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作为当时最强大的王朝 唐朝到底有多强

1年前 (2024-04-20)

对唐朝到底多强?看完军队装备就懂了很感兴趣的小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其疆域辽阔,极盛时期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  并且,大唐之所以为后世所称道,是因为这个王朝不论经济、军事、外交发展,均处于两千年封建史上的。是中国自秦以来,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  还有便是:大唐的军事是最值得骄傲的。在大唐王朝数百年基业中,能征善战的将领不胜枚举。从唐初的李靖、秦叔宝,稍晚的苏定方、薛仁贵,盛唐的李光弼、郭子仪,乃晚唐的李晟父子,每个唐朝大将,都曾为王朝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带打仗虽然是门技术活,但是,“军事”是一个更庞大的概念。想要打胜仗,将军的韬略固然重要,但是,军队的士气、后勤的补给、士的装备、团的配以及军令的服从度,在此提到的每一个条件都能影响到战局,而且这些都是最能反映出战争真实面目的因素。  关于士的装备,小说家们描写的侧重点多不在此,就算写了,也缺乏可信度。就拿《隋唐演义》来举例,其中,每个有名有姓的大将手里拿着什么器、穿的什么盔甲,读者都耳熟能详。小说家在大将驰骋疆场、叱咤风云的英姿上耗费了大量笔墨,于,士们吃的是窝头还是汤饼,穿得是皮甲还是铁甲,拿的又是什么武器,演义里鲜有提及。  《说唐演义全传》算是一本“奇葩”小说,演义的内容开始涉及到军队的马前卒,对于士装备的描写也清晰了不少。例如:薛仁贵,小说中便从他在军队中担任火头讲起。可惜的是,薛仁贵毕竟是书中的主线人物,每天背着行军的锅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上阵杀敌。于薛仁贵每天会煮多少大锅饭,士们的伙食又是什么,小说中却也不甚明确。  没办法,历史毕竟是细碎的,我们只能通过蛛丝马迹寻求真相。  野史小说虽然生动,但毕竟真实性较低,没有参考价值,想要了解真相还得查阅史料。我们且来看看《新唐书》,其中,的“志”部分就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唐初朝廷实行的军事制度是“府制”,被征调的老百姓闲时为民,战时为。这种民结的机制,大幅节约了朝廷的军费开销,但却变相的增加了士的负担。由于,府全都是“临时工”,所以,朝廷并不会配发制式装备,士打仗需要的一切装备均需自掏腰包。  那么,具体需要准备哪些东西呢?  《新唐书》中的记载非常清楚:一张硬弓,一个叫胡禄的箭壶,以及三十支箭;唐横刀一把,这种武器有点像是倭刀,但有些工艺与倭刀有区别。武器准备好了,还得准备吃穿用度,所以,每个士都得准备一块磨刀石,还有御寒的毡帽、毡衣,一个行李箱。  当然,食物是必不可少的,每个士准备九斗大麦饭,两斗生米,统一上交集中发放。这些支出还不算多,朝廷还要求每个府必须穿戴明光铠,骑还得有手甲和腿甲,这些披挂均需自己出钱购置。  那么,这么多的军备,士们都要配置在身上吗?  并非如此,根据史料记载:在非行军时期所有士要将装备统一交纳到折冲府的府库中,需要上战场时再按需领取。行军过程中,后勤部队会配备驮马,士们只需将后勤物资放在驮马上即可。不过,不论何时,府们的唐横刀和弓矢从不离身,以备不时之需。  相比于隋朝,唐朝的士已经非常幸福了。隋朝军队并不配备粮车和驮马,士们必须将所有装备配置在身上,每个人还得背上十几天的粮食,行军速度和战斗力大打折扣。为了解决负重问题,许多士甘愿冒着被杀头和空肚子的风险,偷偷将食物埋藏在地下,轻装上阵。  除了个人装备外,府们还得凑钱购买“集体装备”。  唐初府以十人为一个基本单位“火”,五个“火”组成一个“队”,六个队组成一个“团”。一个“火”的府们每人交一定数量的钱,购买一个基本单位的军备。  军备都包括什么呢?  首先是六匹驮马,一“火”士的物资营帐全都放在驮马上。如果这一“火”的十个兄弟都很穷,那么,就退而求其次,买些脚力健壮的驴子。