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杨家将的不是潘仁美不是曹彬竟然是宋太宗!
雍熙三年(986年)七月,宋朝各路大军陆续惨败回国。此,这次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以数十万大军的溃败和杨业战死而告终。 战后盘点一下吧,这场战斗后,宋军输掉了一切,包括胜负本身,还有声望、名誉,以及皇帝的那颗自尊心。 好吧,战争打成这样,论功行赏是没戏了,开始秋后算账吧。史料记载,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宋太宗认为在这次北伐中,战术是正确的,部署也是正确的,意图也是正确的,错就错在将领不听指挥、各持己见,这才被敌人击败。因此,这些“不听指挥”的将领,才是此战失利的罪魁祸首。 在赵光义的授权下,大臣们将此次北伐将领的过失一一罗列。,大臣们一致决定: 北伐军统帅曹彬,因违抗圣旨,不听指挥,对手下士失于约束,所以被敌人击败,导致全盘皆输。所以,曹彬就是此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 要知道,“违抗圣旨、不听指挥”,这两个罪名要是放到别的朝代,那就不用审了,直接上演割肉好戏(万剐凌迟)了,家族成员也基本上被连根拔起了,侥幸存活几个,那也只能是“皇恩浩荡”了。 然而,曹彬的下场是什么?人家啥事没有,只是被降了职,从节度使变成了右骁卫上将军,之后戴罪立功,曹彬又恢复原职了。 这是一个什么情况? 我个人认为,对曹彬这样宽宏大量的处理,主要有两个原因: ,宋朝不轻易杀大臣。 据不完全统计,自从赵匡胤定下了一个“不得杀士大夫”的遗训后,终两宋319年,被杀的一品大臣,貌似只有岳飞一人。 可见,在宋朝当官员,真是一件蛮好的事情。不管捅了多大的娄子,也没有性之忧。 第二,赵光义与曹彬之间,有一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讲述这个秘密前,请先回顾一个问题: 在“雍熙北伐”中,为什么曹彬会如此反常,他竟然违抗圣旨,听于士的“令”?,曹彬跟中了邪似的在战场上跑来跑去,没等耶律休哥动手,就把自己遛了一个半死。 如此反常,曹彬到底犯了什么病? 在给曹彬“治病”前,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反常的病人,他就是大宋的皇帝。 史料记载,在处罚了曹彬后,仅仅隔了一年,曹彬啥功劳都没有,就被提拔为武宁军节度使,完全恢复了之前的官职。三年后,曹彬晋级为平卢军节度使,成为“节度使之王”。再后来,赵光义的儿子当上了皇帝,曹彬则成为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枢密正使,俨然成为“宋朝军人”。 怎么样,如此晋级的速度,很奇吧。然而,还有更加奇的事情。曹彬死后,以他这么一个间接坑死杨业、害死数万士的败将,竟然获得了“宋朝良将”的美誉。曹彬的女儿、孙女更是被陆续送进皇宫,成为妃嫔、皇后、太后,其中的一个女人更是权倾朝野,饕餮天下,连皇帝都得听她的…… 那么,这些到底是怎么回事?凭什么一个败军之将,还能得到这么好的待遇? 凭什么! 一个词形容:交易。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免费的恩赐。在这一点上,曹彬的意识非常清醒。这些光荣的头衔和地位,都是曹彬用自己的荣辱换来的。 因为从一开始,曹彬就是一只替罪羊。 现在,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这场战争的全过程: 根据《宋史》记载,曹彬攻城略地时,皇帝惊讶“其太速”,要求曹彬减速;等到曹彬粮尽后退时,赵光义又要求他不许后退,去跟米信军;等曹彬违抗圣旨再次进军时,赵光义却没有谴责他,而是要求西路军和中路军马上会,一起去攻打幽州城…… 上述这些事情说明了什么?说明在这场战役中,赵光义才是这个战役的总指挥,他无时无刻不在指挥着曹彬,指挥着潘美,指挥着所有的将领;而所谓的曹彬“违抗圣旨、不听指挥、纵容手下”的罪名,这些根本就不成立。从一开始,这些就是赵光义本人亲自下的令! 现在,明白曹彬为什么敢违抗圣旨,直接出了吧! 现在,明白曹彬为什么会遛来遛去,把自己活活累死了吧! 现在,明白曹彬为什么会被耶律休哥截断粮道了吧! 因为,这一切的幕后黑手,都是赵光义!而根据赵光义“按图索骥,打仗凭阵图”这一战术体系,曹彬仅仅是被劫了粮道,这已经是一个奇迹了,他全军覆没的结局,也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当然了,对于这些委屈,曹彬啥也没说,更没有任何争持。一个聪明、懂事、乖巧的员工,懂得权衡利弊,更懂得官场的规矩。 为了不给皇帝抹黑,曹彬毫不犹豫地扛下了这一切,包括那个“战场废物”的骂名。 现在,明白曹彬死后,皇帝为什么追封他为“宋朝良将”了吧,真是实名归,也完全对得起这个“良心”中的这个“良”字。 好吧,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雍熙北伐中,不管到底是谁的错,是宁愿背黑锅的曹彬,还是幕后黑手赵光义,这些终究都会过去,现在宋朝军民要干的事情,就是咬紧自己的牙关,准备迎接敌人的挑战,毕竟你把辽军揍了一顿,人家要是不还手,那才叫没有天理。 明天,当太阳重新升起之时,就是宋辽重新开战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