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去世后 乾隆是怎么对待大臣李卫的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皇帝去世之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李卫不爱读八股文,走不了科举的路子。父母见他无所事事,问他想做什么,他说:“当官!”于是,父亲想了一个办法,果然让李卫当了官,从此一飞冲天。 李卫此时已经30岁,家境比较富裕,父母担心他闲着会惹是生非。既然儿子想当官,家里就拿出了一大笔钱,给他重金捐了个部员外郎的职务。 这是一个从五品的虚职,没有什么实际权力。 出乎意料的是,李卫虽然八股文读得不好,能力却非常强。 仅仅过了两年,李卫就官升一级,任户部郎中,正五品。 四年后,康熙驾崩,雍正即位,李卫开始了他的飞速攀升之路。 雍正时期,李卫爬上人生 雍正帝即位后,李卫好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升迁速度飞快。 只用了四年时间,李卫就官升浙江总督,成为一品大员,封疆大吏。 他出身于商人家庭,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强大的靠山。 能够在十年时间内从一个从五品闲职升到一品大员,不得不说,李卫的为官能力实在是强得让人咋舌。 那么,李卫到底有哪些地方获得了雍正的青睐呢? 1】雍正勤政务实,最欣赏干实事的官员 雍正可谓是“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仅仅4个小时。 他在位不到13年,在数万件奏折中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 雍正说:“朕从来用人,不悉拘资格,即或阶级悬殊,亦属无妨。” 他认为官员只要能够完成工作,做实事,就应该得到破格提拔。而不拘泥于他的出身,提拔人才也不必遵循各种繁文细节。 李卫正是雍正这种用人方式下的受益者。 李卫的当官路径与大多数官员不同,在众多科举出身,讲究斯文和礼仪的官员中,李卫算是个大老粗,显得非常另类。 他从不看公文,都是让手下人读给他听,有不意的地方,随口就纠正改动。千丝万缕的事情,他听后都能够分析得一清二楚,脉络清晰,让人叹服。 李卫做事的特点就是简单粗暴直接,从不拐弯抹角,因此他处理公务的效率很高。 他的政绩就是“缉查私盐”。 在清朝,盐是由国家控制的资源,严禁私人买卖。可是,盐的利润极大,私自贩盐屡禁不止。 雍正最初任李卫为云南盐驿道,刚刚接管云南盐务时,情况一团糟。 有的官员利用自己的权力私自制盐,贩卖出去赚取利润。有的官员盐税,揣进自己的腰包。还有的官员故意控制投入市场的盐量,抬高价格。 李卫摸清情况后,一方面鼓励商人经营盐业,减少官员在盐业上的垄断。另一方面降低盐价,用自己能够调配的银钱来弥补盐价的亏空,百姓能够买到平价的盐后,就不会再去买高价的私盐。 除此之外,李卫也不惧怕当地官员们盘根错节的关系,明察暗访,对官员的亏欠进行清算。 经过他的大力整顿,云南老百姓不仅吃到了便宜的盐,朝廷的盐业收入也扭亏为盈。 因为李卫的云南盐驿道做得非常出色,两年后,雍正将他提拔为浙江巡抚,兼任浙盐政使。 浙盐的情况与云南盐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浙盐的价格比周围其他盐区的价格高,受到律例的限制,老百姓不能跨区购买盐。 中间的价格差让私盐贩子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空间,私盐倒卖猖獗。 李卫采取各种围追堵截的方法,打击具有强大势力的大盐枭。同时利用各种手段降低浙盐价格,削减盐的利润空间。 他还千方百计增加官盐的销售渠道,在销量好的地方,配比一些多余的盐,保证销售量。 以往的官员们不敢如实将浙盐的情况上报朝廷,因此处理起来难免束手束脚。 