除此之外,小集体还需采购帐篷、铁铲、凿子、斧子、钳子、行军床、行军锅、缰绳、马盂等集体工具。  “马盂”是什么工具呢?  根据《太白阴经》所载:马盂是一种餐具,跟现在的大盆差不多,不过有保温的作用,将食物放在里面“冬月可以暖食”。  还有些不必要的装备,朝廷并未硬性规定每个基本单位必备这些工具。  首先,就是“碓”,因为,有些士在上战场前准备的粮食都是未脱皮的,所以,在做饭时还得临时舂米,这就必须用到“碓”这种工具。  还有“火钻”,从字面意思上来看,这种工具似乎是引火用的,实则不然。“火钻”更像是一种投掷武器,在打仗的时候士们会在火钻中注满油,随后,将其点燃丢进敌人堆里,对敌人造成大面积杀伤。由此看来,“火钻”更像是一种“原始手榴弹”。  除了以上这些军备,朝廷会给每个士配备一把小锤,据说,这锤子是纯象牙打造的,非常用。士们可以用小锤开箱撬锁,在当时的战场上象牙小锤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瑞士军刀。  总的来说,这些装备都是老百姓负担得起的,像战马这种品并不是家家户户都买得起的,所以,这部分开销由朝廷承担。唐廷也没有充足的战马,不过,他们会将购买战马的钱补贴给骑,让骑们自行采购战马。战马补贴并不会随着市价变动,而是固定的两万五千钱。  这笔钱在市场上买匹好马倒是绰绰有余,不过一旦战马过了服役年龄,无法继续上战场,骑就得自行卖掉老马,自己在添一笔钱购买新马。显然,一匹年轻力壮的战马和垂暮老马的价格相差过大,其中,“折旧费”的部分均需骑自掏腰包。  随着唐朝发展,府制逐渐无法满足军事需求,拓边战争频发,府的数量明显不够用。为了扩军,朝廷只能将“府制”改为“募制”。  既然是募,就得从民间挑选身强力壮的大好男儿。  朝廷募有一套严格的标准,首先是年龄必须在二十岁以上,其次身高必须在五尺七寸以上。当然,有时国家缺乏源,也会降低标准,比如:年龄调整到十八岁,或身高要求降低到五尺。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行伍,朝廷还规定入伍的男子均享受免税政策。  如果,士想要担任军队中的射手,那么,还需经过一番考试;如果想担任角弓手,那么,必须在二百步外四发三中;想要担任单弓手,就得在一百六十步外四发二中。当然,如果士积极上进,想要操作重武器,也得经过一番考试。伏远弩的“及格线”是三百步外四发两中;擘张弩则是二百三十步外四发两中。  如果,士在这些考试中的成绩都不格,那就会被安排成为一名光荣的“肉盾”,顶在阵前与敌人拼刀子。  那么,有多少士能够通过考试成为射手呢?  我们且来看《李卫公法》中的事例:每个大将能带的力是有限的,通常一员大将会配给士两万,根据战争情况酌情增减。于战斗人员与后勤人员的比例,大约在7:3左右。中军之中,通常有两千八百名战斗人员,其中,有八百人是射手,并且,根据所持武器不同又被分为:弓手和弩手。  每年的冬季,唐朝和敌国通常会不约而同地“休养生息”,毕竟,冬季行军太过危险,冬天打仗的战损太大。既然,冬天不会打仗,那么,军队会做什么呢?进行训练。按照“折冲都尉府”为单位,分别由一左一右两名都尉率领二十支步队、两支骑队。两名都尉分别带领一半士沿着校场的两个方向列阵,相对而立。  都尉吹起轮号角,指挥官们立即士,让军队按照步在后骑靠前的方阵列队;  都尉吹响第二轮号角后,举旗的士将将旗放下,士们收起武器,做的修整;  都尉吹响第三轮号角时,举旗的士立即扬起军旗,士们拿出武器,进入战斗状态;  紧接着,校场上响彻擂鼓声,两支军队向着对方冲杀过去。  ... ...  当然,这只是一场演习,士们按照章法捉对厮杀,虽拳拳到肉却并不见红。厮杀片刻,两名校尉下令鸣金收,双方互换场地,再吹三轮号角,进行第二次演习。在第二场演习结束后,校尉们又是三轮号角,宣布演习结束。  演习进行了后,校尉会令士们解散,在校场附近的山林自由狩猎,自行分配猎物。“是日夜,因纵猎,获各入其人”。从表面上看,训练了的士们,此时正在打猎休息,实际上,狩猎也是一种训练士的方式,只不过,比演习更加轻松罢了。  参考资料:  【《隋唐演义》、《说唐演义全传》、《新唐书·志》、《太白阴经》、《李卫公法》、《“府制”与“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