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崛起:六成收入建设海军 将清朝挤出朝鲜
就在此时,日本加强了对朝鲜的经济渗透,并且加紧扩军备战。这以后的九年,中日关系表面上风浪不兴,但两国形势却正在悄然改变……日本一直关注着中国。1880年,日本参谋部部长山县有朋向明治进呈了中国军队调查报告。这一报告指出,清政府正在进行军制改革,如果仿效欧洲,则清朝平时可征425万,战时征则可达到850万人。所以他认为“邻邦之备愈强,则本邦之备亦更不可懈”。 自1890年起,日本拿出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陆军。1893年后,明治则决定每年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元,并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以此来补充造船费用。此时的日本,举国上下都士气高昂,皆以赶超中国为奋斗目标,并积极准备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1890年时,北洋海军中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有7艘,总计27000多吨;而日本海军2000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5艘,共17000千多吨。到了1892年,日本就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以来的十年扩军计划。而到了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已经建立了一支拥有63000名常备、23万预备的陆军,和排水量达72000吨的海军,这远远超过了北洋舰队。而此时的清政府,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一些成就,不免有些飘飘然。 同时,在与西方各国打交道的过程中,清廷意识到西方人无意吞并中国领土,只是想在贸易上占点便宜,于是就更加放松了军备意识。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也没有添置过任何舰只。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渐渐老化的北洋舰艇表现出明显的火力弱以及行动迟缓的缺点。1891年后,北洋舰队甚停止了枪炮弹药的购买。原因是购买弹药的钱被慈禧太后拿去修颐和园了。慈禧太后冠冕堂皇地说:“光绪帝1875年登基时年幼,我不得不垂帘听政,到1886年改为‘训政’,1889年‘归政’。我什么都不过问了,修修花园养老还不行么?”慈禧太后与明治相比,何等迂腐!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是请求清政府派镇压。同时,日本政府也诱使清政府派,以此来为自己出朝鲜制造借口。清政府接到朝鲜政府的请求后,派直隶提督叶志超、太原镇总聂士成率淮军2500百人分批赴朝,驻扎在牙山,并通知驻日公使汪凤藻,令其根据1885年中日签订的《天津条约》(又称《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或《朝鲜撤条约》),照会日本外务省。当时,日本内阁见自己的阴谋得逞,就一面派进驻朝鲜,占据汉城附近的战略要地,一面则设立由参谋总长、参谋次长、陆军大臣、海军军令部长等组成的大本营,以此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领导机关。当时,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曾训令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得施行认为适当之临机处分”,即授权大鸟圭介挑起事端,发动侵略战争。实际上,当中日两国向朝鲜出时,朝鲜政府已接受东学起义军的要求,而且双方签订了休战和约,起义军已退出全州。朝鲜内战其实已经停止,清军也并未与东学起义军交战。 为了消除日本出的借口,朝鲜政府于6月13日请求中国撤。叶志超部准备定期从牙山回国,清政府同时要求日本撤。日本虽然失去了出朝鲜的借口,但是仍然决心扩大事端,以此来促使中日关系破裂。日本不仅拒绝撤,反而继续向朝鲜增派军队,还提出了所谓的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以期达到既赖在朝鲜不走又拖住中国军队的双重目的。7月12日,陆奥宗光电令大鸟圭介:“目前有采取断然处置之必要”,“不妨利用任何借口,立即开始实际行动”。大鸟圭介接到训令后,于19日和20日接连提出强硬要求,强迫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中国军队出境;23日,日军攻占朝鲜王宫,拘禁了国王李熙,并成立了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鸟圭介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驻扎于牙山的清军。 当天,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起了突然袭击,击沉了中国运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扎于牙山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并最终挑起了这场侵略战争。8月1日,中日政府同时宣战,中日甲午战争就此开始。由于日本在武器上的先进性以及中国海军装备的整体落后,中国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致使中国最终被迫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得到了巨额赔款和台湾等战略要地,不仅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使日本一跃成为亚洲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