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圆圆是什么人(陈圆圆是谁老婆)

1年前 (2024-04-18)

陈圆圆是什么人,陈圆圆是谁老婆内容导航:“红颜祸水”陈圆圆:有过4个男人,倾覆一个王朝,但我是好女孩陈圆圆是什么人哪朝的清朝皇帝的妃子婉如的生平简介鹿鼎记中陈圆圆是一个怎样的人一、“红颜祸水”陈圆圆:有过4个男人,倾覆一个王朝,但我是好女孩从小我就懂得认。我知道,在乱世中,这是最好的保全之法。可是,运并不因为我的温驯祥和,而轻易地放过我。它给了我一副绝美的容颜,又把我丢入许多个野心勃勃的男人中间。我成了他们争夺的一枚棋子,无可奈何地陷入政治的漩涡、家国的风波。“红颜祸水”,成为了我的代名词。美丽,成为我的过错。我叫陈圆圆。我这一生的愿望,是能寻得一个真心爱我的人,如寻常夫妻一般,安安稳稳、平平静静地度过余生。可是,终其一生,那都只是个愿望。1我生在一个王朝的末世。在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他们的容貌,我都还没来得及记清楚。我只记得,父亲是一个货郎,常常背着货担,走街串巷。有时生意好些,他会给我带上一个拨浪鼓,在夏天的庭院里,他摇动着,拨浪鼓会发出“吥吥咚咚”的响声。母亲便会轻轻摇着我的手,陪着我一同笑。父母死后,好心的姨父收养了我。从此,我便随着他改姓“陈”(原姓邢)。我叫陈沅,字圆圆。在我8岁的时候,江南遭遇大水,庄稼颗粒无收。大街上,饿殍遍地。姨父一家人也饿得面黄肌瘦。又是一日,他从外面回来,手上破天荒地拿了几个白净的大馒头。我紧紧盯着那馒头看,肚子好似饿得更痛了。姨父把馒头拿给了我,然后轻轻摸了摸我的头,叹了口气。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叹气,只觉得吃到口中的馒头,从未这般香甜。第二天,姨父带着我来到了苏州梨园的门口。一个中年妇人迎了出来,看到我,发出一声啧啧的惊叹。那时我已然生得一副美人胚子,邻人常常夸我。可我只是不解地看着姨父接过妇人手中的银子,他松开了牵我的手,走开几步,回过头来,看了我一眼,终于大踏步地走了。我望着他的背影,那一刻,觉得熟悉又陌生。诗姐人物志诗姐茶话会之秦淮八艳卞玉京,勇敢示爱却遇三不渣男。和诗姐一起看古人故事,她们被篆刻与史书,却曾与凡人无二。#原创#诗词#人物#故事#秦淮八艳#南京#卞玉京视频号2梨园里,有很多似我一般年纪的小女孩。她们或许也是如我一般,被亲戚、父母卖了来,好换取几两银子。我知道,饥饿的滋味,是很难熬的,死亡的瞬间,是很恐怖的。长大以后,我渐渐能理解姨父那一刻的心情。他要救一家人,而我,究竟是一个外人。可还是会很难过,很伤心。我不是被坚定选择的那一个,我不是可以得到毫无保留爱的那一个。十四五岁的时候,我开始登上舞台。那时我扮演《西厢记》中的红娘,袅袅娜娜地走上舞台,人丽如花,如云出岫。莺声呖呖,六马仰秣。我看到台下挤挤挨挨的看客,他们凝屏气,入迷着魔。他们是在看着我,还是在看着他们心目中的红娘呢?后来,我的名字便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每一次登场演出的时候,园内簇簇拥拥的,遍是看客。他们都说,苏州有个梨园女妓陈圆圆,“容辞闲雅,额秀颐丰”,“观者为之魂断”。梨园女妓呵——在那个时代,也终归是以色事人。3见到冒襄时,我刚刚满18岁。那该是个寻常春日,他省亲途经苏州,在友人的引荐下,来拜会我。其实,我早已听闻他的才名。出生于仕宦之家的冒襄(冒辟疆),14岁时就刊刻诗集《香俪园偶存》,被誉为当世四公子之一。待到他长身玉立、仪态翩翩地站在我面前,我久便沉寂的心,忽然有了鲜活的跳动。我爱上了他的笑容,有阳光般的煦暖,让我想起父亲手中摇动的拨浪鼓,让我想起母亲脸上舒展的温柔。我好似向日葵迎向太阳般,迎向了他。许多个柔情蜜意、两心缱绻的日子里,他许我山盟海誓,会一生一世待我好。他说,他会来接我,会带我见家人,会娶我,要我等他。我便等着,等着,可他,终于没来。他失了约,而我冷了心。我这才读懂,誓言二字,原是这样的,有口,无心。