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献县有个姓韩的老儒生,秉性刚直,行为循规守礼,被乡邻做祭酒之职

1年前 (2024-04-18)

河北献县有个姓韩的老儒生,秉性刚直,行为循规守礼,被乡邻做祭酒之职,突然重病不起,看到一个鬼站在面前说:“城隍召唤你。”便跟着鬼差来到一处官署里,城隍打开簿册查验…查验了名册以后,城隍问:“你是某地的韩某某吗?”韩生回答:“在下是韩某某,但家在献县。”城隍一愣,忙说:“姓名相同,但地方弄错了,赶紧放回吧。”于是惩罚鬼差20棍,然后再派鬼差把韩生送回去。韩生心中感到不公和委屈,便挣脱鬼差上前问道:“人关天的大事,为什么办案时不认真尽责,要是您没查验出来,我不就被冤枉了吗?”城隍笑道:“听说你倔强耿直,今天一看果然如此,老天运行还有误差,何况是鬼呢?能马上察觉纠正就已经可以了。”韩生还是觉得不服,就争辩说:“人在世间犯了错会被惩罚,那城隍的鬼差办错了人案,就只打20棍了事吗?”城隍问道:“你还想如何惩罚他?”韩生说:“我并不是要您继续惩罚鬼差,他也是也是按照上司交给的名单拿人,要怪也怪不得他。”城隍又问:“那你的意思这件事该如何处理,才觉得公平满意?”韩生说:“既然我被误抓,不能白来一趟,就想知道这世间的芸芸众生,福祸报应是不是真的按照善有善报的既定之规来运行的。”城隍说:“善恶福祸相应,乃天之大道,自然不爽,这点你要明白,你问这个的原因,应该是看到世间有不少现象,貌似并没有遵循善有善报的规则,对吧?”韩生听罢频频点头。城隍接着说:“世间百态,世事纷繁复杂,气象万千,看起来并无定规可循,而实际上,本质都是按照善恶对应的规则发展的,之所以有些善行并没有得到善待,有些恶行也并没有得到恶果,其一是因为善恶的结果并不在于一时一刻,大部分都有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其二是有时候俗世间看待善恶的标准和上天是不完全一样的。”韩生不解地问道:“需要一些时间我可以理解,因为也许善恶的结果出现在子孙身上。可是这善恶的标准有哪些与俗世间不同呢?”城隍声调提高,一字一顿道:“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两条你要记住了,希望你回去后广为说教。”之后韩生就一下子苏醒过来,然后毕生开馆授课,广招子弟,宣扬城隍给他讲的善恶之道。@耕读随笔 讲的这个故事来自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故事里这个儒生秉性刚直,因为城隍的一次疏忽,较起真来,城隍本以为打了鬼差20棍了事,可韩生不干。他非要城隍解释一下心中的疑惑才罢休,也就是大部分人有时候看到的善恶结果,为什么好像并不符善有善报的规则。城隍无奈只好告诉了他,这样的善恶赏罚规则,看起来好像并不,就像无心为恶,如果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在俗世间也是要惩罚的,虽然没有故意为之严重。但在城隍说的天道标准里,其实这个无心之恶不去惩罚,显然是高于人的内心感觉的,这虽然看起来不太乎情理,但也正说明了天道的公允和高明。而对于有心为善,可能俗世间也会给予表彰和奖励,哪怕是报着沽名钓誉的功名之心,只要做了善事,就会得到应有的荣誉,但在上天的标准里,虽不罚,但也不赏,可能是觉得有心为善的人,内心不够真诚吧。分享读书心得人生况味,对于有心为善、无心为恶的标准,您怎么看待呢?@耕读随笔 持续分享明清小说精彩轶事,欢迎朋友们指点评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