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身边秘女尸面带微笑:尸身百年不腐谜案!
东陵盗案发生后的1928年8月,溥仪派载泽、耆龄等人进行善后处理。他们在清理裕陵地宫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女尸。参与清理重殓的清室遗臣在东陵期间所写的日记中,都曾提到此事。据这些宗室遗臣判断,此具女尸就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卒年49岁。裕陵地宫中的6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入葬的;有比她年龄小的,也有比她岁数大的。为什么其他5人都成了一堆乱骨,唯独她却尸体完整,没有腐烂,面目如生。 乾隆身边面带微笑的女尸是谁?她身穿龙袍,皮肉完好无损,丝毫没有腐烂。两腮和嘴下多皱纹,牙齿没有完全脱落,面目如生,笑容可掬,年龄约在50岁左右。她竟然是谁呢—— 裕陵地宫之谜 清东陵中建筑最华美、最精致的是乾隆皇帝的裕陵。裕陵历时9年,共耗银203万两,是在清朝国力鼎盛时期修建的,其质量实属上乘。其代表特色的是扑朔迷离的地宫。 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盗掘了裕陵、慈禧陵之后,寄居在天津的清废帝溥仪派遗臣载泽、耆龄、宝熙等人到东陵进行善后处理,将抛出的遗骨重新进行了简单殓葬。 当他们清理裕陵地宫时,在棺床西边的两棺之间发现了一具奇异的女尸:她身穿龙袍,皮肉完好无损,丝毫没有腐烂。两腮和嘴下多皱纹,牙齿没有完全脱落,面目如生,笑容可掬,年龄约在50岁左右。 裕陵地宫共葬5位女姓,这具女尸是哪一位呢?据年龄推断,最有可能的就是孝仪皇后,她是嘉庆帝生母,死于乾隆四十年,卒年49岁。但是,为什么同葬一个地宫,有比她早葬的,有比她晚葬的,其他四具女尸都已腐烂,只有她的尸体不腐烂? 查找史料,在清代,并不刻意追求地宫和棺椁的密封,也不注重尸体的防腐。皇帝、皇后的外椁虽然漆饰了49遍之多,在密封和防腐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主要的用意是表示死者的地位和尊贵。帝、后、妃死了,少则停灵数月,多则数年。那些先葬入皇帝陵的后、妃,即使葬入了地宫,石门也不关,墓道口也不封,以待皇帝入葬,所以有些帝后妃尸体在地宫封掩前就已经开始腐烂了。可是孝仪皇后死于乾隆四十年,直到乾隆帝死后才将地宫封掩。而在她死后153年后,居然尸体不烂,面目如生,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 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掘裕陵时,有记载称,盗墓者顺利地打开了前三道石门,第四道石门却无论如何也打不开。他们无计可施,一怒之下,便用炸药炸坏了石门。他们进入金券后发现,原来是一口巨大的棺椁在后面顶住了第四道石门。经后来考证才知道这口棺椁就是乾隆帝的棺椁。是什么力量移动了棺椁? 帝、后、妃的棺椁四角都用巨大的龙山石(卡棺石)固定,龙山石与石棺床之间用铆榫方式相连。龙山石的下棱压住椁的下横边,龙山石的竖向凹槽卡住椁的竖棱。这样棺椁十分稳固,丝毫不能动弹。再者棺内除尸体外装满奇珍异宝,异常沉重,加之有龙山石的固定,棺椁的移动显然没有可能。 有人说棺椁是被地宫渗水浮起来的,但是裕陵地宫中有六具棺椁,以乾隆帝的为、最沉。地宫里的水是静止的死水,不流动,为什么偏偏、最重的乾隆帝的棺椁浮起,漂到棺床下面,顶住了石门?今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成为难解之谜。 乾隆十七年,孝贤皇后于裕陵完工的当年就葬入了地宫。在入葬前,竟然发现地宫有渗水。乾隆帝有关大臣采取紧急措施进行补救,很快就排除了渗水。一直到嘉庆四年,在长达47年的时间里地宫里也未再出现渗水。这说明上次的排水措施很成功,行之有效。那次到底是采用了什么补救方法,直到现在也未查找出来。 据说,孙殿英盗陵后,载泽等人到东陵处理善后事宜时,发现裕陵地宫里的积水有四五尺深。裕陵地宫清理后,从墙上的水痕看,水最深时竟达六七尺。它从什么时候出现的渗水?同是一座地宫,为什么从乾隆七年以后47年里不出现渗水,以后从何时大量渗水的?是什么原因?今也未找到答案。 