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结局:为什么吴三桂会输?

7个月前 (04-20)

康熙平三藩之乱  康熙平三藩之乱在历史上也可谓是赫赫有名。面对三藩之变乱,康熙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康熙王朝》中陈道明饰演的康熙  首先,是在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以集中力量打击吴三桂。在吴三桂举起叛旗之后,康熙立即在全国范围之内公布其罪状,处死其在京之子,并且停撤尚、耿二藩,对于精忠在京诸弟,仍处宽容措施。此后,耿精忠、尚之信、王辅臣一一反清,康熙始终进行招抚,称其变乱为“无知被惑”,表白说自己绝不是食言,会保持对他们的态度。第二,在军事上,康熙制定了一套准确与周密的作战计划。在一方面,他派遣将士分赴常德、四川、荆州、安庆,以阻截吴军以及割断吴、耿联系;在另一方面,他积极部署后方,以山东兖州、山西太原为后方军队的集中点。变乱发生后,吴军来势凶猛,迅速攻陷岳州、衡阳等地。后耿精忠据福建反清,继而陕西提督王辅臣亦在吴三桂的诱引之下反清,占领平凉,和进攻四川的吴将王屏藩互相呼应。数月之间,陕、甘、川、湘、黔等省均为吴军控制。吴三桂自然被胜利冲昏头脑。自以为用之术天下,企图开始压迫康熙和谈。  然而,康熙早已看穿其狡诈心理,不但不为所动,还积极备战。首先,清军挺进岳州,展开直接进攻。其次,在慰勉王辅臣失败之后,进军平凉,迫王投降,王屏藩亦失去声援,逃往汉中。,得知吴三桂“谋结青海多尔济”之企图,康熙立即张勇屯甘州防御,使青海与硕特各部“归故巢”。自此,清廷大体平定陕甘,以致吴三桂阴谋彻底破产。后于十月,耿精忠降清,福建被收复。康熙十五年五月,清军又攻取了广西。  康熙十六年五月,于清镇南将军莽依图之进攻以及吴三桂逼迫助饷之下,尚之信走投无路,只能降清。之后,吴三桂只余四省,府库空虚。而且,吴军横征暴敛,使人民怨声载道,众叛亲离。为维系人心,康熙十七年三月,吴三桂于衡阳称帝,国号“周”。八月,清军压境,吴气绝而亡。清军于十八年初先后攻占长沙、衡阳。十九年正月,清军提督攻克成都。二十年十月,昆明城下,清军大获全胜。三桂孙世璠,余被活捉,械送北京而处以磔刑。此,康熙平定三藩之乱,清廷取得胜利。  三藩之乱过程  自1673年11月21,吴三桂起叛乱,1681年10月29吴世璠,清军于昆明城下大获全胜。自此,三藩之乱历时八年,终于结束。三藩之乱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三藩之乱的过程地图描述  个阶段为起江南。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十五年四月,当时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已出三贵,进据湖南常德、长沙、澧州及岳州。此时,清军云集于荆州、武昌和宜昌,却不敢渡江撄其锋。情势愈加危急,孙延龄叛于广西,耿精忠叛于福建,四川更有罗森、郑蛟麟、吴之茂之叛。而台湾郑经渡海进于福建泉州、漳州与广东潮州,此外,提督王辅臣叛于宁羌,进行对清陕西经略莫洛的击杀。彼时四方震动,人心不定。康熙帝欲亲自上阵,却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只得东征西讨,常常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叛于广东,总督、巡抚均附之,清廷便增两江。之后可谓是天下响应。清政权统一大陆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民族矛盾仍然普遍存在。阶级矛盾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继续存在。因此,吴三桂一举起反清旗帜,包括明皇室在内,以及郑经集团、部分汉宫、汉与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加上一些地区的农民、仆全部迅速做出了反应。除此之外,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和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亦相继响应。  第二个阶段为相持阶段,康熙十五年五月十七年七月。王辅臣败降平凉,形势终于向有利于清军之方向发展。随后,耿精忠腹背受敌,亦仓促撤请降。之后,尚之信也投降。孙延龄被吴世璠于桂林杀害。