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什么不传位给八阿哥(康熙把帝位传给了几阿哥)

1年前 (2024-04-18)

康熙为什么不传位给八阿哥,康熙把帝位传给了几阿哥内容导航:八皇子胤禩能力强,人缘好,又贤明,为何康熙偏不传位给他康熙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八阿哥或者十三阿哥雍正四阿哥康熙到底传位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呢康熙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传位非要死了再传一、八皇子胤禩能力强,人缘好,又贤明,为何康熙偏不传位给他很多人都为胤禩打抱不平,都觉得胤禩能力又强,支持率高,为人贤明,实在是继位的不二人选,康熙为什么不立他为太子呢?其实,说这个话的人,忽略了两个严重问题:,康熙想过太子之位,要在儿子中择优录取吗?第二,康熙如果决定太子之位择优录取的话,胤禩是他选择范围里的人吗?(影视中的胤禩)咱们先来回答个问题。康熙从来就没想过要把太子之位拿出来,在他的儿子中择优录取。他在胤礽刚一岁的时候,就立他为太子。立他为太子后,他就一直在培养他,没想过做其他选择。矛盾是康熙的皇长子胤禔惹起的。皇长子不服作为皇次子的胤礽被立为太子,他想当太子,所以就处处找胤礽的茬儿。胤礽因为一岁就被立为太子,可以说从小娇生惯养,身上的毛病肯定很多,茬儿一找就是一大把。当然就惹得康熙不高兴。康熙不高兴,其实也没想过要废黜他。但是后来,在康熙斥责他以后,他半夜三更跑到康熙帐篷外,往里偷看。不管他是出于什么目的,总之康熙认为这是胤礽想对他“欲行不轨”,非常生气,所以就把胤礽给废黜了。康熙废黜了胤礽,只是想给胤礽教训,让他知道好歹,也没想过要换人。却是康熙的儿子们,以及朝中的大臣们都理解错了,以为康熙想换人。于是大家就开始竞争,各种招数都使出来了。后来,康熙觉得胤礽改造得差不多了,暗示大家重新胤礽当太子。没想到大臣们没明白康熙的暗示,绝大多数都八皇子胤禩。这让康熙震惊又愤怒,所以不听大臣们的,又把胤礽立为太子。(胤礽剧照)后来,不成器的胤礽,又重复犯了次犯的错误,撺掇大臣向康熙提出请他休息,让胤礽上位当皇帝,所以康熙又再次废他。咱们再回答第二个问题。康熙如果决定太子之位择优录取的话,胤禩是考虑范围里的人吗?不是。清朝是一个很重视出身的人,康熙也不例外。康熙为什么要立皇次子胤礽为太子,而不立皇长子胤禔?因为胤礽是嫡子,胤禔是庶子。严格说起来,胤禔的水平能力不知道要高胤礽多少倍,又是长子,为什么康熙不立他?这已经说明了一切。胤礽的母亲是皇后,出生高贵,康熙重视的正是这一点。我们来看胤禩。胤禩的母亲卫氏是包衣之女,包衣也就是家,地位之低可想而知。而且卫氏生下胤禩以后,都没有资格抚养,要送去给皇长子胤禔的母亲抚养。也就是说,胤禩的出生,比胤禔还不如。康熙既然连胤禔都瞧不上,没有把他作为立储的考虑范围,如何会考虑胤禩呢?(康熙)?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后,我们再来看胤禩身上的那些优点。在康熙看来,这些优点一下全都变成了缺点。比如他能力很强。一个能力很强的人,如果对主上忠心耿耿,这当然是优点,能帮主上做很多事情。但是,如果他对主上有二心,这还是优点吗?那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这里说的主上,并不是康熙,而是康熙准备将来传位的胤礽。)再比如他的支持率高。康熙依然会想,当胤礽当皇帝以后,大臣们都支持胤禩,而不支持胤礽,这不是犯上作乱吗?所以,这依然是缺点。又比如他的为人贤明。贤明是只有主上才有的品德,一个臣子,就应该做忠臣,做直臣。如果太贤明,人气就到臣子那里去了,那依然是危险事啊。后来雍正上台后,胤禩还表现出艰苦朴素的样子,雍正就问他,你这艰苦朴素是做给谁看的?你还想笼络人心吗?雍正真是一针见血啊!(参考资料:《清史稿》)二、康熙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八阿哥或者十三阿哥康熙晚年吏治和社会危机已经很明显了,后世有分析的,如果不是雍正,基本上清朝和元朝一样要回草原了,首先一个吏治当时腐化严重,土地兼并,财政很紧张了,改革需要拿官员开刀,支持八爷的主力就是官僚,肯定不能改革的,十三爷的话,他外公是蒙古实权王爷,当时蒙古势力还是很大的,时不时的造个反,所以他不能服众分帮派的啦,和谁关系好当然就会帮谁了三、雍正四阿哥康熙到底传位四阿哥还是十四阿哥呢答:雍正元年七月传教士严嘉乐的信件(收录在中国来信一书)中写道:胤禛登基后,皇十四子奉召进京后,提出要看先帝遗嘱,企图剥夺皇四子的统治权四、康熙活着的时候,为什么不传位非要死了再传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让帝王活着把权力交出去,无疑是一种很危险的做法,除非是万不得已。帝王让位,相当于当了太上皇。皇帝之中,在康熙前的当太上皇的,都是前车之鉴,有几个是心甘情愿?个太上皇是开国皇帝刘邦的老爹,属于捡来的。接下来的皇帝司马衷,唐高祖,唐明皇,宋徽宗等等都是迫于形势成了“太上皇”。当然,也有唐顺宗这种病重不能理事,也成了“太上皇”。还有一种是为了应对天象的,比如北魏高湛,不过是让位不让权。比较频繁的皇帝让位例子,其实在南宋,连续三位“太上皇”。首先就是宋高宗赵构,这个“懦弱”的皇帝活得还算长寿,在他五十六岁时,让位给养子赵眘(宋孝宗),又活了二十五年才病死。这一对还算是正常,赵构当了“太上皇帝”,虽然也干预了一些朝政,但是,和宋孝宗的关系还比较稳定。宋孝宗算是政绩不错的皇帝,在位二十七年,禅让给太子赵惇,是为宋光宗。这对父子的关系就出问题了光宗多年不看望孝宗,这未免给后世之人有“人走茶凉”之感,孝宗也在闷闷不乐中去世。到了宋光宗赵惇,也禅让了一次,不过是被逼的。赵惇是个长期有病,又“惧内”李后的皇帝,群臣看不过去,于是强制内禅于太子赵扩,光宗蒙在鼓里一段时间才知道。好笑的是,反倒治好了一起失势李氏的“悍妇”性格。回过头说康熙,康熙经过“九子夺嫡”这些事,本来就敏感多疑,这还是“太子之争”,如果康熙一让位,那还得了,也许“同室操戈”,“人走茶凉”立马就上演,老皇帝更不愿意看到。这也是雍正能成功之处,在康熙面前孝顺,顾家,为废太子说好话等等。于到了乾隆,禅位于嘉庆,也是因为嘉庆本身谨慎和自制的品质,再说,朝政还把持在“太上皇”乾隆手中综以上这一切因素,康熙迟迟没有另立新太子,新储君的人选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等到他发现自己大限将,才召见胤禛,把这一番良苦用心全盘托出。这时候让胤禛了解自己的用心,更能增加自己的震慑力,也才能让胤禛感恩戴德,坚定地去继承他的遗志,整顿弊政,刷新吏治,善待他的臣民和兄弟,延续的大清江山的盛世。不得不佩服,剧中的康熙把帝王权术运用得,高深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