据徐广源回忆,裕陵地宫自1792年开放以来,每到阴雨连绵的夏季,地宫里都有大量渗水,不抽水,就积水尺余,几天不抽水,则可没人。 乾隆的尸体为何没有头? 乾隆的尸体为何没有头?乾隆帝这个如意之君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备受关注的裕陵盗案,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悍然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采用的办法一是砸。他们的工使用了利器,如镐、锤子等,奋力砸石门,我们在实地看到了两扇石门之间有这样的被利器砍击的痕迹,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也就是没有砸开。二是撞。他们不是人撞,而是用大的木头撞击石门,我们看到在裕陵的后宝山上到处都是粗大的松柏树。老守陵人回忆,盗陵匪砍伐了后宝山上的大松树,然后,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匪,抱住大松树的树干,直直冲向石门,撞击,自来石被撞断了。应该说,这个办法很奏效,石门基本上就是这样被撞开的。三是炸药炸开。第四道石门由于被棺材顶住了石门,匪便使用炸药炸开了石门。 乾隆皇帝这个十全老人,在这次浩劫之中真是凄惨极了。盗案发生后40天,一直住在天津张园的溥仪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重新安葬乾隆帝及后妃的尸骨。他派出了一批遗老遗少,还有宗室,官员、厨役、民国卫等一行七十余人,分乘小汽车10辆,大汽车6辆,从天津出发,走了两天,因为正是阴雨连绵的季节,道路泥泞,不好走。参与这次重殓的遗老们把当时看到的情况写在了日记上,编辑成资料《东陵盗案汇编》,这部珍贵的资料中记录了乾隆帝及后妃的尸骨惨状: 一是尸骨被抛出了地宫。盗案发生后,守陵人员才出来,他们来到裕陵,大吃一惊,看到地宫门外,一片狼藉,尤其发现了人的尸骨。《东陵盗案汇编》中记载:“捡得肋骨一条,脚骨二块,膝骨一块。”这些尸骨毫无疑问是从地宫之来的,也就是乾隆帝及后妃的尸骨,真是太凄惨了。守陵人哪里看过这些,乾隆帝后的尸骨为什么给扔到了地宫之外?原来,地宫之中有很深的水,那些珍宝和尸骨就泡在深深的泥水之中。匪徒们打开地宫之后,面临两个大难题:一个是地宫之中一片汪洋,要在水中捞宝;一个是地宫之中一片黑暗,看不到目标。怎么办呢?匪们找来了筛子之类的东西,一部分人在地宫里面,用筛子在水中捞,捞到之后,传递到地宫之上,等候在地宫上面的匪接过来。可是,匪们一看,不对劲,根本不都是宝物,还有好多尸骨,于是,他们拿走了宝物,就把那些尸骨残忍地扔掉了。 二是尸骨变质了。这些乾隆帝及后妃的尸骨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变质很厉害。宗室宝熙在他的日记中记载:“在砖中拾得脊骨一,色皆黑”。可以想见,由于长期泡在污水中,久而久之,他们的尸骨就变成了黑色。 三是乾隆帝的脑袋不见了。大家四处寻找,这些重殓人员来到地宫之中,找到了五具尸骨,唯独找不到乾隆帝的头骨,哪里去了呢?大家七手八脚,费尽周折,在第四道被炸倒的东扇石门底下发现了一个头颅骨,大家细心分析,证实这正是乾隆帝的脑袋。由于压在石门底下,他的下颌骨被砸碎了。当宝熙抱着乾隆头盖骨看的时候,给吓了一跳,《宝熙日记》中这样记载:“两眼只有深眶,执灯近前观看,好似有白光从眼眶里射出。”这不吓人吗?但是,很庆幸,乾隆帝的头骨总算是找到了。 四是尸骨找不全了。裕陵的里里外外到处是尸骨,方城上、月台上、墓道里、地宫中,真是无处不有,乾隆帝的“手指及足趾骨则无从寻觅”,乾隆帝成了一个没手脚的残疾人。尤其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后妃,她们的尸骨“均已十不存五六”,真是很可怜。 乾隆帝后生前养尊处优,死后却落个尸骨不全的下场,实在令人惋惜。 清朝是中国一个封建王朝,长达二百九十六年。 在这将近三个世纪的历史时空内。共修建了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十座妃园寝。