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辟疆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冒辟疆是怎么死的

8个月前 (04-20)

冒辟疆,原名冒襄,小名绳绳,辟疆是他的字,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晚年自号醉茶老人,私谥潜孝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与桐城方以智、宜兴陈贞慧和商丘侯朝宗并称“明末四公子”。著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最为特别,是以回忆的方式讲述其与秦淮名妓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冒辟疆于明万历三十九三月十五日,出生在一个世代仕宦之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他自幼聪慧,极受家里长辈重视,又因为出生世家,父亲祖父都在朝为官,受到了极好的教育。幼年的冒辟疆随其祖父在任所读书,聪慧异常,学识极好,14岁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  《香俪园偶存》不仅仅是冒辟疆年幼所著,更难得的是由文苑巨擘董其昌为其作序。董其昌文学成就极高,若不是冒辟疆的天分与才能的确让他重视,否则绝不会轻易为其作序,由此可见冒辟疆的文学才识。董其昌不仅是为其作序那么简单,他还公开赞赏冒辟疆,把他比作初唐的王勃,期望他“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  十年寒窗学有所成,进而报效国家,是诸多文人士子最初也是最长久的梦想。冒辟疆尽管生性风流,但也同许多文人士子赶赴科举,希望将自己的一声学识贡献给君主一样。所以到了年龄,觉得自己已经有足够的资格能通过科举之后,冒辟疆便开始了自己的科举之路。不过可惜的是,尽管冒辟疆确有其才,并且名声极广,得到文学巨擘董其昌的称赞,但是却依然卡在了科举一关上。他的科举之路,变得遥遥无果。从公元1627年,一直到公元1642年的十五年内,冒辟疆参加了六次乡试,六次前去南京考试,次次落第,仅两次中副榜,连举人也未捞到。  科举无果的打击,让冒辟疆心怀意冷,深感怀才不遇,遂绝了继续参加科举的心思。当时明末宦官当权,朝政黑暗,朝纲倾颓,已达登峰造极。在这种情况下,冒辟疆作为有学识有才干且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深感忧虑,因而与张明弼结盟,参加复社,同陈贞慧、方以智、侯朝宗过从甚密,人称“四公子”。  复社的人员都是一群怀才不遇,且对当前朝政极为不满的有志之士。他们年龄相仿,意气相投,或结伴同游,或诗酒唱和,或抨击阉,或议论朝政,希望改革政治,挽救国家危亡。后来在1639年,复社人员还撰写题名了一篇《留都防乱公揭》,使得阮大铖之流如过街老鼠,具有一定的影响。  在复社与一干意气相投的学子相处的时间,大概是冒辟疆后半段人生中最为开心的时日。可惜是这个时间也并不长久,很快农民起义军攻克各地,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自尽,明朝覆灭。冒家在战乱中几次迁徙,资产渐消,在马鞍山“遇大,杀掠奇惨”,“仆婢杀掠者几二十口,生平所蓄玩物及衣具,靡孑遗矣”。因为这件事的打击,让冒辟疆决定回故乡隐居。  后来清军入关,逐渐将南明势力清缴干净,在中原站稳脚跟。当时有许多文人,不顾国破家亡的惨痛,选择了投降清朝,并且毫无节气的在清朝为官。在这些为官的人员中,有人认识冒辟疆,并且知道他的才名,因而专门写信给他,想要举荐他到清廷为官。冒辟疆对此坚决,以痼疾“坚辞”。  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儒科”,下诏征“山林隐逸”。冒襄也属应征之列,但他视之如敝履,坚辞不赴。冒辟疆此举,既表现了淡泊明志,归隐山林的闲居心态,也表现了决不仕清的民族节气。冒辟疆归隐山林后,过着隐居平淡的生活,于康熙康熙三十二年去世,享年八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