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为何要和匈和亲:无奈之举还是怀柔政策?

8个月前 (04-20)

和亲使汉匈关系得以缓和,百姓可以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同时也加强了汉匈文化艺术的交流,尤其是有利于匈接受汉族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和亲政策使双方人们免去战争之苦,西汉前期的和亲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公元前192年,刘邦死了,匈又开始撕下伪装的面纱对汉朝蠢蠢欲动。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冒顿觉得吕后软弱可欺,写信给吕后说:“我这个孤独的君主生于草莽水泽之中,一直是伴着牛马长大。经常到你们的边境走走顺手抢掠一下,这些我都觉得不过瘾,很想在整个中国游山玩水。你们上次送来的那个不知真假的公主因为水土不服死掉了,我又成了光棍。你老公也死了,你也是孤身一人。我又没老婆了,你没老公,两个人都没人爱,都过着没精打采的日子。不如我们两个凑凑吧,这样大家都有人爱了,多好。你准备一下,我这就来中国把事情给办了”。  吕后是跋扈惯了的女人,现在作为国母被塞外蛮族所侮辱,其实吕后还是冒顿名义上的岳母,怎能任人这样肆意。吕后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她召来满朝文武,商量怎么对匈发。  樊哙站出来说道,我愿意带10万人马,扫平匈。季布怒骂道,樊哙应该推出斩首!群臣大吃一惊,大家看着季布都不敢做声。季布愤怒地说道:“樊哙真是大言不惭!昔日你随高祖率32万大军,尚且被困平城七天七夜,作为大将,差点让高祖送白登山,现在却说只用10万人就扫平匈,分明是想让天下大乱不成”!那次“白登之围”的将士直到今天,受伤的人刚刚痊愈站立起来,如果听说再让他们与匈作战,就会搅得天下大乱。此时吹牛说以十万之众横行匈,简直就是当面谩骂和诽谤。  樊哙本是一员虎将,平生少有败迹。但那次栽在匈手里,的确是他辉煌军事生涯的一个重大挫折。季布所说句句事实,樊哙只好默默退下。  既然不敢打仗,维护睦邻友好的办法也就只能是“和亲”了,和亲一事又被提到议事议程当中,吕后当然不能嫁了,还是老办法,找个宗室之女做替身,陪嫁了许多金银珠宝,还以吕后的口气写了一封回信,谦虚谨慎缠绵悱恻:“承蒙错爱,十分荣幸。可惜我年纪已经大了,身体也不老好,牙齿头发都开始脱落了,走路也要人搀扶着,实在也无法服侍单于您了,很对不起了,不敢有劳单于鞍马劳顿往来奔波。现在我已经选好了公主代替我来服侍单于,公主年轻美貌,单于一定会很满意的。我们中国一直和你们匈保持着睦邻友好,如果有得罪的地方,请单于多担待,不要怪罪”。吕后回信的同时,并把自己所用的两辆车子、八匹骏马送给冒顿单于。冒顿单于派使者到汉致谢:“未尝闻中国礼义,陛下幸而赦之。”  汉匈于是再次和亲,汉匈之间又保持了一个阶段的和平,双方贸易得以发展。  前174年,匈冒顿横行几十年后终于死了。儿子稽粥接班,号称老上单于。此时大汉也已经到了汉文帝刘恒执政的时候,冒顿、稽粥父子俩都是如狼似虎之辈,对付这样的人上策是消灭。但是,汉文帝刘恒鉴于前三朝一直在攘内安外,他不到万不得已不想动武。  现在匈新单于继位,安边友好工作还得接着做。刘恒选出宗亲之女,准备送往匈再次和亲,这次和亲所指定陪同前往的是太监中行说。中行说是燕国人,和匈是近邻,汉文帝这次派他去匈送亲,并不是把人送到地方立马就回来,而是终生陪嫁制。中行说很恼火,好不容易混到宫里享福,这福没享几天却又被发配到那个荒凉的蛮夷地方,这明明就是歧视残疾人吗?  皇帝都说话了,谁敢反抗啊,除非不要了。憋了一肚子火的中行说临行前发下狠话,现在强迫我去,到时候就别怪我不客气!于是中国汉奸的始祖就这样被逼无奈的诞生了。  一到匈,他果然一心一意当起了汉奸。匈人都把汉朝所赏赐得物品视同宝贝,大米、锦帛等在他们眼里都是稀罕之物。但是中行说却坚决地说不好,不耐用,并且他还做了一个实验给大家看。他穿上一件汉服在荆棘中跑来跑去,结果衣服被荆棘刮得到处裂口。