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西部的“清东陵”是清朝三大陵园中规模的,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从清王朝灭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三十八年间,清东陵曾先后遭到三次大规模的盗劫,变得伤痕累累,满目疮痍,损失相当惨重。 有关清皇陵有着许许多多的传说。以下是有关埋葬乾隆皇帝的裕陵在发掘过程中一些今难解的谜。 三次疯狂盗劫 次盗劫 1928年,也就是清朝覆亡后的第十七个年头,挂着国民革军旗号的十二军军长孙殿英制造了次东陵大盗案。案情大致是这样的:时任奉军二十八军某连连长的马福田是河北遵化人,早已对东陵的地下宝藏垂涎三尺。当时他正好带驻扎马兰峪,便与当地惯匪王绍义秘密勾结。准备伺机而动。没想到他们的野心被驻扎在马兰峪四十里之遥的孙殿英所侦知。其实孙殿英对东陵也早有觊觎之心,肥肉岂能落人他人之口?孙殿英立即师长谭温江率攻击马福田,两军在马兰峪展开一场激战,马福田终因微将寡而狼狈逃走。于是,谭温江率“得胜之师”进驻马兰峪。他们以军事演习为名,实行,。断绝交通,在七天七夜的时间里,盗掘了随葬品最丰富的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将地上、地下珍宝掠夺一空。盗案发生四十天后,正在天津的清逊帝溥仪派宗室遗臣匆匆赶到东陵,对被盗的陵寝进行了善后处理,将被抛出的尸体进行了二次安葬。这次盗案震惊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尽管溥仪强烈要求缉拿并严惩盗犯,但由于孙殿英重贿民国政府要员,此案不了了之。地宫墙壁图案裕陵地宫乾隆画像(资料图) 第二次盗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在当年的后半年和次年年初,东陵地区的民主政权尚未正式建立。政治上出现了临时真空,一些不法分子和土匪便乘机制造了又一起震惊中外的东陵大盗案。 这次被盗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陵寝被盗之多,损失之惨重,超过了次。这次盗案发生前后,其他陵寝也相继被盗,陵区外围的大量陪葬墓也几乎无一幸免。 第三次盗劫 第二次盗案发生后。尽管政府进行了严厉镇压,但仍然有一些人贼心不死,欲壑难填。1949年,东陵地区的某些不法村民丧心病狂,又对那些被盗陵寝进行了一次全面“扫仓”。所谓“扫仓”,就是对地宫进行二次搜查,不使珍宝遗漏。经过这次扫仓,那些幸存的文物,特别是地宫金井中的珍宝,全部被盗掠一空。 这三次被盗,是中华文明史上的浩劫。它给子孙后代造成的物质损失和精遗恨,将无法弥补! 开启裕陵地宫 1956年,国家对定陵进行发掘,实际是为发掘明永乐皇帝的长陵而先期进行的一次试点性发掘。然而,此事在当时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随后,国内便兴起了一股挖掘帝王陵墓的狂潮。为此,在明定陵地宫发掘后不久,在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夏鼐(二人当年均对发掘定陵持反对态度)的联提议下,国务院下发了“停止对一切帝王陵墓发掘”的文件。可是,十几年后又有开启乾隆帝的裕陵之举。裕陵地宫(资料图) 1975年6月的一个星期天,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偕夫人到清东陵进行参观旅游。名为旅游,实际上是一次工作暗访,所以事先既未通知河北省、唐山市,也没有告诉遵化县和东陵保管所。 清东陵陵寝虽然有15座之多。但当时开放的却只有慈禧陵一座,游人也很少。当时东陵保管所的办公室和接待室就设在慈禧陵的厨库内。王冶秋夫妇刚刚进入参观区,就被经常进京出入国家文物局大门的谢久增认出。他急忙将王局长夫妇请进接待室,休息了一会儿,由乔青山所长和谢久增陪同,参观了慈禧陵。参观结束后,乔青山向王局长汇报了工作,并重点介绍了开启裕陵地宫的想法。王局长听得很认真,但未作任何明确表态。王冶秋先生是当时掌管全国文物工作的最高长官,也是国内外知名的文物专家,他问开启裕陵地宫需要多少钱?有关人员回答说两万元就够了。王局长点了点头,当天就回北京了。谁也没有想到,就在王冶秋走后的第七天,国家文物局就拨来了两万元钱。不久,河北省文物处派人来监督指导裕陵地宫的开启工作。 诸多谜因未解 裕陵地宫自1975年开启,今已经三十多年。