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大清王朝(大清的时候已经叫中国了吗)

1年前 (2024-04-18)
为什么叫大清王朝,大清的时候已经叫中国了吗内容导航:“清帝国”比“清王朝”更霸气为何清朝只能称王朝而不是帝国清朝为什么叫清朝清朝为什么叫“大清”爱新觉罗·奕譞,为何能被誉为是大清王朝最成功的亲王一、“清帝国”比“清王朝”更霸气为何清朝只能称王朝而不是帝国清朝到底是个王朝还是一个帝国,历来就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虽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有更多的途径接触到古代历史,也通过漫天飞舞的古装剧了解了古代人的生活,不过关于很多常识性的问题,我们还是傻傻分不清楚。比如清朝到底是一个帝国还是一个王朝?很多人不置可否,也有很多人表示怎么说都行,因为我国是一个讲究中庸的社会。但是无论怎么中庸,很多原则性的东西还是不能随意的,比如皇帝去世,只能叫驾崩,而不能叫圆寂。同样,对于我国历史上的某个时期,例如1644年到1912年这段时期到底是清王朝还是清帝国,我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都习惯用王朝来称呼我国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比如“大汉王朝”,“大唐王朝”。不过因为深受西方史观的影响,帝国的概念被引入我国的历史定义中。一般认为,帝国比王朝更宏观,概念更大,一个帝国可以包含若干个王朝。帝国指的是某片土地上某个文明从开始到终结的全过程,而王朝是这个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简单说来,帝国就是一个人,而王朝就是这个人的少年、中年、老年等各个阶段。例如享国时间从公元395年到公元1453年的拜占庭帝国,文明史长达1000多年,期间共有12个王朝,93个皇帝。按照这样的理论,我国从夏朝到清朝,长达4000年的历史,因为没有出现明显的断代,因此可以算作一个帝国,即。而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只能算作一个王朝,而不能算是一个帝国。所以网络行的“清帝国”提法是错误的。不仅“清帝国”提法错误,“汉帝国”、“唐帝国”也是不对的。所以改编成电视剧《康熙王朝》的二月河小说《康熙帝国》作品名就存在常识性错误。不过将清朝算作一个王朝也不完全对,因为“朝代”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就和古代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一样,“朝”和“代”从来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般认为“朝”来源于先秦时期,轩辕氏分封天下衍生的“天下共主”的概念。也就是说,统治者被公认为天下共主,其统治时期就可称为一朝,比如“洪武朝”,“康熙朝”。而“代”指的是同一家族统治一个政权的,这个政权可以是大一统王朝,也可以是中原地区较大的地方势力。例如“五代十国”和“明代”、“清代”。可以说,“代”的概念又大于“朝”,更接近于王朝的定义。所以清朝不是一个帝国,而应该是帝国的一部分,是一个朝代,更具体点来说应该是“代”,用“清代”是最适的称法。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二、清朝为什么叫清朝名称来源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入关后成为元朝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三个(也是一个)把“大”字加入正式国号之中的大一统皇朝。皇太极改国号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确记载,有说法认为是为了掩盖女真曾臣服于明的历史以鼓舞士气;“清”之国号,或云是金的谐音,而且满人尚青,加水字边以符五德终始说,用水免去朱明(朱是指明朝皇帝的姓氏,明是明朝国号)之“火”。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而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借词“??????”(Dai?in),原意为“好战者”,故“大清国”的意思是“上国”或“善战之国”。扩展资料:一、简介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大顺攻占明朝国都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军事上在随后的二十余年间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后又平定三藩之乱、统一郑氏台湾,逐步掌控全国。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新疆和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和领土严重丧失。也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开启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得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后期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清末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接受优待条件,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清朝从此结束。清朝灭亡后复辟势力一直存在,例如张勋复辟和伪满洲国,二战末期苏联红军出东北,伪满洲国彻底灭亡。二、对“中国”一词的重塑清末的满汉蒙三语教科书——《满璧教科书》的〈中国〉部分:“我中国居亚洲之东,气候温和,土地广博,人民繁多。五千年前,文化已开,地球上最有名之古国也。自我远祖以来,居于是,衣于是,世世相传,以及吾身。吾既为中国之人,安可不爱中国也。”清朝以前“中国”的词义基本上为地理、民族和文化意义,而现代国体意义上的“中国”,直1689年9月7日《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才正式出现于外交文件上。自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皇帝正式以“中国”称其全部统治区。1689年,清朝康熙帝在与俄国签订的具有现代法水准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中,将“中国”作为正式国家名称使用,与“俄罗斯”相对,该“中国”指包括蒙古以及中国东北等地在内的整个清帝国。