清军集中力进逼岳州与长沙,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各个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在军事之上双方仍处于相持阶段,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  第三个阶段为平定云南,康熙十七年八月二十年十月。康熙十七年,彼时吴三桂年已七十四,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困境未变。同年秋,吴三桂因病而亡,形势陡变,后清军趁机发起进攻,叛军一蹶不振,清军逐渐攻破湖南、广西、贵州与四川等地。马宝、胡国柱等困兽犹斗,节节顽抗;另满洲将帅仍多迁延。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于云南,康熙二十年底,清军围攻昆明。吴世璠自尽,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通过三藩之乱的过程,可以知道,在这次战争中,没有人是的胜利者,最终受苦的依然是广大的民众。  三藩之乱持续的时间  三藩之乱是清朝入主中原以后,发生的次官僚阶层的大规模叛乱。那么三藩之乱持续了多长时间呢?  三藩之乱的形势图  三藩之乱,从康熙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吴三桂举反叛,到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日吴三桂之子吴世藩,清军攻下昆明止,历时八年时间。这八年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三藩之乱这八年,主要分成以下这三个时间点。  个时间点是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到康熙十五年四月,也就是三藩之乱的防御阶段。在这个时间段里,吴三桂的马势如破竹,因为康熙准备并不充分,再加上八旗军战斗力直线下降。因此清军在前线一败涂地,丢失了很多战略要地。  第二个时间段是康熙十五年五月开始到康熙十七年七月,这个时间段是吴三桂和康熙帝的相持阶段。由于王辅臣的投降,清危为安,再加上耿精忠和尚可喜先后投降,清军开始占据优势。  第三个时间点就是八年叛乱的一个进攻阶段。这个时间段是从康熙十七年八月到康熙二十年十月,此时的康熙帝已经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吴三桂的颓势也越来越明显。最终吴三桂在战争中病死,他的儿子吴世藩也城破,清军攻下了昆明。  “三藩之乱持续了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在史学界并无争论。但是三藩之乱损失了多少却无从考证,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这八年时间里,清朝的百姓又遭受一次战火的摧残,虽然最终满清政府取得了的胜利,但是百姓的日子依然过得很艰苦。  三藩之乱结局  关于三藩之乱的结局,最简练的说法不过是“清军大胜,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尚可喜的墓  话说在耿精忠和尚之信归顺清廷之后,康熙十七年,七十四岁高寿吴三桂于衡州称帝,并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此时吴三桂不过是纸老虎,已穷途末路,在他积郁而死之后,所谓“帝位”被传其孙吴世璠。康熙二十年冬,清军攻入云贵省城,吴世璠。终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被完全平定。这对清廷来说,无疑是确立稳定皇朝统治的标志。平叛战争结束之后,清廷没收藩产,充当军饷,并撤藩回京师。  除去吴三桂所部调边区站、台服役之外,其余各部重编入八旗。福州、荆州、广州派八旗驻防,绿营则镇守广西、云南,藩镇制被彻底消除。除此之外,该平叛战争之大捷,更意味着饱受“三藩”割据之祸的老百姓得以解放,也为这些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有利于边疆与内地经济与文化的沟通交流。  之后于公元1683年,台湾的明郑政权惨遭灭亡,此,南明抗清实力被彻底消灭,之后有组织的反清复明运动亦不复存在。清廷便开始从事行政与经济财政方面的调整及改革,并致力于解决边疆问题。三藩之乱终于翻篇于历史。地方割据势力得以清除,一次国家大分裂亦得以避免。多民族统一国家得到了巩固与发展。同时,中央集权制力量的加强,也促进了抗御外敌能力的提高。  从三藩之乱的结局之中能读懂许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