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唐玄宗的结局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贡献
安史之乱是由着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而不理朝政而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这才使得安禄山和史思明会胆大的去发动这一次的叛乱。在安史之乱中,唐玄宗是可恨的也是可悲的。 这次的叛乱说是唐玄宗自找的其实一点都不过分。如果唐玄宗有了杨贵妃这一个大美人后并不是一味沉溺在温柔乡中,而是分出一点精力给朝政,这样就不会被因为疏于朝政而被人诟病。甚是引起了那次使得唐朝衰弱的“安史之乱”的最主要原因。从这一点上看唐玄宗是可恨的。身为一个皇帝却成了自己的王朝由强盛变得落魄的罪魁祸首。 不过如果从感情这一个方面看,唐玄宗是可怜的。即使自己是一个王国的统治者却连自己自心爱的女人也保护不了。还要这个女人成为这一场战争的牺牲品。因为伤心,唐玄宗在安史之乱结束之后选择了退位。不知道这是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的忏悔还是因为失去了杨贵妃而无法接受这个悲伤的现实,无力去承担这一切,只能默默的退缩。不管是你哪一个原因,唐玄宗都是可怜的。 唐玄宗还有一个可怜之处是,安史之乱的结束时间就是他的退位时间。可以说是“安史之乱”这一件事将唐玄宗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王者宝座上拉了下来。可以说“安史之乱”夺走了唐玄宗拥有的一切,不过也可以说,这是唐玄宗自作自受。 郭子仪在安史之乱中的贡献是什么 安史之乱郭子仪是唐朝著名将领,在平定安史之乱中,郭子仪做出了重要贡献。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立马让郭子仪率镇压安禄山叛乱。不久后,郭子仪率前往山西右玉县,斩杀了安禄山部下周万顷,成功收复了右玉县。随后,郭子仪在河曲击溃了叛军周秀岩,并成功收复山西大同等地。 唐玄宗得知这一消息后,加封郭子仪为御史大夫,以示奖励。公元756年,叛军再次集结起来,并占领了河北一带。在唐朝将领李光弼的奋战下,收复了常山,而后郭子仪率前往井陉关,和李光弼一同抗击叛军。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作下,击破了叛军史思明的队伍,随后收复了藁城。等到郭子仪返回常山时,叛军史思明再次集结力尾随郭子仪。郭子仪派遣骑轮番对抗史思明叛军,等到史思明叛军疲惫时,郭子仪一举击败了叛军队伍。 此时叛军首领安禄山听闻郭子仪已经收复了河北大部分地区,于是派遣精锐部队前往河北增援。郭子仪在叛军援到来之前,先击破了史思明部队,而后又在嘉山击溃了叛军援队伍,史思明自知无望,便逃回河北定州。正当郭子仪准备率北征范阳时,听闻唐玄宗已经进入蜀地,而李亨即将即位称帝。得知消息的郭子仪急忙和李光弼奔赴蜀地。郭子仪前往后,被唐肃宗李亨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让他继续率南征。后来,安史之乱郭子仪平定了河曲。 杜甫有关安史之乱的诗 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盛衰的分界点,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一派祥和繁盛,等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政权逐渐没落。经历过安史之乱的诗人,大多都写过反映现实主义的诗句。其中杜甫安史之乱的诗尤为著名。《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所写的五言律诗,杜甫在这首诗歌作品中,反映了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 《春望》作为杜甫安史之乱的诗,它具有极高的写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诗歌的全部内容,通过诗句的描写,便可看出经历安史之乱后的唐朝衰败之景。这首诗歌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将国家的凋敝一览无遗的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诗句开篇,作者以“望”字点题,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情。 这首诗歌是杜甫登高望远的作品,诗人先用远望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国破”、“草木深”的场景。经历战争后的唐朝国土,如同垂危的老者一般,已经失去了生机与活力,作者以“草木深”三个字,刻画了人烟稀少,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诗人看见凋敝的情景,内心非常难受,不禁流下了纵横之泪。