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时只会拍马溜须 为何在唐太宗面前说真话

7个月前 (04-20)
在隋炀帝杨广眼里,唐太宗李世民心中,裴矩都应该是一个难得的忠臣、良臣。  这就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了。  在历史的评价中,隋炀帝那可是排得上号的昏君、暴君,而唐太宗却是少有的明君、仁君。  这一好一坏两个皇帝,怎么对裴矩的评价如此高度一致?  隋炀帝喜欢裴矩,因为裴矩很懂他。一个眼色过去,不用说出来,裴矩就已经把事情办得妥妥帖帖,包他满意,“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倾,则矩以闻”。  杨广喜欢搞大排场,喜欢时不时搞个大新闻,更喜欢万国来朝、天下归心的天朝气象。  裴矩就充分施展纵横捭阖之术、远交近攻之策、纵连横之能,将西域诸国收拾得服服帖帖。  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要去甘肃一带视察工作。裴矩组织高昌、伊吾等西域二十七国的首领,前去觐见杨广。二十七国如此俯首帖耳,自然是看在裴矩背后使出的小钱钱面子上。  第二年,即大业六年,公元610年,隋炀帝决定在东都洛阳召开“大隋西域诸国元首峰会”,总策划、总导演的担子自然落到裴矩身上。  裴矩建议隋炀帝聚齐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在洛阳搭戏台唱大戏,组织官员百姓都穿上节日盛装,随意观看,“勒百官及民士女列坐棚阁而纵观焉,皆被服鲜丽,终月乃罢”。  这还没完,裴矩又下令洛阳城内所有饭馆酒店敞开怀抱,迎接各国贵宾,吃饭通通不要钱,放开肚子可劲造。那些整天在大漠草原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蛮夷,哪见过如此阵势,纷纷称赞中国乃天朝上邦,仙天堂,“蛮夷嗟叹,谓中国为仙”。  看着裴矩辛勤操劳的身影,隋炀帝很是感叹,“若非奉国用心,孰能如是”,若不是裴爱卿以身许许国,夙夜在公,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怎么会对朕和大隋如此上心。天下官员都要以裴矩为榜样,树立看齐意识,为我大隋事业添砖加瓦。  在众多以裴矩为样板的官员齐心协力、前赴后继下,杨隋的招牌终于被李唐取代。  裴矩经过一番周折,完成了从隋臣到唐臣的转型,先后在武德和贞观年间为臣。  唐太宗经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意图刷新吏治,首先举起的就是反大旗。为对官员进行打击,李世民决定钓鱼执法,“密使左右试贿之”,让人主动去送钱送物,看哪个官员敢收。  有人真的就敢收,“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李世民大怒,要杀鸡给猴看,将其斩首示众。  若是在隋炀帝时期,裴矩肯定还没等杨广发话,就一刀将贪赃官员剁掉,那时裴矩的行政作风就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但天下已经是换了人间,裴矩也要与时俱进。他劝李世民,这小子是应该死,但您钓鱼执法的路数也忒不地道,明显是故意陷害嘛,您这可不是以德治国的典范啊,“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看着慷慨激昂、振振有词的裴矩,李世民有些不认识他了。  裴矩在隋炀帝时期的那点破事,李世民很清楚。既能改过自新,自然要鼓励一番。李世民拍拍裴矩的肩膀,兄弟,你果然金盆洗手、洗心革面了,好好干,继续努力。  不但如此,李世民还召集朝廷五品以上的官员,开了个生动活泼的民主生活会,大大表扬了裴矩敢说真话、直言极谏的高尚行为,“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号召高级干部都要向裴矩看齐,向裴矩学习,“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在众多以裴矩为标杆的官员齐心协力、前赴后继下,大唐终于在李世民的手上迎来了个盛世,是为“贞观之治”。  从杨隋到李唐,从隋炀帝的佞臣到唐太宗的直臣,裴矩还是那个裴矩,其本心并没有变化,“非其性之有变也”。  变的是皇帝,变的是朝廷的政治生态。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大臣;有什么样的朝廷,就有什么样的政治。  上梁不正,如何强求下梁不歪。上梁若正,下梁想歪也歪不到哪去!  敢说真话,敢于抗上,敢于妄议,从来都不是什么难事,只是“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  在决定说真话还是说套话或假话之前,请先瞪大眼睛,看看你面对的是桀纣还是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