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能够灭六国征百越 秦始皇为何没有对匈赶尽杀绝

1年前 (2024-04-20)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灭六国征百越,为何没有对匈赶尽杀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众所周知,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位皇帝,他战功,横扫六国,堪称天下手。  不仅如此,在成功统下后,秦始皇还组织远征军讨伐南部的百越,大获全胜,将秦帝国的统治范围向中国南部地区大大推进。  但是,这样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却未能举全国之力一举消灭匈,仅仅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将匈赶出河南地,向北迁徙。与此同时,秦朝将六国长城相连,建设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军力强盛的秦朝为何没有对匈赶尽杀绝,以于此后西汉一代饱受匈侵扰,个中原因有待细细探讨。  一、此匈非彼匈  1.秦汉匈差异  西汉时期的匈极为强盛,汉高祖刘邦都被匈围困在白登山,依靠陈平的计策方才得以平安脱险。  此后,刘敬上奏汉高祖,提出“彼(匈)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汉书》)。  也就是说,刘敬认为,如果将宗室女送给单于和亲,并附赠大量的礼物,那么这群蛮夷就会知道汉朝宗室女的贵重,会珍惜宗室女,将其册立为匈阏氏(相当于皇后)。如此一来,宗室女的儿子就会成为太子,变成以后的匈单于。  从中不难看出,西汉君臣对匈极为忌惮,以于要用和亲来换取和平。  但是,秦朝时期面对的匈,实力远不及西汉的匈。  此时的匈首领是头曼单于,他是匈历史上位单于。此时的匈尚未组建严密的军事组织。据《史记》记载,当时的匈部落“时大时小,别散分离”。  也就是说,秦朝的匈仍然处于一个聚离散、时大时小的部落联盟发展阶段,尚未形成严密的国家政权体系。既然缺乏严密的国家体系,那自然无法对抗建立君主专制的秦朝,无法对秦朝边界产生重大威胁。  此外,从战国后期赵国大将李牧对匈的征伐情况来看,当时的匈国力最多与战国七雄中的一个国家国力相当,完全无法与统一六国的秦朝相提并论。  当时的李牧已经能够“大破匈十余万骑……单于奔走”。仅仅凭借赵国一个国家的军队就能大破匈,打得匈单于抱头鼠窜,可见当时匈力量之弱小。  如此看来,秦朝北部边境的匈从未被秦朝视作重大威胁,最多算是边境的一股中大型势力,那么,秦朝自然不会急着彻底消灭匈部落。  2.北击匈建立缓冲区  当然,秦始皇的战略意识极为超前,卧榻之侧其容他人酣睡,即便匈对秦朝无法构成致威胁,秦始皇还是派遣蒙恬北击匈,试图迫使匈向北迁徙,建立一个和平缓冲区。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  此处的“河南地”主要是指今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一带。这一代一直处于旱地农业和畜牧业的经济交错地带,气候环境较为恶劣,主要适游牧民族生存。  如此一来,秦始皇让蒙恬夺取河南地显然不是为了开疆拓土,而是为了在匈和秦朝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缓冲区,加大秦朝的战略纵深。  这种建立缓冲区的战略企图和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的企图基本一致,都是用最少的机动力达到防守边疆的效果。  可是,我们还是有所疑惑,为什么蒙恬不是全灭匈,而是将匈赶出河南地呢?  二、秦朝心有余而力不足  1.秦朝的内部困境  实际上,即便秦朝想要将匈赶尽杀绝,在当时的条件下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秦朝的统一并没有给大规模进攻匈创造有利条件。  秦朝的统一是以大量人口的牺牲为代价的。根据秦汉史专家林剑鸣的统计,从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到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在与六国的战争中,杀伤人数就高达130多万,在秦始皇征服天下的过程中,这个数字只多不少。  如此一来,秦始皇统一后的天下并非繁盛的天下,反而是一个老弱病残遍布,人口急剧减少的天下。  此外,当时的秦朝百姓普遍渴望和平,希望秦朝能够减少战事。