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攻取长安之战背景:为何李渊会选择反隋?

7个月前 (04-20)

隋末危机  隋炀帝大业年间围绕封爵勋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势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来实施的“关中本位政策”,通过限制、削弱关陇集团的强大势力和影响,以整饬吏政,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尽成熟及过急的推进,未能与建立民生顺遂、团结的政治局面相结起来,最终爆发严重的统治危机。  由于军阀割据四方,民不聊生,下层百姓纷纷起而反抗,农民战争遍布全国。在反隋斗争中,各地起义军逐渐汇集成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三大反隋主力转战中原、河北和江淮地区,极大地动摇了隋朝统治基础,造成了隋王朝总体崩溃形势。在这种形势下,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形成策划起的新动向,分崩离析,各自寻谋出路。  李渊兴起  隋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任唐国公李渊为河东宣慰大使,留守太原,赴山西镇压农民起义。李渊升任太原留守以后,一些山东世族子弟为逃避征辽东役,纷纷投靠李渊,河东地方官吏中一些人看到隋朝大势已去,也和隋朝统治者同床异梦,这些人不断向李渊劝进起,建立新王朝。李渊次子李世民是太原起的主要策划者,晋阳县令刘文静向李世民分析当时的形势说:“现在炀帝远在江淮,李密围攻洛阳,各地起义军不下数万,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有人起来倡呼,取天下易如反掌。太原有许多豪杰,可以集10万,加你所带的数万军队,乘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就可以成就帝业。”  于是李世民秘密做起准备。李渊与突厥作战失败,隋炀帝准备把他召到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治罪,李世民乘机劝说李渊起:“现在隋炀帝无道,百姓困穷,太原城外已是四战之地,如果你只知道效忠隋朝,那么既有不能平定农民起义之忧,又有被隋炀帝治罪之惧,恐怕要祸及自身了。不如顺民心,兴义,就能够转祸为福。”裴寂、许世绪、武士彟等纷纷劝李渊起,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  隋大业十三年(617年)六月,李渊刘文静假造隋炀帝诏书,伪称要征发太原、西河(今山西汾阳县)、雁门(今山西代县北)等地2050岁男子,到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东征高丽,搞得人心慌恐,更加剧了反抗隋朝的情绪。  晋阳起  李渊派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到各地募,招集到一万余人。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渊招买马,准备告发,先杀李渊。李渊、李世民则先发制人,伪称王威、高君雅引突厥入寇,在晋阳宫杀死这二人,史称“晋阳事变”。晋阳事变是李渊集团公开起的开始,然后北联突厥贵族势力,依靠关陇、河东地主集团的力量,宣称尊炀帝为太上皇,拥立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为帝,传檄郡县,起晋阳。  西河郡隋将得知李渊起的消息,在城内拒守。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攻打西河,并派太原令温大有参谋军事。西河郡微将寡,郡丞高德儒闭门守城。李世民身先士卒,与士同甘共苦,军队秋毫无犯,士民非常高兴。李建成仅仅用了9天时间便攻下西河,杀死高德儒。李渊令开仓赈饥,招募士,把军队分为三军,李渊为大将军,李建成封陇西公、左领军大都督,统领左三军,李世民封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领右三军,将军府、都督府各置官属,统成了强有力的军事机构,力量更加壮大。  七月,李渊李元吉留守太原,亲自率军3万,在西突厥协助下,向长安进发。长安代王杨侑派虎牙郎将宋老生、骁卫大将军屈突通抵御李渊。李渊南下逼进霍邑(今山西霍县),正赶上连雨,军队缺乏粮食,李渊、裴寂准备返回太原,李世民哭谏,他说:“现在正是收获季节,田野到处都是菽谷,何必担心粮食不够?如果遇到抵抗就班师撤,恐怕将士解体,大势已去。”李建成支持李世民的主张,也反对退回太原,李渊才同意与隋军在霍邑交战。战斗开始之前,李渊、李建成在城东列阵,李世民在城南列阵,太原初战不利,李世民从城南率骑直冲隋将宋老生阵,从背后夹击隋军。李渊与李世民击,隋军腹背受敌,遭到惨败,宋老生被杀,霍邑被攻克。随后李渊相继攻克临汾郡和绛郡(今山西新绛县),进逼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关中势力的一支武装孙华和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太守萧造投降李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