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者居上:宋朝的繁荣为何能远超汉唐?
宋朝的成就并不逊于汉、唐两朝,它不仅是汉、唐社会的继续发展,甚在程度上还要高于汉、唐,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朝代。同时我们还应看到,与汉、唐相比,宋朝能够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这样大的发展是十分不易的。 首先,宋朝继承的政治遗产不利,当权者容易失去自我。秦、隋速灭,其重要因素是开国皇帝在完成统一的巨大胜利面前不能自持,竟忘乎所以。汉承秦祚,唐承隋祚,吸取了前朝失败的教训。而宋朝却以变立国,与汉、唐两朝不同。 其次,北宋立国是建立在五代十国四分五裂的基础之上,同秦以前的春秋战国和隋以前的五胡乱华的局面类似,实现国家统一需要进行长期战争。而汉、唐两朝均建立在前朝大一统的基础之上,立国后可以专心为政。 另外,宋朝立国时面临着强敌的侵犯,其周边环境远不如汉、唐。汉的主要敌人是匈,唐的主要敌人是突厥。匈、突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他们仅仅是势力较大的部落,部落管理尚处于比较原始的水平。他们侵犯汉、唐的主要目的是强夺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往往是袭扰性的。宋的主要敌人是辽、金等国。北宋虽然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辽国、项族在西北建立的西夏国以及距离较远的吐蕃。 宋朝建立之时,辽政权已经存在了约50年,而且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变成了实力雄厚的国家,军队战斗力较强,他们有强烈的争夺生产资料也就是扩张土地的欲望。从公元979年1004年,宋、辽两国发生了长达25年的战争,双方损失极其惨重。 西夏建立于1038年(即北宋宝元元年),项族首领李元昊凭借相当富庶的宁夏平原建立了“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的西北大国。从第二年正月起,李元昊率领大夏铁骑连续对宋朝发起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等数次大规模的战争,致使宋军损失惨重。 但是,北宋在这么恶劣的战争环境下却稳住了政局,并使经济得到恢复和较快发展,这不得不让人问几个为什么。我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宋太祖及后任皇帝制定并推行了一系列符实际的制度和政策。 许多人都知道“杯酒释权”这个历史典故,但对此事的看法却歧说不一。我认为,采取某种方式解除变之忧,这是专制社会的必然。相比其他朝代的帝王,宋太祖的做法也较为理和人道。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权以后,又针对前朝历代的流弊,进行了体制上、制度上的大变革。 一是改革军制。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权。三帅统权和枢密院调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亲胶固”。 二是改革行政。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则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的办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担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 三是改革财政。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悉辇送京师”。 经过改革,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政治趋于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真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北宋继续改革经济制度,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又进一步了经济的发展。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北宋通过改革,采取了以文立国的国策,实行文人统治。宋太祖把科举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无论寒门士子,还是农桑人家,学而优者,均可以出入庙堂。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军队是军无常帅,帅无常军。地方官员的主要责任是牧民,守土之责由中央任专职的军事长官去处理,二者皆由中央调遣,互不统属。这就彻底革除了唐以来军阀割据的政治传统,也彻底消除了五代朝代频繁更替的政治基础。据史载,太祖立国之后,曾在太庙里刻下祖训,其中的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明的政策,确保了文官政治,并且得到切实执行达三百年之久。 由于宋代皇帝都能较好地执行太祖的祖训,大臣和文官也敢于发表意见,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前朝都大。庙堂之上,君臣争论不已;江湖之中,书生指点江山。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造成知识分子政治上有理想、文化上有创新、道德上有追求、生活上有保障。这种比较开明的政治为他朝罕有,也为宋朝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