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血案结果如何为京师保卫战打下基础?
午门血案背景 午门血案发生在明朝,时间是1449年8月23日,地点是北直隶京师午门,这次血案是指在没有得到统治者允许的情况下,众大臣当着监国郕王朱祁钰的面将马顺、毛贵、王长三人群殴致死的事件,可以说当时的朝臣已经完全的失去了理智,场面失去了控制,之后在于谦的斡旋下,众大臣没有受到任何的惩罚,下面说一下午门血案背景。 午门图片 午门血案背景是这样的:明朝初年对蒙古瓦剌实施“羁縻之策”,在宣化、大同等边境地区开放马市,互通贸易,1449年蒙古瓦剌也先派2000人来贡马,诈称3000,想以这种方式冒领粮食,太监王振直接将瓦剌贡马价格削减,于是激怒瓦剌,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七月瓦剌大军攻打明朝,明军战败,消息传京师,朝野震动,这个时候太监王振怂恿明英宗御驾亲征,明英宗听了太监王振的话,不顾及群臣的反对执意率领部队前去攻打瓦剌,由于准备不足,导致军队的粮饷不济,军心浮动,明英宗大败,于是退守土木堡,也先将土木堡包围俘获了明英宗,臣子66人战死,也先乘胜进入明朝内地,围困了京城。 监国郕王朱祁钰召集群臣一起筹画备战方略的时候,明朝群臣呼吁严惩土木之变祸首王振及其羽,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发生了震惊世人的午门血案。午门血案的发生土木堡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百官对王振一早就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只是午门血案集中爆发了而已。 午门血案经过 1449年由于贡马的问题明朝与蒙古瓦剌的也先发生了不愉快,也先一怒之下出攻打明朝,明军在瓦剌也先的进攻之下大面积的溃败,太监王振怂恿皇帝明英宗御驾亲征,明英宗不顾众臣的反对去亲征了,但是大败,退守土木堡,被也先围困并且俘虏,于是群臣激愤,要惩罚王振和其余,于是午门血案发生了。下面说一下午门血案经过。 监国郕王朱祁钰画像 午门血案经过:1449年8月23日,监国郕王朱祁钰摄朝朝议时,右都御史陈镒上奏请求诛杀王振全族,众大臣当时纷纷响应陈镒的号召。于是朱祁钰只得下令抄没王振家,并且下令让锦衣卫指挥马顺前往执行这项任务。群臣都反对朱祁钰的这一决定,认为马顺是王振的同不能让马顺前往,并且群情激愤,甚是要殴打传旨让百官退下的太监金英,金英脱身而出。马顺走上来斥责百官,户科给事中王竑突然站起来上前猛击马顺,激愤中的众大臣纷纷跟随王竑上前殴打马顺,马顺当即毙。众大臣又要求将王振羽毛贵、王长二人受到惩罚,金英迫于无奈将两人踢出,于是这两人也被群臣群殴致死。三人死后群臣又逮捕了王振的侄子锦衣卫指挥王山,让王山跪在朝堂之上,大臣纷纷对王山进行唾骂。王山看到群情激愤,也不敢反抗,百官们打死马顺之后也感到非常的恐惧,害怕自己将会受到惩罚。 监国郕王朱祁钰看到这种情况之后非常恐惧,所以起身想要离去。这个时候部侍郎于谦挡住了郕王的去路,抓住朱祁钰说“马顺等人罪当死,不杀不足以泄众人愤怒。况且群臣心为社稷,没有其他想法,请不要追罪于各位大臣。”于是郕王朱祁钰接受了于谦的建议,下旨奖谕百官,马顺死有余辜,不再追论,于是众大臣拜谢后走了。 通过午门血案经过可以看出一个道理,那就是法不责众,也可以看出一个规则,那就是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午门血案结果 午门血案发生1449年8月23日的京城午门。午门血案是土木堡事件的延续,是土木堡事件导致了午门血案的发生,土木堡事件就是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最终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也先俘虏的事件,由于土木堡事件的发生,使得明朝损失巨大,所以众大臣要求惩办王振一,于是发生了午门血案。下面说一下午门血案结果。 于谦画像 午门血案的直接结果就是群臣义愤填膺杀死了宦官王振的同马顺、毛贵和王长,三人被围殴致死之后群臣甚是将其尸体挂到东安门上,军人士看到三人的尸体后都争相击打不止。群臣杀死三个人之后在于谦的急中生智的斡旋之下,群臣没有得到任何的惩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一个原则的,那就是法不责众。 群臣在朝堂之上杀死了马顺等三人之后,陈镒奉监国郕王朱祁钰的令旨,将王振以及其羽彭德清等家抄没,王振有很多的宅邸都予以查封入官,王振的这些宅邸壮丽奢华甚是可以比肩皇帝的皇宫,家中的器服珍玩数不胜数,玉盘直径达到一尺多的有十面,珊瑚七八尺的有很多,金银达到了十余库,马一万多匹,这些财务被查抄之后都归入了国库。王振的侄子王山在集市中被凌迟处死,王振全族无论老少全部被斩首。奉太后的令于谦做了部尚书,将王振羽清除掉之后,明朝的众大臣全部回到京师保卫战的筹备工作中,众志成城最终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可以说午门血案的处理结果为京师保卫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