崇祯十五年(1642)仲春,我被外戚田弘遇劫夺入京。那个日子,我一直记得很清楚。那一年,我19岁。4坐在入京的马车上时,我的心已如一潭死水般平静。不是不担忧前路的。可我知道,再担忧亦是无用。因为无能为力,因为无可奈何。被买卖,被辜负,被劫夺,人生的前19年,已然是这样了。运一直在推搡着我向前走,我想要反抗,却只得到更冰冷的一击。这便是棋子的运吗?那这一次,我这颗棋子,又可以为执棋的人,换来些什么呢?等到我被悄悄抬入宫城的时候,我便知道了,是显赫的功名,是泼天的富贵。靠着女儿田贵妃,田弘遇一度备受恩宠。然而田贵妃不久前因病去世了,他便想到了我。只可惜,田弘遇献错了人。此时的崇祯皇帝,需要的不是一个倾城倾国的美人,而是一个可以为他“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男人。与崇祯擦肩而过的那一刻,我看见了他的眼。那眼忧伤而恐惧,还有着深深的寂寞与无奈。我好似突然看见了自己,看见了那个同他一般被巨大的运笼罩的、无处可逃的自己。5被崇祯皇帝退回后,我重又回到了田府。田弘遇已年过六旬了,但对美色的贪求,大抵是没有年龄限制的。我知道,他一直想要纳我为小妾。之所以迟迟没有行动,不过是因着此时的他更需要一个强大的依靠,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战局混乱,关外有清作乱,关内又有叛乱难平。田弘遇不是不着急的。就在这时,“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吴三桂出现在了他的眼前。他终于笑了,因着我,终于又有了更可发挥的价值。在一次酒宴上,趁着田弘遇与吴三桂觥筹交错之际,我迤逦地登了场。一袭华美的妆容,歌喉婉转,舞姿窈窕。我看到田弘遇满意的笑容,看到吴三桂眼中不曾掩饰的迷恋,我知道,往后的我又将属于这个名叫吴三桂的男子。我以为这一次,也将同从前的许多次一样,他贪恋我的美色,而我依赖他的庇护。我的心与身,是清清楚楚地分开了的。可我错了。明明我以为自己再也不会爱了,再也不相信爱了,却还是在这个男人身上,栽了跟头。6不同于冒襄的文质纤弱,吴三桂是文武俱全、征战沙场的豪雄。这乱世纷纷,人人都惶恐不已,今朝不知明日,而他却恰恰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一,李自成的起义军向居庸关逼近,眼看着就要临城下。北京危在旦夕,明朝廷只得把赌注全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的吴三桂身上。然而时局瞬息万变,李自成的军队终于还是以摧枯拉朽之势,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以悬挂在半空的姿态,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自缢前,他亲自手刃了自己的皇后与子女,只留下一声长长的叹息——“愿汝等生生世世,勿生帝王之家。”赫赫扬扬近300载的大明王朝,就这样凄凉地落下了帷幕。他终于还是走入了自己的运,而我,我又该走向何方呢?李自成的军队攻陷北京后,我便被他手下的刘宗敏劫掠了。我犹能记得,他醉醺醺地趴在我耳边,说:“我刘某人要纳你为妾。”紧接着便是一阵狂笑。他身上的气味刺鼻而令人恐惧。那一刻,我竟然无比地想念着吴三桂。我在脑中幻想着,他骑着高头骏马,率领着骁勇的军队,如救世主一般,拯救我于水火。其实,我也只是一个寻常极的女子吧。危难来临的时候,不自觉地便想寻一个依靠。而我始终不明白的是,除了自己,谁也没法成为自己永恒的依靠。7吴三桂的军队,终于还是打过来了。此时的他,面临的却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一边是灭亡了明朝的大顺政权,一边却是虎视眈眈的清军。他只能选择降顺,或者降清,似乎没有第三条路可走。一开始,他是更向着李自成的,毕竟对方不仅遣使招降,还给予了军粮与白银。但吴三桂是何等人物,他不会不给自己留一条退路。因此,他一边降顺,一边则对多尔衮投来的橄榄枝照收不误。