他再披上匈的毡毯跑了一圈,却丝毫无损。  其实这是不能比的。汉服的丝绸不禁刮,更重要的是追求的美观。而匈因为地理气候和长年战争的原因,衣服只求结实耐用。拿精美的东西和结实的东西比根本没有可比性,可以看出中行说心理的怨气和狡诈。  汉朝使者前来匈访问的时候,有时谈到匈的风俗,言语中不免流露出不敢苟同之意,比如匈看重年轻人,对老人有些怠慢。中行说闻言大怒,匈人在大漠黄沙中战天斗地,保卫家室全靠少壮,他们是匈的脉,这些勇士用鲜血和生,给爹娘换来衣食,怎么能光看那些虚礼呢?  他严厉地警告那些汉朝的使者,你们只管把每年的东西准备好,否则等到秋天战马肥壮,铁蹄便要南下,到时休怪我翻脸!  汉文帝听使者回来的报告,让他平添一层忧思。看来有中行说这样的人从中搞破坏,两国关系不愁不紧张啊。  稽粥很赏识中行说,也看出他是真心实意地想帮匈,因此,对他很是器重。在中行说的怂恿下,每到秋后荒凉时节,稽粥经常派骑到边关来活动劫掠。把百姓准备用来过年的猪羊一抢而光。对此,汉文帝很是头疼,这时一个太子门客给汉文帝上书,提出以胡制胡的建议,给边关的少数民族发放武器,让他们共同抗击匈。  文帝看到这份上书后很赞赏,这位上书的门客叫晁错。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州)人,见文帝对其见解比较重视,晁错趁热打铁又连续上书说。戍边不如。戍边的危害是很明显的,陈胜、吴广、刘邦都是在戍边时起义。加上粮草供应困难,不如到那边安家落户,战时打仗,闲时务农。再就是百姓可以用粮食买官当,即官位进入商业流通环节。晁错的措施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边关又安宁了两三年。  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休养了两三年的匈,又开始大举南下。这次骑规模竟达十四万,斩关夺隘,前锋部队直达雍县、甘泉(陕西淳化县)。一直对匈以礼相待的刘恒,也愤怒了。他集结了五路大军,要御驾亲征和匈决战。大臣们慌忙劝阻文帝,但是老实人也有犟脾气。真是忍无可忍了,这次就是死也要和他们玩。  薄太后得知后极力劝阻,连母亲都出了面,刘恒只得强压怒火,大将军张相如率部前去。张相如星夜启程,直扑边关,但是却扑了空。匈人对占地盘一直不感兴趣,抢了就跑是他们的基本国策。肥壮的牛羊又被他们抢走了不少。在中国的边境抢劫,这已经成为匈的习俗。每逢年节就跑到边关来抢一把。把抢劫当过年,这让刘恒很郁闷。  这天,刘恒闲来无事路过郎署,冯唐正在值班。冯唐原是赵国人,父亲时迁到代国。刘恒做代王十七年,冯唐属于刘恒治下的子民。刘恒有意无意地和冯唐拉起了家常:“我听说赵国将军李齐,当年在巨鹿之战中骁勇善战,将军的风采真是令人往啊,你知道这个人吗?”冯唐道:“我知道李将军,但他比廉颇、李牧差远了”。  刘恒深有感慨连连点头说:“我如果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大将,还愁什么匈啊”。这时冯唐却说了一句很不好听的话,他说,就算有廉颇、李牧,陛下也未必会用。  冯唐虽然年长,但在皇帝面前说出此话,这也太不给皇帝留面子了。刘恒虽然不高兴,却又继续问冯唐,你为什么说我不能用廉颇、李牧这样的将领呢?  冯唐说:“我是个粗人,陛下别见怪。我听说上古的时侯,将军出战,君王都要亲自推车并嘱咐,朝廷内之事由寡人作主,朝廷外之事由将军裁断,军功爵赏都交由将军处置。原来李牧在守卫赵国边境时,朝廷放手让他选拔十万精,北逐匈,西抗强秦。后来赵迁信任奸臣郭开,杀了李牧,结果国破家亡。现在魏尚担任云中郡守,不仅军中租税用来养,连自己的钱也拿来犒赏将士,所以匈怕他,躲得远远的,即使壮胆前来,也被魏尚杀得抱头鼠窜。然而仅仅因为上报歼敌的数目,与实际上缴首级的数目不符,魏尚就被下了大狱。他如果要冒功还需少这几颗人头吗?陛下对大功不赏,对小过重罚,岂不让边关将士寒心吗?  刘恒听得满头大汗,他立即下令魏尚官复原职,冯唐进谏有功,提为车骑都尉。  从刘邦到刘恒,对匈主要采取的都是安抚,给点东西,送几个宗室之女去和亲。虽然匈不知足,间歇性在边关来回就抢上一把,但终究还没有闹到举国不安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