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盐都:“一盐难尽”
1年前 (2024-04-18)
中国新盐都:“一盐难尽”流文 中国新盐都:“一盐难尽” 摊开人类居住的版图,不难发现,那里有人类栖息的地方,那里就会有人们生存依赖的盐、水和土地。
为此有人认为:中国古人类从中南半岛进入大陆后,是为了追逐着盐在大地上迁徙的,一支是沿着东南沿海的,农氏(一说是炎帝)时代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海盐;另一支是沿着中部地区迁徙,在五代时代发现了湖盐,在战国时期发现了井盐;还有一支是沿着横断山脉北上,到了青藏高原,那里的大片盐湖让他们长期留住下来,由此创造了不同区域的文明。
盐不仅翻腾在大海的波涛里,埋藏在大地的岩层里,它实实在在就在我们每日的三餐里,因为盐乃五味之首,如果饭菜里不加盐,我们就会食之无味,由此民间广泛流传着“好厨师一把盐”、“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等谚语。
盐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的生里流在我们的汗水里,因为盐的化学组成中的钠离子是人体摄入钠的途径,钠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是机体中重要的电解质。
钠对 人体维持细胞渗透压、酸钾平衡及血压稳定有多方影响。
人可以不吃油、不吃酱、不吃醋、不喝茶,但不能不吃盐,所以《管子》说:“十口之家,十人食盐”。
由此盐的价格十分昂贵,被视为稀贵物品,有“斗米斤盐”、“担谷斤盐”之说。
2000多年前西汉昭帝时代,盐是官营还是民营进行了大讨论,并留下了传世名著《盐铁论》。
到了唐代宝应元年(762年),刘晏就任盐铁使后,对盐实施了专卖制,从此我国一直沿袭这一盐政制度。
陕西的盐集中分布在陕北(榆林、延安两市)。
陕北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的北部,长城与黄河在这里交汇,大漠草滩与黄土高原在这里交界,中原文明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
陕北人把“咸”也称为“寒”,无论说“苦咸”还是“苦寒”其实都对。
陕北民间生产的盐一般来源于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以北沙丘覆盖的高平原上的小洼地和盐湖区,以及无定河、榆溪河灌区和沿河一带,也分布在志丹、延安的涧地和沟川地上。
影响陕北盐渍土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母质和母岩中含有可溶性盐类,气候干燥,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盐浓度大。
当地人把盐渍土分为白碱土,黑碱土,黑马尿碱土以及黄盐蒿碱土等。
陕北民间生产盐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土法熬盐(铁锅里把水份蒸干),如米脂县无定河沿岸与榆林交界处生产的盐。
陕北熬制食盐多为工艺粗放,技术简单,设备简陋,成本低廉。
工艺程序为整盐滩、捞盐池、刮盐土和打盐井抽卤水。
每百斤盐土能熬制3—4斤。
据《绥德州志》记载,当地十里盐湾“刮土熬盐”,所产的盐晶莹洁白、味正易融、极富盛名。
伟大文明的产生,也一定会有盐的伴随 和见证。
翻开定边县的古籍,早在秦汉时期,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就己经在此往来汇聚,边界贸易也开始繁衍兴起并成为重镇。
同时渐行渐远的风云往事,也历历在目,仿佛浮现在眼前。
公元407—431年,盘踞在陕西关中、陕北及甘肃陇东、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十六时期的大夏国,首领赫连勃勃大兴土木,把国都“统万城”选择在毗邻靖边县城北红墩界乡60公里处。
“统万城”当地人也称呼为白城子,其名称内涵丰富,意取“统下,君临万邦”。
在这25年兴盛的时间里,可以想象每天不知有多少定边县的盐源源不断输送到“统万城”,强力支撑着这座大夏国都的大厦。
进入宋代,中原王朝与世居陕北的项羌李继迁部落,开始了对定边县盐湖的反复争夺。
李继迁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德明成功控制并经营了定边县盐湖。
李德明非常淸楚游牧经济的脆弱,于是鼓励民众广泛开展北宋的盐业贸易,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一切物资。
并制定了“缓称王、多卖盐”的国策,盐业一度成为西夏的经济脉,为建国伟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公元1038年,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终于称帝立国,建立起强悍的西夏王朝。
随后项人凭着富裕充足的盐资源和骁勇善战的精同辽、宋、金长期分庭鼎立,在这里整整盘踞统治了竞达190年之久,直到1227年气数已尽、昙花一现。
历史发展到1936年,定边县解放,苏维埃中央政府为打破国民的经济封锁,成立三边盐务局,隶属军委后勤部管理,开始对定边县盐湖进行开发。
