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你有哪些书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你有哪些书# 《论语》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及再传记录孔子及其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是影响着我国及世界的一部伟大著作,其思想今一直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传世之作,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大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称为“四书”。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万章、公孙丑等著。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主张“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传习录》是哲学著作,由明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的门人对其语录和信件进行整理编撰而成。王阳明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此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此书集中体现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阳明心学传承了孔子、孟子之道,属儒家正统。“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一。阳明心学影响远及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地。《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心经》译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亦可简称为《心经》,阐述伟大的觉悟者释迦牟尼之空性与般若思想的经典;「心经」者,意谓大乘般若思想的核心。音译为般若,意谓证悟空理的智慧,亦称妙智慧;pāramitā音译为波罗蜜多,其意为「度」或「到彼岸」;谓借般若智慧,由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的彼岸。而经之字义为路、线、径,其引申义为经典。谓经典中有着恒常不变的道理。《心经》自诞生以来,无数的修行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不同领域的人抄写心经,念诵心经,唱诵心经,无数人因而实现生觉醒,《心经》以其超凡的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由于篇幅适中,得到广泛传播,特别受到慧能以后的禅宗重视。禅宗六祖惠能因听闻《金刚经》而开悟,无数人因读诵该经而开显先天本有之般若智慧获得生的自在。此经主张世上一切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则是非相”,认为应“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对于现实世界不应执著或留恋。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被称为一经之精髓。《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等。涉及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