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能崛起主要原因是因为商鞅变法呢 实际原因是什么
对秦国之所以崛起,首要原因真的是商鞅变法吗?很感兴趣的小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说起春秋时期的北方强国,大家想到的无外乎就是秦国、晋国和齐国。 其中,秦国在陕西,晋国在山西,齐国在山东,周天子带着一堆小国在河南。 这么看来,最尴尬的省份,莫过于河北了。 河北被山西和山东夹着,却没有诞生过什么超级强国。 在春秋时期,河北基本上属于卫国和燕国。 但大家都知道,无论是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卫国都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小透明,人才出了不少,国力却拿不出手。 燕国在春秋时期压根儿就算不上强国,每次被少数民族胖揍,都得找齐国和晋国帮忙。 但生产力发展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随着三家分晋,赵国开始向东发展,河北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开发。 赵国东迁,受益的还有燕国。 战国时期的燕国,拥有了战国七雄之一的名头,成为割据天下的一股重要势力。 而河北地区的众多少数民族,也开始了整,一个强大的中山国诞生,被称为战国七雄之外的最强国。 赵国为什么要东迁开发河北呢? 一种说法是秦国逐渐变强,逼迫赵国东迁。 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秦国真正摆脱地缘封印,开始逐鹿中原,是在商鞅变法之后。 而赵国东迁开发河北,是战国开局的事,比商鞅变法早得多。 换言之,在赵国东迁的时候,秦国并不是一个大威胁,相邻的魏国和韩国恐怕更能威胁赵国。 后来的事态发展,也佐证了我的这一看法。 赵国东迁之后,将国都定在了河北邯郸,但魏国显然不愿意让赵国独享河北那么大一块蛋糕。 双方围绕着河北,乒铃乓啷地打了好一阵子,魏国甚还一度攻占了邯郸。 后来,还是在齐国的帮助下,赵国才算勉强击退魏国,重新拿回了都城。 要是问一问那时候的赵国人,他们最痛恨的恐怕是魏国人,于秦国,那是潜在的盟友,可以帮助赵国牵制魏国。 赵国为什么打不过魏国呢?因为在魏国攻占邯郸的过程中,燕国和韩国也在旁边趁机落井下石。 赵国以一敌三,当然就会落入下风。 但是等赵国在河北彻底站稳脚跟之后,发展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了,这时候,大家都没了安全感。 齐国还好点,毕竟根基深厚,但魏国和韩国就不一样了。 韩国最干脆,他们直接把郑国给灭了,然后迁都新郑。 魏国向东争不过赵国,于是想办法向西发展,摆出一副不灭掉秦国誓不罢休的架势。 但是秦国有个函谷关啊,打不过你,我可以缩回去搞防守。 当时的魏国确实很强,但即便是虎豹,也很难咬破乌龟壳,所以面对死守的秦国,魏国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兜兜转转一圈之后,魏国发现,要想在竞争中不掉队,还是得向东发展。 于是没过多久,魏国也把都城迁到了河南开封。 请大家注意,魏国迁都的这一年是公元前364年,此时的商鞅还叫卫鞅,正在魏国大臣公叔痤手下干活。 我们完全可以说,正是赵魏韩不约而同地向东发展,才使得秦国压力骤减。 没有了外部压力,自然有精力关起门来整顿家务,而商鞅正是看准了这点,才选择秦国成为自己的下一站。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秦国整天被魏国按在地上打,然后不得不缩进函谷关里死守,商鞅又怎么会选择他们呢? 没准商鞅今天刚选了秦国,魏国明天就攻破了函谷关,你说商鞅这是图什么呢? 真正能够成就一番大业的人才,除了要对自己的专业足够精通之外,还要了解“大势”和“风口”。 商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很懂法律,但更懂得选择老板的时机。 以前的晋国以山西为主,而赵魏韩不约而同地东迁之后,发展重心就不断地转向了河北与河南,山西沦为边境之地。 对此我只能说,老天爷都在帮秦国。 赵魏韩齐燕,这五大强国纷纷扎堆华北地区,不打个头破血流,估计是不会有结果的。 楚国窝在南方过小日子,中西部出现了难得的权力真空。 秦国之所以能最终崛起,这个时间节点太关键了,而商鞅也仅仅是一个选对时机的人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