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小冰河是什么样的 古代冬天到底有多冷
今天趣历史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三百年前的中国古代冬天究竟有多冷?明清的小冰期又是怎样的?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到底多冷?就这么说吧,太湖都结冰,地处热带的海南岛出现了降雪记录。 近两千年里,出现过很多次的气候剧烈变化,每次的气候骤变,都影响着王朝兴衰。 首先是三大温暖期: 仰韶暖期,催生了黄河流域文明; 秦汉暖期,历时大约七八百年,当时黄河流域都能种植桔、竹、桑之类; 隋唐暖期,黄河流域降雨充沛,开创了难得的太平盛世。 而与温暖期相对应的,古代也有三次寒冷干旱期: 西周冷期:在《竹书纪年》当中有周孝王七年,汉江结冰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冷期:《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各种物候,都比今天推迟少半个月; 明清小冰期:从宋朝初年一直持续到清末,中间曾有短暂的回暖。 虽然是叫做明清小冰期,但是这段小冰河期,其实从宋元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南宋晚期出现了短暂回暖,但在元朝再次开始,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所以称作明清小冰期。 明清小冰期,虽然是这么叫,但实际上这个冰期从北宋刚建立的时候就开始了。 在南宋时期,小冰期有所衰减,气温出现了短暂的回暖,但不久后再次降低,这也极大影响了当时的天下格局,而到了元朝建立,小冰期再次开始,在明朝达到顶峰。 所谓小冰河期,就是气温要比正常年份寒冷,气候异动导致农业衰减,进一步加剧当时的整体环境动荡,在古代,人们将其作为“天时”。 根据《明史》与《常州府志》记载,明朝景泰四年,冬天江南普降大雪,持续到了四月,长江中下游各地冻死者无算,常熟一个县就有上千人被冻死。 明成化石三年,大寒,大运河冰封,冰层达到数尺之厚,苏杭一带诸多湖水冰冻。 在明朝中期之后,像是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汉江、淮河都曾经有结冰记载。 不仅诸多南方的大河大湖被冰冻,甚于经常出现夏天有霜的现象,明武宗正德元年,广东琼州府出现了下雪记载,正德四年,潮州下雪,有一尺多厚。 要知道,像是潮汕这是属于亚热带南端的地区,冬天通常都是比较温暖的,像是琼州也就是如今的海南岛,完全属于热带岛屿,居然出现了下雪的记录。 这些并非无中生有,在《广东通志》等典籍中都有明确记载。 此外,《江南通志》也记载,在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与十五年,湖南南方的祁阳江也出现了整体结冰,这也是当时极其寒冷的一个证据。 作为江南大湖的太湖,在清朝顺治、康熙、乾隆、咸丰等诸多时期,共出现了将近二十次冰封湖面的记录,并且冰层厚度达到“车马可行”的程度,这在今天是很难见到的。 从明朝崇祯时期开始,小冰期愈发严重,清军入关之后,小冰河期有增无减。 晚清的1893年,闽浙总督上奏福州、厦门等地落雪,台湾苗栗、澎湖甚于宝岛南端的恒春也出现了小雪,两广总督上报,韶州府与罗定州等,也出现降雪。 明清的小冰河期,其寒冷程度是如今不好想象的,毕竟就连温暖的海南都出现了降雪。 不仅仅是寒冷,明清小冰河期还带来了各种旱灾,明朝晚期与清朝晚期都出现过大规模的剧烈干旱,导致粮食绝收,引发了很大的动荡问题,尤其加剧了明末的农民起义。 明清小冰期的持续,成为了明朝的一道催符,小冰期不仅使得中原地区的百姓们苦不堪言被迫起义,关外的蒙古、女真,也受到了极大影响。 草原地区降水太少,冬天寒冷,也加速了女真、蒙古等对于关内中原地区的野心。 倒不是将明朝的终结都归咎于小冰河期,但天时的确加速了明朝的结束。 从元朝一直到清末,所谓的明清小冰河期实际上持续了五百多年岁月,期间也有过多次小规模气候回暖,但整体影响不大,这也是古代极其罕见的长时间寒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