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忠孝两难全?孙承恩因“忠孝”二字被选为状元
清朝顺治年间,常熟人孙承恩的弟弟孙旸,卷入“科场案”,本来被判,后遇大赦,改为流放辽宁尚阳堡。清顺治十五年,孙承恩又参加考试,在大殿唱名的头个晚上,顺治帝边阅读孙承恩的考卷,边赞叹说:“克宽克仁,止孝止慈。”不过,当他拆开考卷看见考生籍贯时,不禁怀疑是不是同那孙旸是一家人呢?于是连忙派学士王熙前去与孙承恩当面对质。哪知这个王熙与孙承恩是好友,他事先将此事告诉了孙承恩,并问:“现在你的前途就取决于我的一句话,我回去应怎么上奏呢?”孙承恩随即答道:“是祸是福这是中注定的,我不能欺君,也不能不认自己的弟弟。我希望你能回去如实禀报。”王熙叹了口气,上马后又回头问他:“你不后悔吗?”孙承恩说:“虽死无悔。”王熙只好将此事原原本本地上报皇帝,没想到顺治帝对孙承恩的正直不欺非十分赞赏,于是将孙承恩列为头名状元。以上是据清人陈康祺所著《郎潜纪闻》等文献记载的故事,史实有待验证。不过,历史上确实有孙承恩这名状元。孙承恩,字扶桑。今张家港市凤凰镇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其父孙森曾任弋阳县令,很有政绩,官高州府同知。自幼好学的孙承恩,少年时就以才气名闻乡里。1654年,孙承恩参加顺天府乡试,由于他的文章清新婉转,深受主考官赏识,点为解元名。翌年,他又参加会试,考中副榜。回家后,闭门谢客,专心读书。顺治十四年(1657年),他的弟弟孙旸,被发配边疆。正值会试,孙承恩为救弟弟,多方奔走相救,想放弃会试的机会。但在朋友的劝阻下,他才参加会试,没想到一下子中了状元,被任为翰林院为修撰。由于他诗、文和书法俱佳,被人称为“文工六朝,诗学温李,书法欧阳”。顺治十六年(1659年)初夏,孙承恩随顺治皇帝去南海子,不料受惊中寒,又误食补药,不久病逝,年仅四十岁。著有《瀼溪草堂稿》五十八卷。(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新史记”:xsj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