杜甫不禁感慨,唐朝什么时候才能振作起来。通过这首诗歌也可看出诗人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安史之乱的图片有哪些 有关描述安史之乱图片有很多,为了场景再现,很多书画家根据史料记载,描绘出了安史之乱图片。纵观安史之乱图片后不难发现,基本上与安史之乱相关的图片,颜色都呈暗色系,给人一种压抑的状态。除此之外,安史之乱的图片大多以描绘战争场面为主。战场上的士、流血场景、战马等都是安史之乱图片上的表现因素。 就拿这张图片来说,里面以展现唐朝官员为主,其中有唐玄宗、官员、太监等。身穿衣服的便是唐玄宗,此时的唐玄宗面露倦色,从他的情中不难看出,唐玄宗非常忧愁,花白的胡子和鬓角,便可看出唐玄宗年事已高。值得注意的是,唐玄宗右手拿着拐杖,并且还有两名官员扶着唐玄宗。虽然看不清唐玄宗的面貌,但是通过唐玄宗的态,便可得知唐玄宗满腹心事。 从场地来看,唐玄宗和大臣们正在户外,身穿红色官服的官吏,大概是唐玄宗的心腹大臣,他站在唐玄宗的左边,仿佛正在迎接唐玄宗的到来。唐玄宗的身后,站在一群官吏和士,从他们佝偻的身子来看,貌似经历了长途跋涉。图片最外边还有数名穿着补丁的人,这大抵是当地的百姓,或者唐玄宗的随从。从图片所描绘的场景推测,这大概是唐玄宗入蜀地的场景。而身后那群衣衫褴褛的人,恰到好处的表现出了安史之乱让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 安史之乱的发动者是谁 安史之乱,这次战争的名并不是用年号或者是地点,而是用叛乱者的姓氏。安史之乱发起的叛乱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就是用了安禄山的“安”和史思明的“史”来组成了“安史之乱”。 从“安史之乱”的名称就可以知道,这次的战争的发起者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不过“安史之乱”还是有一个使用年号作为名称的战争称呼,那就是“天宝之乱”,因为这次的战争发生在唐玄宗统治的天宝年间。不过比起“天宝之乱”还是“安史之乱”这一个称呼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这次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后来,安禄山将他占据的地盘变成了一个独立于大唐的国家。这就是“大燕”。安禄山自称“大燕”的皇帝,不会再听从李隆基的令了。不过“大燕”在大唐的眼里也不过就是一个在玩过家家的小孩吧。 虽然这个小孩给了大唐不少的打击,不过还是大唐胜利地平定的这次的叛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个这次叛乱的发起者,大唐是不会留下他们的。所以他们为这次的叛乱付出了应该付出的代价。 安禄山和史思明会发起叛乱,就是看到大唐当时的皇帝——李隆基的昏庸。专宠杨贵妃,使得李隆基不理朝政,国家混乱。安禄山和史思明虽然没有的到这个江山,也是逼得李隆基杀了自己心爱的女人——杨贵妃。 安史之乱全过程介绍 安史之乱往简单了说就是一场战争罢了。 在755年时,安禄山就开始蠢蠢欲动。在同一年的11月15日,唐玄宗知道了安禄山叛乱的这一个消息。在几经犹豫之后,他决定任安西的节度使封常清再同时去管理范阳、平卢的节度使,以此作为对这次叛乱防守的前期准备,还任了皇六子荣王李琬作为元帅,当时的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作为副元帅东征。 在唐玄宗做了这些准备之后,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到了一些阻碍,不过因为杨国忠没什么本事,使得安禄山就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就攻下了洛邑。当时东京的留守李憕还有御史中丞卢奕不原因投降,就被安禄山杀了。河南的尹达奚珣没什么骨气就投降了安禄山。不知是不是唐玄宗因为有人投降了,有些丧失判断。听信了监军宦官的诬告,用“失律丧师”这样的罪名处斩了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坚守这的大将。 在天宝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并改国号为元圣武。此时大燕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就打入了长安。 唐玄宗看到是这样的局势,就马上选择了逃离长安,逃到了马嵬坡这一个地方。在逃亡途中,士又饿又累,不愿意再战斗了,于是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就请求唐玄宗杀了杨国忠父子和杨贵妃这几个祸乱朝政的人。杨国忠其实已经被士们乱刀砍死了,唐玄宗看这样的情况就打算为杨贵妃求情,不过士们不买账,玄宗还是赐死了杨贵妃。这是士们斗志高昂,马上就进行了反击。很快就结束了这次叛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