特别是1940—1943年之间,为支援边区财政和抗日战争,359旅2000余名指战员开赴定边县盐场堡打盐,交换回来大量棉花、粮食、曰用物品等,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盐湖中央财政”,为新中国革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后经多次改制,现为延长石油定边盐化公司管理,产盐面积和产量有较大提高,同时改变了“只盐不化”的面貌。
千年以来,苍天赐予定边人民的盐,踏开盐马古道“东大道”(定边一榆林一晋北)、“东南大道”(定边一吴起一延安)、“西南大道”(定边一凤翔一汉中府),通过骆驼、骡马运往南北东西中。
由此也产生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运盐小调” 不绝于耳,“一道道水来,一架架山,翻山越岭走三边,三边地方有三宝,大盐皮毛甜甘草……”。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陕北进行油气勘查时,在榆林、延安两市辖区发现了奥陶纪岩盐矿。
奥陶纪这是个地质年代名称,距今约4.9—4.4亿年,经历了约5千万年的历程。
那时陕北总体是广海一片,往后随着地壳微微隆起,海水不断被炎热的气候蒸发浓缩干涸后,就沉积成了大量的岩盐。
陕北奥陶纪岩盐分布广,岩盐层顶板埋深一般为2200—2500米,平均厚度120米,厚度360米,目前己大致探明资源储量约9万亿吨左右,若生产规模每年1500万吨,可开采数十万年,若采一平方里的岩盐,可供全国人吃28年,全球人吃6年,真可谓“多不可盐”,是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优质盐矿。
陕北岩盐矿物主要为块状石盐、钾石盐和硬石膏,有少量光卤石和钾铁盐,部分为含钾石盐。
矿石品位大部分属一级品,质纯,氯化钠含量81.46%—99.8%,平均90%以上。
矿石中硫酸根等有害组分含量甚微,为全球岩盐矿床史罕见的精品矿床,真可谓“高不可攀”。
目前已生产出深井海藻碘营养盐、海藻加碘盐、古生代岩盐等30多种盐。
尤其是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制食用盐,已上市畅销全国各地商场,进入我们寻常百姓的锅里、碗里、嘴巴里及我们每个人的生里。
岩盐不但是生不可缺乏的物质,而且俗有“化学工业之母”的称号。
岩盐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它是制造苛性钠、盐酸、氯气、纯碱、杀虫剂、漂白粉、硫酸钠和电石等原料;制造高级玻璃和香皂用石盐做澄清剂;制药工业用石盐制取抗生素、环胺剂和解热药等等。
陕北岩盐开发起步虽较睌,但起步较高,己经从制盐层面转向盐化工领域,两碱及氯化工、金属钠等项目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项目已逐渐启动。
岩盐资源开发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沿着规模化、园区化、基地化的模式有序推进。
纵观陕北文明史,它既是一部追逐盐迹的恢弘历史,也是一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之后形成的民族融史,它更是一部永远谱写着人类文明的分卷史诗。
为此有人认为:中国古人类从中南半岛进入大陆后,是为了追逐着盐在大地上迁徙的,一支是沿着东南沿海的,农氏(一说是炎帝)时代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海盐;另一支是沿着中部地区迁徙,在五代时代发现了湖盐,在战国时期发现了井盐;还有一支是沿着横断山脉北上,到了青藏高原,那里的大片盐湖让他们长期留住下来,由此创造了不同区域的文明。
盐不仅翻腾在大海的波涛里,埋藏在大地的岩层里,它实实在在就在我们每日的三餐里,因为盐乃五味之首,如果饭菜里不加盐,我们就会食之无味,由此民间广泛流传着“好厨师一把盐”、“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等谚语。
盐无时无刻都在我们的生里流在我们的汗水里,因为盐的化学组成中的钠离子是人体摄入钠的途径,钠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之一,是机体中重要的电解质。
钠对 人体维持细胞渗透压、酸钾平衡及血压稳定有多方影响。
人可以不吃油、不吃酱、不吃醋、不喝茶,但不能不吃盐,所以《管子》说:“十口之家,十人食盐”。
由此盐的价格十分昂贵,被视为稀贵物品,有“斗米斤盐”、“担谷斤盐”之说。
2000多年前西汉昭帝时代,盐是官营还是民营进行了大讨论,并留下了传世名著《盐铁论》。
到了唐代宝应元年(762年),刘晏就任盐铁使后,对盐实施了专卖制,从此我国一直沿袭这一盐政制度。
陕西的盐集中分布在陕北(榆林、延安两市)。
陕北位于中国西部,陕西的北部,长城与黄河在这里交汇,大漠草滩与黄土高原在这里交界,中原文明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融。
陕北人把“咸”也称为“寒”,无论说“苦咸”还是“苦寒”其实都对。
陕北民间生产的盐一般来源于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长城沿线以北沙丘覆盖的高平原上的小洼地和盐湖区,以及无定河、榆溪河灌区和沿河一带,也分布在志丹、延安的涧地和沟川地上。
影响陕北盐渍土形成的因素很多,主要是母质和母岩中含有可溶性盐类,气候干燥,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地下水含盐浓度大。
当地人把盐渍土分为白碱土,黑碱土,黑马尿碱土以及黄盐蒿碱土等。