其中仍有许多谜团未解,疑云笼罩。现择其主要,略作介绍。 女尸之谜 东陵盗案发生后的1928年8月,溥仪派载泽、耆龄等人进行善后处理。他们在清理裕陵地宫时,发现了一具完整的女尸。参与清理重殓的清室遗臣在东陵期间所写的日记中,都曾提到此事。据这些宗室遗臣判断,此具女尸就是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皇后,卒年49岁。裕陵地宫中的6位墓主人,有比她先死先入葬的,也有比她晚死晚入葬的;有比她年龄小的,也有比她岁数大的。为什么其他5人都成了一堆乱骨,唯独她却尸体完整,没有腐烂,面目如生?今无法解释。 出水之谜 裕陵建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建成当年地宫里就出现了渗水。乾隆皇帝曾大臣三和等加紧维修整治,费了很大劲儿才解决问题。当年,葬入了孝贤皇后、慧贤皇贵妃、哲悯皂贵妃;乾隆二十二年和四十年,又分别葬入淑嘉皇贵妃和令懿皇贵妃(后追赠为孝仪皇后)。嘉庆四年(1799年)9月,乾隆皇帝正式入葬。在这前后47年的时间里,地宫里始终没有再出现渗水情况。说明乾隆17年那次对地官的整治是十分成功的。可是,在1928年重殓裕陵遗骨时,地宫里竟有两米多深的积水。自1978年裕陵地宫开放今,每到盛夏阴雨连绵的季节,更是必须天天抽水,否则渗水就会涌冒上升。裕陵地宫为什么会出现积水,渗水情况是从什么时候再度出现的?这些都未找到答案。 棺椁漂起之谜 裕陵地宫里的每具棺椁的四角,各有一块重达数百斤的龙山石,将棺椁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龙山石下部伸出的四棱形榫,根部细,头部粗。榫插入石制棺床上的长方形眼中,向旁边相通的方眼一推,由于这个方眼口小下大,龙山石便被牢牢地固定在棺床上。龙山石上面凿有纵向和横向的通槽。椁的竖向边棱被卡在龙山石的纵向槽内,椁底部伸出的横向边棱被龙山石横向的槽卡压,这样棺椁既不能升起,又不能前后、左右移动。然而,孙殿英匪在进入裕陵地宫时,竟发现乾隆帝的棺椁不在棺床上,而是顶住了第四道石门。既然棺椁的四角都被龙山石牢固卡压,怎么会飘浮起来呢?今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石柱之谜 现在裕陵地宫的前三道石门,每道都用四根巨大的四棱形石柱支顶,共有石柱12根。人们一看便知,这些石柱并非原来就存在,而是后来增加的。 如果原来就有石柱,巨大的棺椁是根本无法进入地宫的。 为什么要支顶这些石柱,它们又是什么时候支顶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前三道石门的上门槛及以上的枋子,带门簪皆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裂璺,其中道石门尤为严重。如果不采取必要措施,后果会不堪设想。这12根石柱中,道石门里侧的两根和第二、第三道石门的8根,都是1989年由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古建队支顶的。而道石门外侧的两根石柱。支顶日期今不明。 1928年孙殿英匪军盗陵时,是不会支顶石柱的。是否是溥仪派出的东陵善后大臣所为?这种可能性很小。因为他们在东陵善后期间,每一位都做了详细的日记,就连一些琐碎小事都有记录,但对支顶石柱之事却只字未提。1975年开启裕陵地宫时,这两根石柱就已存在,更不是清东陵文物保管所支顶。 这样看来,两根石柱只能是清朝遗物,而且只能是在乾隆入葬地宫后、隧道填堵前那几天支顶的。因为乾隆入葬前的嘉庆四年(1799年)7月,在修筑裕陵地宫隧道券内的斜坡地面时,曾计划筑打夯土,但负责工程的大臣绵课发现“头层石门之上横安石槛已见有裂缝斜纹两道”。为了避免震动,遂奏请皇帝,将筑打夯土改为用砖铺砌,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隧道券砖铺地面。 石门上槛出现裂缝,嘉庆皇帝是不会置之不管的。可是,在乾隆帝入葬后,绵亿、弘谦、特清额、成林在向嘉庆皇帝奏报“敬修填砌裕陵元宫门隧道并成砌琉璃影壁等工”的奏折中,并未提及支顶石柱之事。是根本没有支顶,还是因为事小,没有必要写进奏折?我们不得而知。 这两根石柱到底是什么时候支顶的,今还是一个谜。裕陵地宫结构图(资料图)裕陵地宫(资料图) 棺椁顶门之谜 1928年,孙殿英匪军在盗掘裕陵地宫时,曾顺利地打开了前三道石门。