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穷黩武”的程度上,诸葛亮如何让蜀汉最为轻微?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诸葛亮穷黩武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何谓“民比”?所谓“民比”,实际上就是指一个国家士和人口的比例。总体来看,这个比例越高,说明士较多,就代表“穷黩武”程度比较高,这个比例越低,说明士较少,就代表“穷黩武”程度比较低。 第二,曹魏“民比”。我们先看曹魏,西部应对蜀汉的力常年维持在10万左右,北部应对游牧民族的力在5-10万之间浮动,我们取7.5万这个中间值,东南应对孙权的力在10-15万之间浮动,我们取12.5万这个中间值,曹魏在洛阳核心区附近,驻有10万左右的力,另外,曹魏还有10万左右的机动力,作为预备力量随时投入战场,这样算来,曹魏总力在10+7.5+12.5+10+10=50万。那么,魏国的人口有多少呢?根据史料记载,魏国人口在440万左右。于是,我们不难得出,魏国的民比是50万/440万≈11.4%。 第三,蜀汉“民比”。我们再来看蜀汉一方,蜀军主力在北部,也就是诸葛亮五次北伐、姜维九次北伐的主要有生力量,其力常年维系在5万左右,除了北伐力量,蜀汉的另一支主要力量在成都城市圈周边,有3万左右的力,再加上蜀汉在江州、南中等军事重地驻扎的2-3万的机动力,蜀汉总体上维系了一支10-11万人的部队,我们取中间值10.5万,这个数字跟我们平时的认知也是非常接近。那么,蜀口是多少呢?根据史料记载来看,蜀口在108万左右。于是,我们可以迅速得到答案,蜀汉的民比是10.5万/108万≈9.7%。 第四,东吴“民比”。我们来看东吴一方。东吴的主力部署在江淮一带,主要用于防守曹魏,其力浮动较大,基础力是10万人,而第六次肥之战时,东吴在江淮一带的力达到了20万,我们取中间值15万,东吴的另一支主力是荆州军,这支军队既要防着曹魏,也要防着蜀汉,其力在5万左右,此外,在国都建康附近,东吴也有5万左右直接归属于皇帝管理的力,再加上分布于东吴各地的2万左右的机动力,东吴总力是15+5+5+2=27万。东吴人口是多少呢,翻开史料,不难得出答案,东吴人口是250万人左右。于是,东吴的民比是27万/250万≈10.8%。 结语:答案出来了,曹魏的民比是11.4%,蜀汉的民比9.7%,东吴的民比是10.8%,看来,在“穷黩武”的程度上,曹魏最为严重,东吴次之,而蜀汉最为轻微。由此以观之,诸葛亮“穷黩武”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事实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诸葛亮的“以攻代守”战略,蜀汉才得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取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