爱美女,最集中地体现在他与徐惠的关系上。因为,徐惠是除了长孙皇后之外,李世民的人。  李世民爱徐惠,不仅是因为她长得漂亮,而且更主要的是她“很油菜”,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文艺女青年。有人曾这样编过一个手机短信:她,出生5天就能说话,4岁便通读论语和诗经,8岁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11岁入宫成为“才人”,羡慕吗?  可是她24岁就死了。她就是李世民的嫔妃、著名文艺女青年徐惠。封建社会,有个非常脑残的说法,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如果按照这一标准来衡量,徐惠简直就是“无德”的典型代表。  可是,我们敬爱的李世民先生不管这些,尽管徐惠“无德”,但是很爱她,爱的就是她的“油菜”或曰“无德”。?  女人的才气,一般都作为欣赏之用,徐惠才气的功能不止这些。她的才气,有时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  有一次,李世民让人叫徐惠来和自己玩耍,也许是徐惠收拾打扮的时间过长了,让李世民等了很久才姗姗而来。这世界上,没有比等人更令人烦躁的事情了,尤其等恨不得立马就见到的人。何况等待的人是皇上。徐惠的迟到,让李世民憋了一肚子火,由于是自己喜欢的人,又不便发作,只能在那里闷闷不乐。徐惠见到李世民脸色难看,冷如冰霜,自己装作不在意的样子,挥笔作诗一首献给李世民,诗中写道: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徘徊。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意思是,早上来之前,先在镜子前化了妆,化完之后,刚想直接过来,仔细一想又犹豫了,为什么呢?人家古代帝王的爱妃,花千金才能买来一笑呢,我岂能一听您的招呼,便屁颠屁颠地赶来呢?我要故意摆摆谱啊!  这首诗太厉害了,瞬间把李世民等待的烦恼化作云烟。李世民读后,哈哈大笑,怒气一下子全部消失。人家这等幽默,自己再生气,未免肚量也太小了。曹植七步作诗,徐惠一步也没走,便作出诗来,而且这诗还被收录《全唐诗》,没有点真功夫,肯定不行。  徐惠是24岁去世的,属于英年早逝。不过,这可不是自然死亡,而是为爱而死。贞观二十三年,丈夫李世民去世,徐惠因过于悲痛忧思成疾,卧床不起。当时,太医给她看病,并开了药,但是徐惠拒绝治疗,也拒绝吃药,不为其他,只为能早追随丈夫而去。其情罕见,令人动容。如果李世民死后,她根本不放在心上,或许能活更长时间。从这个角度讲,李世民对徐惠,没白疼,没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