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之战白起要是指挥战斗的话 白起能够打赢赵国吗

8个月前 (04-20)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邯郸之战,如果白起服从令亲自指挥,能否打赢此战灭亡赵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看一看。  秦赵长平之战,武安君白起大破赵军后,便想乘胜追击,围攻邯郸,但由于赵国割六城求和,加上秦相范雎促成此事,最终秦昭襄王选择罢停战。不过赵国违约迟迟不肯割让城池,于次年,秦国再次举攻打赵国,拉开了邯郸之战,不过白起并无参战,结果秦军围攻邯郸近两年都未攻破,还损失惨重,最终被迫撤军。如果白起服从令,亲自指挥围攻邯郸,赵国会被灭国吗?  长平之战刚结束,秦国若是乘胜追击,还可能一举灭了赵国。如果给了赵国喘息之机,那么灭赵难度就会大增,甚还会让秦国损失惨重,长平之战不久后的邯郸保卫战就是现成的例子。  虽然白起的军事才能和实战指挥能力要高于王陵和王龁,但在邯郸之战中,秦国的优势就是力上要多于赵国,除此之外,秦国再无任何优势。而赵国上下则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只要赵军坚守邯郸城,不出城和秦军野战,那么白起的作战优势便无法充分发挥,也只能和王陵、王龁一样,对邯郸城进行强攻。  但面对赵军誓死坚守的决心,白起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攻破赵都邯郸,如果没有诸侯救援,邯郸还可能会因为赵国国力不支而被攻破。但要是有诸侯援军救援邯郸,秦赵双方形势就会发生逆转,只要赵国在力弥补了不足,那么作为长途跋涉的远征方秦国,几乎可以说是必败无疑。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会失败?除了国力不支和更换主将的原因外,也和诸侯选择观望态势有直接关系,当然诸侯没能派支援长平也是秦国刻意设计的结果。若是诸侯在长平之战时派救援赵国,秦国不一定能打赢长平之战,同理,邯郸之战的关键因素也在于诸侯的态度。  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损失惨重,有近一半的伤亡,但赵国则是全军覆没,元气大伤,国内十之七八的青壮士卒都埋骨长平战场,比秦国的损失更为惨重。其次赵国的国力也不如秦国,只要诸侯没有在邯郸之战救援赵国,单凭元气大伤的赵国是很难打赢邯郸保卫战的,在秦国多次派支援下,秦军攻破邯郸是早晚的事。  若是诸侯不救援赵国,即便秦军主将不是白起,王龁也能攻破邯郸城,无非就是面对誓死守卫邯郸的赵国军民,会给秦军造成更多的伤亡罢了。但诸侯若是救援邯郸,即便白起领军作战,也很难攻破邯郸,因为赵国力不足的劣势也被诸侯援军弥补,在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秦军又如何能打赢内外夹击的诸侯联军呢?这并非是更换主将就能解决的问题。  邯郸之战,赵国在本土作战,且上下一心,同仇敌忾,而且又有诸侯支援帮忙,可以说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反观秦国,本就是长途跋涉的远征方,诸侯又背离了秦国,如果不是秦国力、国力上具有一定优势,只会战败得更快。  如果白起服从令,率军攻打邯郸,赵国会灭亡吗?  答案是不会,即便白起没有违抗秦昭襄王令,亲自指挥邯郸之战,也很难打赢此战,更无法灭亡赵国。虽然魏、楚援军在邯郸之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赵国内部能一致对外、同仇敌忾,也同样不可忽视,不然赵国也坚持不到魏、楚援军的到来。  长平之战后,赵国的部署情况  长平之战后,赵国以割让六城为由向秦国求和,在秦相范雎的刻意促成下,秦昭襄王罢停战。不过赵孝成王在大臣虞卿的建议下,并没有如期割让城池给秦国,因为割地给秦,只会让秦国势力更强,但赵国土地终归有限,长此以往,赵国必将会灭亡,因此赵孝成王没有割让城池与秦国讲和。  《史记》记载:“以益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故不止矣。且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  既然不与秦国讲和,那么赵国接下来就可能会迎来秦国的打击报复,为此赵孝成王下令在国内提高生产,增加积蓄;抚养遗孤,增加人口;重整军备,增强战力;修缮工事,巩固防守,等一系列抗秦准备。同时派遣使者出使诸侯建立盟约,共同纵对付秦国。  而且赵国经过长平惨败后,上下一心,国君能放下架子,和臣子以礼相待,贵族和军官也能和普通士卒推心置腹,同甘共苦,比如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在邯郸之战时,都能散尽家财犒劳士卒,支援战事,甚让他自己的妻妾去军营为士卒缝补衣裳,分担工作。可见赵国在强秦下,已经暂时放下国内矛盾,臣民一心。  在这种情况下,秦国要是强行进攻赵国,那么遇到的阻力无疑会更大,而且赵国如果和诸侯结盟,组成纵,那么秦国攻赵所面临的就不单是来自赵国的誓死抵抗,同时还要应对诸侯纵联军。