因此,对于秦始皇来说,如果想要巩固统一成果,尽量地减少战争、发展生产才是最紧要的政务,对远在北部且对秦朝没有致威胁的匈不值得发动全面战争。  除了人口减少、人心思安等原因外,秦朝的财政状况也不足以支撑一场与匈的全面战争。  长期的兼并与统一战争,极大地消耗了秦国的人力、财力。而北击匈又自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以往征服六国,秦朝无法从匈周边就近获得人员、军粮和军事装备的补给。  也就是说,如果秦朝意图彻底消灭匈,那么秦朝必须要承担从中原地区越过农业区深入草原、荒漠的补给线的消耗。  而寒冷的塞外、遥远的路途无疑又会给补给线的建立带来大量额外损耗。  在古代主要依靠人力、畜力的原始交通条件下,军事补给线过于遥远往往会给国内财产、普通百姓带来沉重负担。  而且,即使这些补给从内部运到了前线,往往也是十不存一。正如《史记》记载:“率三十钟而致一石”。战争补给的损耗率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即使不说全面战争,仅仅是秦始皇动员三十万大军驱赶匈一事,已经搞得秦朝内地民怨沸腾,“道路死者相望”(《史记》)。这种情况下,秦朝又怎么可能再进一步加大力投入,与匈展开一场全面战争呢。  2.战争的实际考量  从战争的利弊来看,秦朝实际上也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全灭匈。  一方面,秦朝缺乏对付游牧民族的战马装备和战争经验。  作为游牧民族,匈“衣皮毛……如飞鸟走兽于广野,美草甘水则止……往来转徙”(《汉书》)。  也就是说,匈能够大范围迁徙,没有固定的处所,机动性强。  此外,匈部落还有全民皆的传统,据《汉书》记载:“(匈人)尽为甲骑”。  换言之,匈人能够举全族之力与交战,他们能够在广阔的草原上长途奔袭,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  秦朝长期和中原王国作战,也缺乏与匈人作战的经验,这也是制约秦朝全灭匈的一大原因。  另一方面,秦朝与匈作战弊大于利。尽管后世对于秦朝北击匈称颂颇多,如贾谊说道,秦朝派遣蒙恬北击匈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书》)。  但是,实际上,北击匈给秦朝带来的实际利益极其有限,反而将秦朝拉入一场巨大的消耗战争中,削弱了秦朝对全国的控制能力,加速了秦朝灭亡的步伐。  与匈作战不同于秦军以往攻灭六国的战斗。在攻灭六国的过程中,秦军每攻下一座城池,总能获得大量粮食、人口和财富,从而壮大秦军势力。而攻打匈完全是一场消耗战争。  相对于农耕的中原地区,匈人的草原环境恶劣,不利于农业开发,许多远征的士也无法适应荒漠的水土条件,没有战斗前就悲惨地死去。  再者说,秦朝即使打败了匈,也未曾俘获多少匈人口、牲畜。据《汉书》记载,匈擅长运动战,他们往往“利则进,不利则退”,来去如风,无法捉摸。  如此一来,面对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匈自然而然地选择暂避锋芒,远遁到大漠以北避免损失。  反观秦朝,为了巩固新获得的河南地,他们必然要开发新的交通运输线,派遣士驻守。所以,这注定是一场无休止的、无底洞式的战争。  这样就是为什么,秦朝灭亡后,匈能够迅速返回河南故地赶走秦朝派遣的士民。这也说明,秦朝实际上没有给予匈致打击。否则,匈也不会在西汉初年迅速发展,威胁到汉高祖刘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北伐匈动用三十万军队实际上已经是秦朝北伐军力的上限。如此庞大的军队驻守在北地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稳定。  以于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秦国的军队一度匮乏,精锐军队处于北方边境,鞭长莫及,只好释放修筑骊山陵墓的囚徒,发给他们武器,用于镇压起义军。  这对于曾经雄霸天下的秦国而言是难以想象的,由此可见,秦国抽出三十万力北伐匈已经是极限,没有可能再出动更多力彻底剿灭匈。  总结  统一六国的秦朝拥有举世的力,但是,秦朝并没有选择彻底剿灭匈,而是派遣蒙恬将匈驱赶大漠以北。这种奇怪的历史现象既有匈方面的原因也有秦朝自身困境作祟。  一方面,秦朝的匈暂时不够强大,与西汉的匈强大到威胁汉朝首都不同,秦朝的匈不足以对秦朝构成致威胁,如此一来,秦军就没有彻底剿灭匈的动力。  另一方面,秦军在统一六国后陷入财政、人口衰竭的困境,无力支撑一场与游牧民族的全面战争。  另外,秦军并不擅长剿灭机动能力极强的匈骑,匈骑往往采取暂避锋芒的策略,使得秦军无从下手,这也是匈始终无法被秦军剿灭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