但第四道石门却无论如何也不能打开,便气急败坏地用炸药炸开了石门。进了金券后,发现原来有一具巨大的棺木顶住了石门。后来从这具棺木中找到了乾隆帝的头颅骨,才知道这具顶门的棺木就是乾隆帝的。溥仪派善后大臣重殓裕陵遗骨时,将乾隆帝的内棺重新摆放在正面棺床上的正中之位,并将一帝一后三妃的遗骨殓入棺内。可是到了1975年,清东陵文物保管所开启地宫时,又是乾隆帝的内棺顶住了石门。 为什么两次都是乾隆帝的棺木顶住石门?地宫内的积水主要是从地面的石缝中渗出。平缓上升的水面,不会产生波浪水流,更不会有冲击的力量。所以地宫内积水不会将乾隆帝的棺椁冲下棺床。乾隆棺椁顶门之谜。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乾隆的尸体为何没有头? 乾隆的尸体为何没有头?乾隆帝这个如意之君也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备受关注的裕陵盗案,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悍然盗掘了乾隆帝的裕陵。采用的办法一是砸。他们的工使用了利器,如镐、锤子等,奋力砸石门,我们在实地看到了两扇石门之间有这样的被利器砍击的痕迹,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也就是没有砸开。二是撞。他们不是人撞,而是用大的木头撞击石门,我们看到在裕陵的后宝山上到处都是粗大的松柏树。老守陵人回忆,盗陵匪砍伐了后宝山上的大松树,然后,十几个年轻力壮的匪,抱住大松树的树干,直直冲向石门,撞击,自来石被撞断了。应该说,这个办法很奏效,石门基本上就是这样被撞开的。三是炸药炸开。第四道石门由于被棺材顶住了石门,匪便使用炸药炸开了石门。 乾隆皇帝这个十全老人,在这次浩劫之中真是凄惨极了。盗案发生后40天,一直住在天津张园的溥仪召开了“御前会议”,决定重新安葬乾隆帝及后妃的尸骨。他派出了一批遗老遗少,还有宗室,官员、厨役、民国卫等一行七十余人,分乘小汽车10辆,大汽车6辆,从天津出发,走了两天,因为正是阴雨连绵的季节,道路泥泞,不好走。参与这次重殓的遗老们把当时看到的情况写在了日记上,编辑成资料《东陵盗案汇编》,这部珍贵的资料中记录了乾隆帝及后妃的尸骨惨状: 一是尸骨被抛出了地宫。盗案发生后,守陵人员才出来,他们来到裕陵,大吃一惊,看到地宫门外,一片狼藉,尤其发现了人的尸骨。《东陵盗案汇编》中记载:“捡得肋骨一条,脚骨二块,膝骨一块。”这些尸骨毫无疑问是从地宫之来的,也就是乾隆帝及后妃的尸骨,真是太凄惨了。守陵人哪里看过这些,乾隆帝后的尸骨为什么给扔到了地宫之外?原来,地宫之中有很深的水,那些珍宝和尸骨就泡在深深的泥水之中。匪徒们打开地宫之后,面临两个大难题:一个是地宫之中一片汪洋,要在水中捞宝;一个是地宫之中一片黑暗,看不到目标。怎么办呢?匪们找来了筛子之类的东西,一部分人在地宫里面,用筛子在水中捞,捞到之后,传递到地宫之上,等候在地宫上面的匪接过来。可是,匪们一看,不对劲,根本不都是宝物,还有好多尸骨,于是,他们拿走了宝物,就把那些尸骨残忍地扔掉了。 二是尸骨变质了。这些乾隆帝及后妃的尸骨由于长期浸泡在水中,变质很厉害。宗室宝熙在他的日记中记载:“在砖中拾得脊骨一,色皆黑”。可以想见,由于长期泡在污水中,久而久之,他们的尸骨就变成了黑色。 三是乾隆帝的脑袋不见了。大家四处寻找,这些重殓人员来到地宫之中,找到了五具尸骨,唯独找不到乾隆帝的头骨,哪里去了呢?大家七手八脚,费尽周折,在第四道被炸倒的东扇石门底下发现了一个头颅骨,大家细心分析,证实这正是乾隆帝的脑袋。由于压在石门底下,他的下颌骨被砸碎了。当宝熙抱着乾隆头盖骨看的时候,给吓了一跳,《宝熙日记》中这样记载:“两眼只有深眶,执灯近前观看,好似有白光从眼眶里射出。”这不吓人吗?但是,很庆幸,乾隆帝的头骨总算是找到了。 四是尸骨找不全了。裕陵的里里外外到处是尸骨,方城上、月台上、墓道里、地宫中,真是无处不有,乾隆帝的“手指及足趾骨则无从寻觅”,乾隆帝成了一个没手脚的残疾人。尤其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后妃,她们的尸骨“均已十不存五六”,真是很可怜。 乾隆帝后生前养尊处优,死后却落个尸骨不全的下场,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