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陵为什么不挖掘(昭陵被盗了没有)

1年前 (2024-04-18)

昭陵为什么不挖掘,昭陵被盗了没有内容导航:乾陵:未被盗的唐帝陵为何一直没发掘国家考古队为什么不去挖李世民的墓昭陵唐太宗的昭陵为什么不发掘为什么唐朝有昭陵而明朝也有昭陵一、乾陵:未被盗的唐帝陵为何一直没发掘乾陵(资料图)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是全国的两个帝王葬墓。一男一女,一个是大唐的高宗皇帝,一个是大周的则帝。自公元706年5月18日武则天与丈夫李治在此葬后,距今已1300多年。陵内地宫中藏着大量的珍宝和秘密,堪称“世界第九奇迹”。金银珠宝,让鸡鸣狗盗之徒馋涎欲滴;文史秘轶,则令文人学者望眼欲穿。谁不想在有生之年一睹乾陵地宫中的奇珍异宝?乾陵能否发掘?何时发掘?人们相信,在中国人已进入太空遨游、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力大增的今天,完整而科学地保护和发掘中国古代的夫妻葬帝王陵乾陵,已为时不远。未被盗掘的唐帝陵武则天死后被葬入乾陵,在地宫陪伴着她的丈夫李治,但幽门重闭并没有给她和她的丈夫带来安宁。千百年来,不同的人为着不同的目的,一再把目光停留在这块秘的宝地,并且演绎出各种各样的故事。公元880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破潼关、入长安,称齐帝。黄巢曾派大将王璠盗掘乾陵。王璠领后,驻军乾陵,经过反复勘察,下令士从梁山主峰西南方进行开挖,经过几个月的挖掘,也未找到乾陵地宫的入口,只留下一条小沟岔──“黄巢沟”。为何如此?这是由于乾陵地宫入口处的地表做了非常巧妙的伪装处理:把当年开凿地宫时出的废石渣,搬运到一公里之外,给后世盗墓者以误导。五代耀州史温韬,是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财大气粗,公然驱动数万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发掘乾陵,不料人马才上梁山,霎时黑云密布,电闪雷鸣,人马被暴雨冲下了山,随之天气又忽然转晴。温韬惶恐中忧惧自己盗墓之举忤逆天意,从此绝了发掘乾陵的念头。民国初年,国民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墓的样子,以军事演习作为幌子,炸开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据传说,爆炸声中一团黑烟腾空而起,在空中扭结成一条黑龙,黑龙一声怒吼,发掘乾陵的7个山西籍士被吓得喷血而死,其他人落荒而逃。人们传说,“武则天是山西文水县人,最恨她老家的人来掘她的墓!”以上传闻,有的见诸史书,也有的是民间流传,是真是讹,人言言殊,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乾陵是唐十八陵中未被盗掘的唐代帝陵。乾陵未曾被盗掘,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它的庞大和坚固。1958年“大跃进”时期,西兰公路复修需大量石料,乾陵附近农民便到梁山上放炮炸石。11月27日下午,农民贺某又点了一炮,这一炮正好是在乾陵墓道金刚墙外三四米处,“轰”的一声,半空中飞出几个石条。只见这些石条为人工打造,上面有字,还连着像钢筋一样的铁条,就连忙向乾县政府办公室报告:一不小心将姑婆(武则天)的陵墓炸开了!乾县县委、县政府对此十分重视,立即向省文物主管部门报告,省文管会杨正兴、雒仲儒等人随即进驻乾陵勘查。1960年4月3日,考古工作者终于在梁山主峰的南面中腰处找到了通往乾陵地宫的大门──乾陵隧道之门。这隧道也叫“羡道”或“诞道”,在这条长约63米、宽近4米的隧道里,共选砌了39层、约4000余块大小不同、重达1吨2吨的石条,在每块石条上面还凿出燕尾凹槽,用铁质燕尾板镶嵌在其中,缝隙之间,再浇筑铁锡浆液,从而使石条上下浑然一体,说乾陵固若金汤,一点也不过分。陕西发现乾陵隧道,引起上上下下的关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史学家、大文豪郭沫若1960年提议发掘乾陵。然而,周恩来总理权衡利弊,思之再三,在《乾陵发掘计划》上提笔批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宝物几何 浮想连翩1961年,国务院公布了《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乾陵入选。为了给将来发掘乾陵积累经验并全面认识乾陵,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陕西省从1960年到1972年先后发掘了一座公主墓、两座太子墓、两个大臣墓等5座陪葬墓。这些墓均坐北朝南,墓道为斜坡形,系土洞式砖砌,墓道两侧均有壁画,随葬品丰富多彩。5座陪葬墓均有盗洞,有的盗洞下有尸骨,墓道内遗有零散的金、银、玉器等,公主墓室东边盗洞下靠墙处有一死人骨架。乾陵陪葬墓道的小龛里,置放了许多陪葬品,多为三彩马、三彩俑、三彩骆驼、三彩生活器皿;另外还有许多陶制品,如陶灶、陶仓、陶井、陶制家禽以及铜制的铲、壶、镜及木俑等。地宫墓道中的唐三彩造型别致、釉色清新、色彩绚丽、巧夺天工,如肃穆的文臣俑、彪悍的武士俑、高髻裙衣的仕女俑、翩翩起舞的娱乐俑、深目高鼻的胡俑、满载丝绸的骆驼、形态各异的马、牛、羊、鸡、猪、犬,无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写实性极强,好像一部历史的望远镜。