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北伐为什么能成功?北伐蒙元的过程容易吗?
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建立的大一统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下面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过多次北伐战争。比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北伐、东晋时期的祖狄北伐、南北朝时期的刘裕北伐……然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北伐战争,基本都是以失败告终。 成功的一次,就是元末明初的朱元璋北伐。 公元1367年,朱元璋徐达、常遇春两人,率领25万大军挥师北伐。大军所到之处,势不可挡。仅仅一年之后,明军便一路打进了北京,逼得元顺帝北逃草原。 朱元璋能够北伐成功,原因当然很多。不过,要说明朝北伐很容易,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明朝的这次北伐,虽然仅仅只进行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前期的经过和北伐的过程,却是无比艰难。 元朝末年,因为元朝政府统治,内部分化严重,底层百姓生活越来越艰难,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走投无路的底层百姓,在白莲教首领韩山童的带领下,走上了反抗元朝暴政的道路。 公元1351年,韩山童正式起,因为当时农民军皆头戴红头巾,所以后世史称红巾起义。 韩山童自称是宋朝皇室遗孤,靠着这杆大旗,再加上当时底层百姓确实生活得很难。所以起义爆发之后,大量底层百姓加入到农民军的阵营当中,尤以南方为最。各地的起义军虽然鱼龙混杂,各有首领,但大家都尊韩山童为领袖。 当南方的农民起义,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元廷这边,却无法抽调出足够的力,来对南方的农民军进行有效镇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当时的元朝军队,战斗力下滑得太过严重。因为吏治,元朝开国日久,昔日横扫天下的蒙古铁骑,此时战斗力实在堪忧,连普通的农民军都打不过。 其次,当时元廷内部,也有很多矛盾,分化极为严重。 元朝和其他大一统朝代不同,因为是由游民民族建立的关系,所以在集权方面的工作,做得比较一般。尤其是到了元朝末年,各地的将领更是纷纷拥自立,导致元朝皇帝根本无法有效调动所有的元朝军队。 当时的元朝,出现了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元朝皇帝如果看某个地方的割据将领不爽,觉得威胁了自己的位置,很难直接下达令,让某一支元朝军队去进行征讨。而是要发出号召,让各地的将领共同去讨伐。这样一来,大家就算出,其实也不单纯是因为元朝皇帝的令,而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在这种局面下,元朝皇帝哪怕明知南方已经逐渐被农民军占领,仍是无法主动派遣所有元军,前去进攻农民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农民军迅速做大。 农民军方面,就在农民军刚刚起义的时候,韩山童便被元军俘虏,而后被杀害了。不过,在韩山童死后,他的部下刘福通继承了他的遗志,继续率领农民军反抗元朝,后来又拥立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为帝。不过,起义军的实际指挥权,还是在刘福通手里。在刘福通的带领下,南方的元朝统治阶层,很快便土崩瓦解。虽然此时的农民军,内部也早已分裂,各立山头,但大家整体上还是尊韩林儿为帝,共同对付元朝政府。 就是在这个时候,底层出身的朱元璋,加入到农民军当中。而后开始在农民军中地位越来越高,再之后开始自立山头,逐渐做大。 随着起义军势力越来越大,刘福通认为,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开始进行北伐。公元1357年,刘福通分三路北上。因为元朝内部的腐朽,刘福通麾下的农民军,很快便势如破竹,攻下了大量的地盘。 以毛贵为首的东路军,一路横扫山东河北,甚打到了距离北京只有不到百里的地方。很多元朝贵族,被吓得纷纷逃离了北京,逃回草原。由关先生、破头潘等人率领的中路军,由山西方向进攻,甚一度攻破了元上都。由李喜喜、白不信等人率领的西路军,则是进军关中,攻占长安,然后转战甘肃宁夏等地。 随着三路大军全都取得了较大战果,中原大部分地区,已经全部落入了起义军手中。到了这个时候,刘福通的北伐,其实已经算是成功了。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中原汉地,已经几乎全部被起义军拿下了。所以,当刘福通攻破了汴梁之后,刘福通直接以汴梁为首都,宣布宋朝复国了。 昔日的宋朝,便是以汴梁为都城。而身为皇帝的韩林儿,也号称是昔日宋朝皇室的遗孤。再加上此时农民军占领的地盘,其实已经比南宋昔日全部的地盘还要大。所以,说宋朝就此复国,其实也不算错。 此时,距离红巾军起义爆发,仅仅只过去了7年而已。此时的朱元璋,则只占有江浙一带的一小块地盘而已。虽然麾下马已经超过了十万,但相比南方几个的割据势力,其实并不算最强。 此时的起义军,看似形势一片大好,北伐似乎已经彻底成功了。但实际上,此时的农民军,却面临着三个巨大的隐患。 ,起义军内部分化严重,各地山头林立。而且绝大多数的割据势力,都心怀异志,很容易被分化瓦解。 第二,此时的元朝政府,依然十分强大,拥有为数众多的军队。尤其是北方草原,仍处于元朝政府的控制当中。 第三,在起义军横扫天下的过程当中,中原地区的地主阶级,站到了起义军的对立面,坚决反抗起义军。