降顺前夕,他收到了两封信,一封是吴三桂的父亲劝其投降李自成,一封则是说吴三桂的父亲被刘宗敏抓了起来,严刑拷打。而我,他的爱妾,也被刘宗敏所霸占。这两封信,深深地伤害了吴三桂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心。更重要的是,让他认清了自己一旦降顺,便将卑弱于人的事实。他剃发留辫,向多尔衮表示了自己投诚大清的诚心与决心。在吴三桂和多尔衮的共同夹击下,李自成和刘宗敏不敌,他们收拾着金银珠宝,想要带上我一同奔赴山西。为了脱身,我告诉李自成:如果吴三桂知道我被掳走,定然不会轻易放弃追击。不如让我留下来,一方面可以劝告吴三桂不再,另一方面也能为大顺军队逃脱争取时间。我没有想到,李自成竟信了。在这个一代枭雄的脸上,我忽然发现了他同吴三桂有些相似的情。崇祯十七年(1644),吴三桂打开山海关关门,接引清军入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我没有想到,再相见,他成了卖国求荣的叛徒,而我,则成了倾覆了一个王朝的“红颜祸水”。这个罪名太大,也太重,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知道的,他是为了我,可我也知道,他不仅仅是为了我。我不自认我有这样的魅力,让他甘心为我叛家叛国;而他也从来不是那般“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男子。江山与美人,江山在前,而美人,更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权力的标榜。我都明白的。可,在他奔向我而来的那一刻,我还是溃不成军地被打动了。他紧紧地携着我的手,不顾我衣衫的灰尘,轻轻抚着我微乱的鬓发,好似我是世间为珍贵的宝贝。我无法不为之深深地、深深地心动。我这半生都在漂泊浮沉,从一个人手中,被辗转买卖到另一个人手中。而他,告诉我,站在他身边,我不必再怕。8公元1662年,吴三桂手刃南明一位帝君,永历帝。自此,长达二十余年的抗清活动,进入了尾声。吴三桂被封为平西王,坐镇云南。这二十余年间,他一直待我很好很好。即便后来的他,又有了无数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可我知道,我在他心中,是不同的。他要把平西王妃的位置赐给我,而我拒绝了。岁月荏苒,哪怕我有再美好的容颜,也抵不过时间的侵蚀。皱纹渐渐爬上了我的眼角,白发悄悄攀上我的两鬓。我已无法再去苛求些什么。我只愿余生还能伴着他,看着他,这就够了。可天意总是不遂人愿。随着吴三桂的权力和声势愈加壮大,他和清廷的矛盾也开始日益激化起来了。终于,康熙帝下旨撤蕃,要收回三蕃大权。吴三桂不甘心坐以待毙,决定叛清。他雷厉风行地诛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提出“兴明讨虏”,起造反。是啦,他仍旧是那个野心勃勃、不安现状的男子。小小的一个云南,他早就不安于此了。同他立下的那些赫赫战功相比,他自认清王朝没有给他足够的回报。现在,他只是要去拿回自己应得的而已。这一次,他不必再以美人作为借口。我知道自己劝阻不了他,便也不再劝他。我只是告诉他,我老了,想要削发为尼,从此一心向佛,安度余生。他愣住了,紧接着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他再一次深深地看了我一眼,说:好!公元1678年三月初一日,吴三桂在衡山设坛,举行郊天登极之礼,国号为周,年号昭武。他终于还是坐上了自己想要的皇位,登上了权力的最高峰。但也仅仅是5个月以后,大业尚未成,他却已带着无尽的遗恨死去了。而我,我的故事在他死去的那一刻,便已随之一起结束了。后记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有许多人,爱把“红颜祸水”四个字,放到一些女子的身上。从商纣王时苏妲己,到周幽王褒姒;从唐明皇杨贵妃,到吴三桂陈圆圆……历朝历代,凡是有国破家亡,那罪过一律该归结到女子身上。