而仪卫、侍女、阙楼、马球、客使以及观鸟扑蝉、牵狗架鹰等壁画,以及石椁线刻画等又为后人研究考证唐代的宫廷生活、友好往来、体育运动、府制度、服饰发型等,提供了宝贵资料和艺术珍品。乾陵壁画美妙绝伦乾陵壁画绘于公元八世纪初期,出自唐人之手,较之传世的一批“唐画”真实性更强,能够真实地体现唐代宫廷及民间生活风貌,是珍贵罕见的形象化史料。就其单幅壁画而言,面积已达50多平方米。李贤墓有50多组画,近景人物约2米,可谓巨幅壁画。懿德墓比较完整的有40幅,永泰墓长达87.5米,计3座墓壁画整体面积,就达800多平方米,若按当时完整的壁画计算,估计也超过了1000平方米。其中,著名的《宫女图》、《马球图》、《观鸟捕蝉图》、《客使图》、《狩猎出行图》等堪称古代壁画艺术之最。1987年,法门寺地宫中唐代1000多件珍宝出土面世,轰动了中国和世界。这批令人惊叹的国之重宝,也引起陕西省领导和文物专家的思考:法门寺出土文物中有西方的玻璃器皿、金银器、钱币以及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等,比法门寺地宫还大、珍室也还多的乾陵地宫肯定也会有,而且数量会更多、品种会更繁。据推测,乾陵地宫内的文物可分以下几类:金、银、铜、铁所制的各类礼仪器、日常生活用品和装饰品、工艺品;陶、瓷、玻璃、琉璃等所制的各类器具及装饰物;包括雕塑、石画像、石雕像、动物和人物俑及石棺、石函和容器在内的石质品;此外还有珊瑚、玛瑙、玉石、骨、角、牙等制成的各类器具及装饰物以及纸张、书籍、字画、丝绸和麻织物、漆木器、皮革、壁画、朱墨题刻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墨宝。史传唐太宗深爱王羲之书法,尤其是珍品中的珍品《兰亭序》,他生前遗将《兰亭序》殉葬。然而,残唐五代耀州刺史、大盗墓贼温韬盗掘了唐太宗的陵墓昭陵,在他列出的盗宝清单上,却没有《兰亭序》。因此民间另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可以说,乾陵中的文物价值连城,有朝一日能够科学发掘,必将石破天惊,成为继秦始皇马俑之后的“世界第九奇迹”!幽宫重启 当惊世界1989年秋,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参加新落成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典礼时,有关领导和专家向其汇报发掘乾陵的想法,引起了李瑞环同志的重视,随即让陕西提出设想和方案,请国家文物部门专家商议再定。这再度引发了对于发掘乾陵这一议题的漫长讨论。曾参加半坡遗址和法门寺地宫文物发掘与保护的石兴邦等陕西专家认为,开发乾陵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其主要理由有三:一是乾陵墓道均开凿于古生代陶纪灰岩出露的山体之中,岩层倾角达47度,地表流水易沿着这种结构而渗透和迁移,引起墓室潮湿、积水,进而造成地宫文物的腐蚀和劣化;二是地宫所处地质结构不稳定,石块易崩溃,遇到地震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乾陵所在地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震级7级;三是随着环境质量的不断降低,污染空气和地表水进入地宫,各种文物破坏将越来越严重。以上说明“抢救发掘是保护乾陵地下文物的最有效手段”。石兴邦认为,乾陵地宫与法门寺地宫环境差不多,但乾陵属石灰岩地形,可能渗水比法门寺地宫多,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丝绸大部分已呈腐朽或半腐朽状态,乾陵中的纸制品和丝绸品与其让其在地下腐烂,不如抢救出来保护为好。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石兴邦和陕西代表团的其他代表一起,从1995年起,连续多年向全国人大提出发掘乾陵的提案。但是,陕西开发乾陵的提议,受到了全国大多数文物专家的质疑和否定。在1994年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笔者曾访问了几位从首都来的文物专家,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有的甚十分激动,称此举是“挖祖坟,愧对古人和后人”。国家文物局顾问、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谢辰生对抢救性发掘乾陵的“地震说”表示反对:“陕西没有提供唐代以后地震对乾陵及陪葬墓影响的资料,从乾陵陪葬墓发掘来看,地震影响并不大。”他进而说:“商周时代青铜器上写着‘子子孙孙永保用也’,文物的‘用’是的‘用’,不是一锤子买卖,不能拿乾陵的文物当试验品,不能急功近利,涸泽而渔。”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文物局专家黄景略先生上世纪50年代初曾参与西安半坡的发掘考古。他说,文物本身的直接作用就是教育,应当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雅文化事业,不能把文物当成赚钱的手段。他反对发掘乾陵,因为目前保护不了。黄景略反问:乾陵的壁画、丝织品、纸制品、漆器如何保护?陕西清理出来的壁画,有多少保护得好?法门寺地宫开了多少年了,丝织品今仍在冰箱里搁着,研究出保护办法了吗?他说,自己曾看见过一尊刚出土的马俑,颜色鲜艳得如女同志的彩裙,但现在谁见过带颜色的马俑?