陕北民间生产盐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土法熬盐(铁锅里把水份蒸干),如米脂县无定河沿岸与榆林交界处生产的盐。
陕北熬制食盐多为工艺粗放,技术简单,设备简陋,成本低廉。
工艺程序为整盐滩、捞盐池、刮盐土和打盐井抽卤水。
每百斤盐土能熬制3—4斤。
据《绥德州志》记载,当地十里盐湾“刮土熬盐”,所产的盐晶莹洁白、味正易融、极富盛名。
伟大文明的产生,也一定会有盐的伴随 和见证。
翻开定边县的古籍,早在秦汉时期,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就己经在此往来汇聚,边界贸易也开始繁衍兴起并成为重镇。
同时渐行渐远的风云往事,也历历在目,仿佛浮现在眼前。
公元407—431年,盘踞在陕西关中、陕北及甘肃陇东、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十六时期的大夏国,首领赫连勃勃大兴土木,把国都“统万城”选择在毗邻靖边县城北红墩界乡60公里处。
“统万城”当地人也称呼为白城子,其名称内涵丰富,意取“统下,君临万邦”。
在这25年兴盛的时间里,可以想象每天不知有多少定边县的盐源源不断输送到“统万城”,强力支撑着这座大夏国都的大厦。
进入宋代,中原王朝与世居陕北的项羌李继迁部落,开始了对定边县盐湖的反复争夺。
李继迁去世后,他的儿子李德明成功控制并经营了定边县盐湖。
李德明非常淸楚游牧经济的脆弱,于是鼓励民众广泛开展北宋的盐业贸易,从而获得自己所需的一切物资。
并制定了“缓称王、多卖盐”的国策,盐业一度成为西夏的经济脉,为建国伟业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公元1038年,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终于称帝立国,建立起强悍的西夏王朝。
随后项人凭着富裕充足的盐资源和骁勇善战的精同辽、宋、金长期分庭鼎立,在这里整整盘踞统治了竞达190年之久,直到1227年气数已尽、昙花一现。
历史发展到1936年,定边县解放,苏维埃中央政府为打破国民的经济封锁,成立三边盐务局,隶属军委后勤部管理,开始对定边县盐湖进行开发。
特别是1940—1943年之间,为支援边区财政和抗日战争,359旅2000余名指战员开赴定边县盐场堡打盐,交换回来大量棉花、粮食、曰用物品等,被毛泽东同志誉为“盐湖中央财政”,为新中国革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后经多次改制,现为延长石油定边盐化公司管理,产盐面积和产量有较大提高,同时改变了“只盐不化”的面貌。
千年以来,苍天赐予定边人民的盐,踏开盐马古道“东大道”(定边一榆林一晋北)、“东南大道”(定边一吴起一延安)、“西南大道”(定边一凤翔一汉中府),通过骆驼、骡马运往南北东西中。
由此也产生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运盐小调” 不绝于耳,“一道道水来,一架架山,翻山越岭走三边,三边地方有三宝,大盐皮毛甜甘草……”。
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陕北进行油气勘查时,在榆林、延安两市辖区发现了奥陶纪岩盐矿。
奥陶纪这是个地质年代名称,距今约4.9—4.4亿年,经历了约5千万年的历程。
那时陕北总体是广海一片,往后随着地壳微微隆起,海水不断被炎热的气候蒸发浓缩干涸后,就沉积成了大量的岩盐。
陕北奥陶纪岩盐分布广,岩盐层顶板埋深一般为2200—2500米,平均厚度120米,厚度360米,目前己大致探明资源储量约9万亿吨左右,若生产规模每年1500万吨,可开采数十万年,若采一平方里的岩盐,可供全国人吃28年,全球人吃6年,真可谓“多不可盐”,是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优质盐矿。
陕北岩盐矿物主要为块状石盐、钾石盐和硬石膏,有少量光卤石和钾铁盐,部分为含钾石盐。
矿石品位大部分属一级品,质纯,氯化钠含量81.46%—99.8%,平均90%以上。
矿石中硫酸根等有害组分含量甚微,为全球岩盐矿床史罕见的精品矿床,真可谓“高不可攀”。
目前已生产出深井海藻碘营养盐、海藻加碘盐、古生代岩盐等30多种盐。
尤其是中盐榆林盐化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制食用盐,已上市畅销全国各地商场,进入我们寻常百姓的锅里、碗里、嘴巴里及我们每个人的生里。
岩盐不但是生不可缺乏的物质,而且俗有“化学工业之母”的称号。
岩盐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它是制造苛性钠、盐酸、氯气、纯碱、杀虫剂、漂白粉、硫酸钠和电石等原料;制造高级玻璃和香皂用石盐做澄清剂;制药工业用石盐制取抗生素、环胺剂和解热药等等。
陕北岩盐开发起步虽较睌,但起步较高,己经从制盐层面转向盐化工领域,两碱及氯化工、金属钠等项目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项目已逐渐启动。
岩盐资源开发作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沿着规模化、园区化、基地化的模式有序推进。
纵观陕北文明史,它既是一部追逐盐迹的恢弘历史,也是一部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碰撞之后形成的民族融史,它更是一部永远谱写着人类文明的分卷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