秦国此时再强,对于多国纵,也难免有些捉襟见肘,何况秦国在长平之战中也损失惨重,因此秦国在短时间内并没有进攻赵国的良好的契机。  白起对邯郸之战的看法  秦昭襄王见赵国违约迟迟不肯割让六城,反而重修军备,又联东方诸侯意欲纵抗秦,于是在长平之战结束次年,又再举大军攻打赵国,并且直接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不过武安君秦昭襄王表示“赵国财力充实,外交活动成功”,秦国在此时不宜攻打赵国。  《战国策》记载:“武安君曰:“长平之事,赵军大破;赵人涕泣相哀,戮力同忧,耕田疾作以生其财。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  赵国在长平之战大败后,赵国军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开始努力耕田种地,赵国因此增加生产。在朝堂之上,君臣也是忧愁恐惧,从早上朝到晚上,商议对抗秦国的办法,不断派出使臣带上贵重的礼品,用谦卑的言辞和诸侯结交盟友,与燕、魏、齐、楚都达成了盟约,致力于抵抗秦国来犯。  白起为此便建议秦昭襄王不要进攻赵国,即便秦国的力是赵军数倍,也难以取胜,秦昭襄王只好派五大夫王陵率攻打赵国。结果初战失利,损失四千多人,秦昭襄王就想让白起亲自指挥攻打赵都邯郸,并让秦相范雎前去劝说。  表示白起之前在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和华阳之战中都能以少胜多,大败韩、魏、楚、赵四国,现在赵国士卒死于长平之战的有十之七八,正处于虚弱时期,秦王发数倍于赵国的大军,是以强攻弱,再加上白起指挥,又怎么会失败呢?  《战国策》记载:“武安君曰:“皆计利形势,今秦破赵军于长平,不遂以时乘其振惧而灭之,畏而释之,使得耕稼以益蓄积,养孤长幼以益其众,缮治甲以益其强,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节以下其臣,臣推体以下死士。臣人一心,上下同力,以伐之,赵必固守,挑其军战,必不肯出;围其国都,必不可克;出无功,诸侯生心,外救必。臣见其害,未睹其利。”  白起回答说:“之前能以少胜多,击败各国都是利用形势,加上谋划得当而已,在长平大败赵军没有乘机追击灭了赵国,就给了赵国抵抗秦国的时间,并且赵国臣民一心,上下协办,现在攻打赵国,对方必定会拼死坚守,也不会出战,就算包围了赵都邯郸,也无法取胜,如果出无功,诸侯就会产生抗秦救赵之心,此时攻赵只有危害,而并无有利之处。”  《史记》记载:“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而且秦国虽然打赢了长平之战,但秦军也伤亡过半,导致国内力空虚,现在远行千里攻打赵国都城,赵军和城外的诸侯援军里应外,内外夹击,秦军是必定无疑,因此不能攻打赵国。  可见白起在邯郸之战还未开始之前,就已经对此战进行了详细、精确的战前分析预料,表明秦国是无法打赢邯郸之战的。白起不想做辱军败国的将军,因此一直推脱拒绝,不肯率围攻赵都邯郸。以此可见,即便白起没有违抗王,亲自率指挥,也很难攻破邯郸。  邯郸之战经过和结果  邯郸之战初期  《史记》记载:“秦复发,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佐陵。陵亡五校。”  白起拒绝出征后,秦昭襄王就五大夫王陵围攻邯郸,但进展不大,取得的战果很少,还伤亡了不少人,秦国便增派部队继续进攻邯郸,王陵依然没能攻破邯郸,还损失了数万秦军。  秦昭襄王便又想让白起统攻打邯郸,但白起始终推辞不肯赴任。  邯郸之战中期  《史记》记载:“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秦昭襄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了王陵,但围攻了邯郸了八、九月,仍然没有攻下来,而赵国在拼死坚守下,终于等来了魏国信陵君和楚国春申君率领的数十万援军。战场形势瞬间就发生了逆转,邯郸城内的赵军配城外的魏、楚援军开始反击秦军,在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  邯郸之战后期,秦国因魏、楚救援,被迫撤  《史记》记载:“居三月,诸侯攻秦军急,秦军数却,使者日。不拔,去,还,奔汾。军二月余,攻晋军,斩首六千,晋楚流、死河二万人。秦围邯郸乃解。”  不过秦昭襄王并未下令撤军,而是调动了更多士驻扎在汾城附近,王龁战败后便率领残部逃回了汾城,邯郸之围解除。之后三个月,赵、魏、楚三国联军攻击秦军更加紧迫,报告失利情况的使者经常往返于秦国,虽然王龁率军取得了一定胜利,斩杀了近三万纵联军,但另一支联军乘王龁追击时,攻占了汾城,加上增援郑安平部也被击败,投降了赵国,王龁被迫撤退。  最终赵国打赢了邯郸保卫战,而秦国却严重消耗了实力,被迫推迟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结语:  秦国若是在长平之战后乘胜追击,抓住赵国正值虚弱的时机,可能会一举灭亡赵国,可惜秦昭襄王拒绝了白起的建议,罢停战,为此给了赵国抵抗秦国的时间。而赵国也抓紧时间提高生产,重整军备,联诸侯,等秦国再次举攻打赵国时,已经错过了时机,最终赵国打赢了邯郸保卫战,并痛击秦国,致使秦国全面打击六国政策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