黄景略认为,保护不好等于破坏,应该再过几十年,等科技发达了再开挖。秦始皇马俑名誉馆长、陕西考古学会副会长袁仲一说:“乾陵发掘是一个敏感问题,主要在文物保护问题上。马俑彩漆剥落问题我们研究了20多年,其中与德国作了10多年,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最终结果还得观察。现在科学正在不断发展,将来会有更好的保护办法。”国家文物局某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的文物技术保障水平还不高,对于文物古迹采取“先救、后治病”、“保护为主,抢救”的方针,在技术保障不完备的情况下发掘,无异于破坏。该负责人说,近年来,一些省市发掘文物古迹及陵墓的呼声很高,但首先要考虑文物保护的可能性,技术保障条件具备时,发掘肯定会实施。被称为“世界第九奇迹”的乾陵发掘争议,今已延续了50年。时今日,这仍然是一个令人企盼而又敏感的话题。但人们相信,在中国人已进入太空遨游、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力大增的今天,完整而科学地保护和发掘中国古代的夫妻葬帝王陵乾陵,已为时不远。正是:幽宫重启日,当惊世界殊!摘自《大公报》二、国家考古队为什么不去挖李世民的墓昭陵原因:1、昭陵依旧存在一些机关,擅自闯入难免有风险;2、出于尊敬死者,保护文物的态度,如果突然进入密封了数千年的墓室,珍贵的文物可能就会随风飘散,不复存在了。而今我国的考古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成熟,发掘出的文物保存方法不先进,比较棘手。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葬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从唐贞观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设持续了107年之久,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恢复大一统中国,还扩张了不少疆域。李世民的功绩担得上他的皇帝大位,唐太宗皇帝为国家奋战与贡献可谓建树颇多、影响深远,也正如此,才铸造了他千秋知名度,而他所做的一切也达到了封建君王的最顶峰。三、唐太宗的昭陵为什么不发掘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葬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的一座,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城西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西距西安市70公里,咸阳市30公里,咸阳机场25公里。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昭陵的地面建筑被破坏了,但是相信地下的未曾破坏。不发掘的原因是一方面我国的考古水平和科技水平不成熟,发掘出的文物保存方法不先进,很棘手,比如一些文物,刚发掘的时候很有色彩,但是保存不久就锈迹斑斑,还不如保存在地下,等到科技足够进步了,再做打算。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我们对昭陵的地下结构,构造等等还不清楚,就像我们对秦始皇陵墓不清楚一样,发掘这样的帝王陵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统筹规划,科学开展工作,很复杂,需要长远来看。四、为什么唐朝有昭陵而明朝也有昭陵答:“昭”是“光明”的意思,是古代帝王的庙号之一,例如:秦昭王、汉昭帝等.昭陵是古代帝王的陵寝,被称作昭陵的又3处:唐昭陵、明昭陵、清昭陵.1、唐昭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城西北40公里处礼泉县烟霞乡九山上.唐太宗李世民(597~649)墓.陵园面积2万公顷,周长60公里,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面积、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2、明昭陵:明昭陵位于北京明十三陵大峪山东麓,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穆宗朱载垕及其三位皇后的葬陵寝.是目前十三陵中座大规模复原修葺的陵园,也是陵区正式开放的旅游景点之一.3、清昭陵:清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努尔哈赤以及孝端文皇后博乐济吉特氏的陵墓,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是清初“关外三陵”中规模、气势最宏伟的一座.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是清代陵寝和现代园林一的游览胜地.园内古松参天,草木葱茏,湖水荡漾,楼殿威严,金瓦夺目,充分显示出陵园的雄伟、壮丽和现代园林的清雅、秀美.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关睢宫宸妃、麟趾宫贵妃、洐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