他们说,若无苏妲己妖艳祸国,怎会有殷商之难、凤鸣岐山;他们说,若无褒姒魅惑周幽王,他怎会做出“烽火戏诸侯”这般蠢事,招致春秋纷乱;他们说,若无杨贵妃独占圣宠,英明如唐明皇,怎会导致“安史之乱”;他们说,若无陈圆圆美色惑人,吴三桂就不会“冲冠一怒为红颜” ,叛家叛国,明朝怎会轻易灭亡。可这些女子又何其无辜?在那样一个男权上的封建时代里,女子生存本就不易。如果可以,她们又何尝不想横刀立马,征战沙场,保卫家国?但偏是有那样一些当权者,因昏昏碌碌导致国危,国破之际,既没有殊死为国的勇气,也没有慨然赴死的豪情。终了,又把亡国的所有罪过都推脱到女子身上。其实,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懦弱。鲁迅先生说得好:“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参考资料齐芳《冲冠一怒为红颜:陈圆圆》兰泊宁《一朝春尽——当极美诗词邂逅红尘佳丽》二、陈圆圆是什么人哪朝的陈圆圆本姓邢,名沅,字畹芬。明未清初苏州名妓。在民间流传最广的传闻,莫过于陈圆圆、吴三桂和李自成之间的纠缠,“冲冠一怒为红颜”讲述的就是这段传闻。陈圆圆母亲早亡,从姨父姓陈。能歌善舞,色艺冠时,时称“江南八艳”之一。崇祯时外戚周奎欲给皇帝寻求美女,以解上忧,后来田畹将陈圆圆献给崇祯。其时战乱频仍,崇祯无心逸乐。陈圆圆又回到田府,后被吴三桂纳为妾。三、清朝皇帝的妃子婉如的生平简介清朝皇帝的妃子婉如的生平简介.问一下她为什么失明了?清朝皇帝的妃子婉如的生平简介.问一下她为什么失明了?《孝庄秘史》中的宛如应该是虚构人物 历史上的福临的妃子号为董鄂妃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帝是否出家即为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问题中,受到顺治帝万般宠爱的董鄂妃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很多的影视剧和小说中,都讲到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病死而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僧,给当时的清朝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董鄂妃本无意于政治,但她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她的死却给清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关于她的传说,更使她带上了许多秘的色彩。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传说也罢,猜想也好,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死不渝。《孝庄秘史》中的宛如应该是虚构人物 历史上的福临的妃子号为董鄂妃在清初历史上,存在着很多疑案,长期以来不仅是史家研究的热点,也是文学界、艺术界关注、演绎的重要题材,顺治帝是否出家即为其中之一。而在这一问题中,受到顺治帝万般宠爱的董鄂妃自然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在很多的影视剧和小说中,都讲到顺治皇帝因为董鄂妃病死而心灰意冷,执意出家为僧,给当时的清朝政局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可以说,董鄂妃本无意于政治,但她的一举一动,特别是她的死却给清初政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关于她的传说,更使她带上了许多秘的色彩。秦淮名妓董小宛说。《清宫演义》、《清宫十三朝》等小说,均将孝献皇后董鄂妃说成是秦淮名妓董小宛。