李卫却不被已有的条条框框所束缚,他接手浙盐不到一年时间,就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从云南盐业和浙盐的处理情况上来看,李卫思路灵活,从不受限于固有的思维,而是因地制宜,能够达到效果的方法都会勇于尝试,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实干家。 2】李卫不畏强权,刚正不阿,雍正虽然头疼,却也非常欣赏 雍正次认识李卫的时候,还是在康熙年间。 当时,李卫担任户部郎中,他的上司是一位亲王,每次收缴地方赋税时,总会多收一些,揣进自己的口袋。 李卫劝阻未果,就在户部挂了一块牌子,上书“某王赢余”。将亲王私收税赋的事情公之于众。让其颜面扫地。 雍正听说此事后,大为赞赏,将李卫记在了心里,上位后就开始大力提拔。 李卫的不畏强权也让雍正很是头疼,做过李卫上级的人,都向雍正告状。说他目无尊卑,动不动就骂人。 雍正无奈,常常告诫李卫要注意官场礼仪。却也很欣赏李卫从不趋炎附势,敢于弹劾朝中权贵的魄力。 李卫这样的个性,很对雍正的脾气。 可是在喜欢附庸风雅的乾隆看来,没读过书的李卫显然过于粗俗,那么他是如何对待李卫的呢? 乾隆时期,李卫有幸早早离开人世 雍正驾崩时,李卫官直隶总督。 乾隆即位后,李卫依旧是直隶总督。 尽管在乾隆时期,李卫没有升官,却得到过乾隆皇帝赏赐的四团龙补服,这也是莫大的荣誉。 这能够说明乾隆也像雍正一样,非常赏识李卫吗? 我认为事实并不是这样。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上位后,需要巩固自己的皇权,势必要清理掉自己看着不顺眼的老臣,将位置让出来,给自己的亲信。 当年,老臣张廷玉比李卫更得雍正欢心。 雍正临终前,将张廷玉任为顾大臣,甚在遗诏中,特地宣布张廷玉配享太庙。 太庙是皇帝一家的专用祭祀场所,必须是皇帝近亲、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后,才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可见雍正对张廷玉是多么的看重。 乾隆上位后,最初对张廷玉也颇为尊重,八年后,君臣矛盾日深。 ,乾隆将张廷玉罢官去爵,剥夺了他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而李卫却没有遭受到这些难堪的境遇,其中一个的原因就是,李卫死得早。 乾隆继位后的第三年,李卫就生了重病。 患病期间,乾隆还专门派御医前去诊治,君臣关系颇为融洽。 不久后,李卫病逝。乾隆下旨将他按照总督的标准下葬,并赐谥号“敏达”。 在这三年里,乾隆羽翼未丰。李卫资历老,在百姓中名声颇佳,乾隆自然不能无所顾忌地收拾他。 再看看张廷玉,乾隆后来对他非常反感的原因是,张廷玉固执,动不动就言语激烈。 这些毛病李卫都有,他不畏强权,不拍上司马屁,一门心思做事。 而且自己认准了的事,从不循规蹈矩,用尽各种方法达到目的。 更别提他动不动就骂人,比之张廷玉的言语激烈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乾隆喜欢科举出身,慢慢熬资历熬上来的官员。 像李卫这样被雍正破格提拔,不会做锦绣文章的人,是肯定入不了乾隆的法眼的。 如果李卫活得年头够长,十有八九也会落得跟张廷玉差不多的下场。 李卫死后,乾隆下江南游玩,到了杭州。 在西湖边,乾隆意外发现有座庙中有李卫的像,上书“湖山位”。 据说当地老百姓为了感谢李卫在杭州的所作所为,自发建造了祠堂,塑造了像,供奉香火。 乾隆当即勃然大怒,皇帝死了还没有几个有像的,一个大臣竟然敢有像! 乾隆下谕说"李卫仰借皇考恩眷,任性骄纵,初非公正纯臣。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随后,乾隆人拆了祠堂,烧毁了像,还把当地的百姓训斥了一顿。 如果李卫活着,很可能因为这件事情就要受到惩罚。 结束语 李卫死时只有51岁,也算是英年早逝。 这对他来说,是不幸,也是幸运! 否则以乾隆的喜好和李卫的个性来说,他很难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