中西史学家如黄兴涛博士及新清史学派学者、东亚史学家欧立德(MarkC.Elliott)认为,康雍乾之后的中国,是被清朝皇帝、满人、等其他族群共同认同并加以再造过的中国。现代“中国”的概念,正是来自于清朝所塑造的中国观。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三、清朝为什么叫“大清”????????清初本名后金,是努尔哈赤于明朝分庭抗礼时建立的汗国。到皇太极,欲称帝,当时后金汉臣范宽,告诉皇太极欲取中原江山,必须改国号与族名。因为宋朝时汉族人已经和金国女真人结下民族仇恨!他又提议改后金国号为清,女真族名为满,两字均属水,足以灭明(日月为火)满族人的祖先先秦时的“肃慎”、两汉魏晋时期的“挹娄”、南北朝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是满族人的直系祖先。辽金元明时期称作“女真”,清代以后则称为“满洲”人。清:满族是女真族的一支,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明末势力复强,重建金国(后金)。后金为了向外扩展,割断了同明朝的臣属关系,清太宗皇太极把“女真”改为“满州”,把“金”改为“清”。于改变的原因,史学家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是皇太极要避免引起尖锐的矛盾明为火,清为水.喻水火不相容.灭明之意.这是一个传说:当年努尔哈赤被人,他起着一匹大青马逃走,跑了好长的路,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十分伤心,他对马说:“有朝一日,我有了自己的国家,我一定要立国号为大青。”百家讲坛里说的这是一个传说:当年努尔哈赤被人,他起着一匹大青马逃走,跑了好长的路,大青马累死了。努尔哈赤十分伤心,他对马说:“有朝一日,我有了自己的国家,我一定要立国号为大青。”青清相同吗?一个庞大的国家都会自称大什么比如说那小日本,他自称大日本,英国叫大英帝国,我国古代都是这样的称谓,象大汉,大唐,大宋,大明直到大清,高枫还唱过大中国,没有什么传说,这是帝国的象征,四、爱新觉罗·奕譞,为何能被誉为是大清王朝最成功的亲王公元1840年10月16日,也就是道光二十年,紫禁城内道光皇帝的琳嫔为其诞下一位阿哥,他就是皇七子奕譞。因为非嫡非长,母亲位份一般,所以在道光朝奕譞是个很普通的皇子。潇洒郡王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驾崩,皇四子奕詝即位,为咸丰皇帝。年仅10岁的奕譞被封为醇郡王。咸丰皇帝对他这位小弟弟,与其说是很照顾,倒不如说对他继承皇位没有任何威胁。就在他这位皇帝哥哥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寝食难安的时候,奕譞却活的自由自在。毕竟才是十来岁的孩童,放到现在也就是个小学生,还能指望他去忧国忧民?所以,奕譞在咸丰朝爵位上一直没有发生变法,自始终做他那快乐的郡王。这十年,也是奕譞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慈禧妹夫奕譞与嫡福晋叶赫那拉氏1859年,19岁的奕譞结婚了,嫡福晋是叶赫那拉·婉贞,也就是咸丰帝懿妃的亲妹妹。懿妃就是后来统治大清四十余年的慈禧太后。当时的慈禧,只是咸丰的妃子,根基不深,急需拉拢王公亲贵,来增加自己实力。要不说,慈禧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运筹帷幄的能力,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来。两年后,她的妹夫奕譞,为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立下汗马功劳。辛酉政变 居功甚伟公元1861年,咸丰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由于咸丰生前拟定了顾八大臣来辅佐新君,这就与帝后、嫡胤势力产生极大的权力争夺。两宫太后与恭亲王奕欣密谋夺权,而此时的奕譞,担任正黄旗汉军都统,掌握了实际的军事权力。这无疑是发动政变最好的帮手,再说和慈禧又是亲戚关系,顺理成章。担任步军统领时的奕譞(中)当时顾八大臣的老大,郑亲王端华署理行在步军统领,慈禧通过玩弄权术,将奕譞放在京师步军统领任上,这无疑掌握了京师卫戍的军权。不久,奕譞又兼管善捕营事,军权在握。九月三十日,两宫太后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后,开始重用奕譞,此后他被授予都统、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管理机营等职务。同治三年(1864年),奕譞被加封亲王衔。一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奕譞进封为醇亲王,开始了他辉煌的人生。光绪登基 急流勇退同治皇帝英年早逝,未留下子嗣。醇亲王奕譞的嫡子,年仅四岁的载湉,被两宫皇太后立为帝,是为光绪帝。而醇亲王却在此时上表两宫太后:因犯了年轻时旧有的肝疾,不断地积累变成了大病。惟有哀恳辞退官职,请允许我告老,为天地容一个只留爵位的人,为道光皇帝留一个无才昏庸的儿子。”两宫太后召集王公大臣集议,因为奕譞上奏诚恳请求,于是罢免他的一切职任,但是依旧令他照料菩陀峪陵工。世袭他的王爵,奕譞上疏请辞,没有得到同意。奕譞选择明哲保身,不得不说他的政治智慧是非常高的。光绪帝幼年照片光绪五年(1879年),朝廷赏赐奕譞食亲王双份俸禄,爵位世袭罔替,成为大清第十一位铁帽子王,慈僖对他的赏识由此可见。甲申易枢 掌管军机从左右:善庆、奕譞、李鸿章光绪十年(1884年),恭亲王奕欣所带领的军机处被慈禧全班斥退,史称“甲申易枢”,奕譞开始以商办之名接掌政权。光绪十一年(1885年),奕譞与李鸿章一起建立海军,并总理海军衙门。在他和李鸿章等人的努力下,直光绪十四年(1888年),一支由“定远”和“镇远”两艘铁甲战舰领衔的北洋海军终于成军,成为远东地区首屈一指的海上武装力量。善始善终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醇亲王突发,光绪帝亲自前往探视。不久便逝世,享年五十一岁。慈禧和光绪前往祭奠,定称号为“皇帝本生考”,称“本生考”。谥号为“贤”,配享太庙。宣统皇帝即位后,奕譞之子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为其定称号曰“皇帝本生祖考”。而醇亲王府也成为历史上著名的“两代潜龙,一朝摄政”的发祥地。奕譞与儿子载沣、载洵《清史稿》记载:醇贤亲王尊为本生亲,乾乾翼翼,靡间初终,预绝治平、嘉靖之议,载在方策,彰彰迈前代远甚。迨时移势易,天方降割,乃以肺腑之亲,寄腹心之重,漠然不知阴雨之已,一发而不可复收。天欤人欤,亡也忽诸,尤足为后来之深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