这主要是因为,起义军的到来,抢夺了他们的土地,分给了那些百姓。所以地主阶级坚定支持元朝政府,反对起义军的统治。 有这三个原因在,农民军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这种大好形势,显然无法支撑太久。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元朝政府的反扑就开始了。 为了彻底镇压起义军,元朝政府一边拉拢起义军内部的几座大山头,对南方的一些起义军首领进行册封。南方的张士诚、方国珍等势力,都接受了元朝的册封,摇身一变,成了起义军的敌人。然后,元朝政府还大力支持地主阶级,只要愿意征讨农民军并且获得足够的战功,便能够得到元朝政府授予的高位。 与此同时,元朝统治集团内部,也暂时放下了彼此之间的战斗,开始联起来,优先解决农民军。以察罕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为首的一众元军将领,得到了重用,开始向起义军疯狂进攻。 如此一来,农民军的形势,瞬间由盛转衰,情势急转而下。 再加上先前刘福通派出的三路大军,彼此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调度。最终,三路大军被元军各个击破,而后绞杀殆尽。一年之后,察罕帖木儿攻破了汴梁,刘福通被迫率军后撤,而后刘福通领导的势力,被一步步压缩,越来越弱。 就在刘福通逐渐衰弱的同时,南方的起义军领袖们,开始相互兼并,几个大势力开始逐渐成型。这其中,朱元璋便是其中之一。此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开始迅速发展,实力越来越强。在这个过程当中,朱元璋和陈友谅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一场,最终打败了陈友谅。朱元璋也由此吞并了陈友谅的地盘,一跃成为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反观刘福通,在元军和南方起义军的压缩下,几乎已经丧失了所有的势力范围。此时的刘福通和韩林儿,也就只剩下了一个‘义军共主’的名头,实力其实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公元1366年,朱元璋先后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已经近乎统一了整个江南。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派人去请韩林儿和刘福通,想要把他们接到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然而韩林儿和刘福通在前往应天的路上,却遭遇了沉船事故,两人全部溺死。 后世普遍认为,韩林儿和刘福通的死,是朱元璋下的黑手。朱元璋害怕两人到了应天之后,自己只能做他们的臣子,所以选择在路上干掉了他们。 韩林儿死后,朱元璋占据了整个江南,而且头上也没了领导,终于可以自己当家做主人了。同年,朱元璋改年号为吴,自称吴王。而后令徐达常遇春二人领25万,再次进行北伐。 两个月后,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改国号为明,明朝自此开始。 明朝开国之后,北伐大军仍在进攻当中。不过此时,明军面对的局面,比几年之前刘福通面对的局面,要好了太多。 几年之前,刘福通的北伐,已经近乎打穿了整个中原北方,让元朝统治阶层损失惨重。而随着刘福通被打败之后,元朝内部再次爆发了剧烈的权力冲突。王保保、李思齐、张良弼等元朝将领,为了自己的地盘开始陷入混战。都城那边,元顺帝开始沉迷于享乐,将朝政完全交给了太子。太子为了提早上位,开始在元廷内部大肆斗争,对外拉拢王保保,元朝甚一度出现了两个法政府的局面。后来王保保势大,元朝政府又以王保保不听调令为由,前去讨伐王保保。 在元朝高层内斗的同时,北方草原上也开始陷入乱局。漠北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起,一度打到了元上都。后来虽然被镇压,但也极大地消耗了元朝内部的力量。 就是在这样的乱局下,朱元璋开始正式北伐。而此时的元朝,经过连番折腾之后,能够调动的力量,已经不多了。 北伐开始后,朱元璋亲自坐镇后方,从大局上指挥战争。北伐军先取山东,再取河南,占领了潼关。如此一来,关中地区的元朝残余力量,便被彻底切断了和元大都方面的联系,再也无力进行支援。此后,朱元璋亲自赶赴汴梁,在线指挥战斗。 在朱元璋的指挥下,明军层层推进,一步步稳扎稳打,实现了所有的战略规划。而在进攻的过程当中,朱元璋吸取了之前刘福通的教训。每到一地,都大肆拉拢当地的地主阶层,得到了地主阶层的支持。如此一来,明军每打下一个地方,便可以真正实现占领,形成有效的统治。 公元1368年7月,各路明军沿运河开始逐渐会师于天津,准备对北京发起总攻。八月,明军正式进攻大都,元顺帝提前带着后宫和元朝政府,逃离了北京,逃往元上都。 此,朱元璋终于拿下了元大都,收复了燕云十六州。 不过,此时的北元残余力量,依然十分强大。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朱元璋又先后进行八次北伐,将北元政府越打越弱。,终于在捕鱼儿海彻底摧毁了北元朝廷的中枢。直到这时,朱元璋的北伐,其实才算是真正成功。 如果以朱元璋从应天起开始,直到攻下大都结束来计算,这其中仅仅只过了十个月。在这十个月当中,明军稳扎稳打,一路大胜,几乎没打过败仗。这样说来,朱元璋的北伐似乎确实挺容易的。但是,朱元璋的北伐,其实是建立在刘福通北伐的基础之上,才能成功的。 如果从刘福通1357年次北伐开始算起,直到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结束,这期间一共过了31年,才最终北伐成功。要是这样算的话,朱元璋主导的北伐,其实也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