简要情节是:清军统帅洪承畴本是好色之徒,早闻“秦淮八艳”(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柳如是、董小宛、顾眉生、寇白门、陈圆圆)之名,尤慕董小宛。洪在攻占江南时,果然生获董小宛,藏之府中,企图霸占,无奈小宛誓死不从。洪无计可施,不得已,于顺治二年(1645)将小宛献入皇宫,遂成为顺治帝宠妃。也有说小宛是豫亲王多铎俘获,送入宫中的。董小宛,历史上确有其人,名白,字青莲,生于明朝天启四年(1624),秦淮名妓。崇祯十五年(1642),19岁的董小宛从良,嫁给了比她大14岁的著名的“四公子”(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冒襄)之一的冒襄为妾。二人感情真挚,相敬如宾。战乱中,夫妻二人颠沛流离,相依为达9年之久。董小宛终因劳瘁过度,于顺治八年(1651)正月初二日病死,时年28岁,葬于如皋昌氏的影梅庵。为什么将风马牛不相及的董小宛与董鄂妃扯在一起了呢?可能是因为她们俩的姓中都有一个“董”字,二人又都是倾国倾城的绝色佳人。一些文人在编写野史时,为了使情节离奇,有吸引力,或出于对清朝皇帝的故意中伤,于是便采用了移花接木之术,将董小宛说成是董鄂妃了。其实,董鄂妃的“董”是满语译音,“董鄂”也有译为“栋鄂”、“东古”、“冬古”、“东果”的。襄亲王福晋说。现在也有许多著述和影视剧,认为董鄂妃原是襄亲王的福晋,后被顺治帝纳入宫中,成为宠妃。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清太宗皇太极的十一子,生于崇德六年(1641)十二月二十日申时,其生母是皇太极并建五宫中的麟趾宫贵妃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一日册封为和硕襄亲王,翌年七月初三日己刻卒,年仅16岁。顺治帝幼年即位,母亲孝庄文皇后对他管教极严,加之朝廷大权长期由叔叔多尔衮掌管,形成了暴躁、猜忌的性格。孝庄文皇后出于政治顺治皇帝册立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诏书上的考虑,将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女立为皇后。这位小皇后从小娇生惯养,尖酸刻薄,并不能体谅顺治帝的苦衷,常常与顺治帝发生口角,小两口的感情并不和谐。因此,顺治帝觉得事事皆不顺心,内心很是苦闷。清初有妇轮番入侍后妃的制度,董鄂氏经常到后宫入侍,这便给顺治帝与董鄂氏的相识相恋提供了机会。董鄂氏的美貌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这位多情的少年天子的心,而董鄂氏的丈夫常年出打仗,闺中寂寞,也对顺治帝产生了好感。两个情谊相投的人迅速坠入了情网。《汤若望传》中有一段汤若望的回忆: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皇帝陡为哀痛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像所致,竟致寻死觅活,不顾一切。这位皇子是皇几子,生母是谁?汤若望没有明说。福临共有8个皇子,除玄烨外,在7个皇子中,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皇六子奇授、皇七子隆禧、皇八子永干等5人皆卒于康熙朝,勿庸考虑。这样只剩下皇长子钮钮和皇四子。钮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十一月初一日,殇于顺治九年(1652)正月三十日,只活了89天,生母是庶妃巴氏。此子虽也是早殇,但不是殇于顺治晚年,而且他的生母是庶妃巴氏,未封过贵妃,因此,钮钮和巴氏不可能是汤若望所说的皇子和那位贵妃。现在只剩下皇四子。该子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七日,殇于顺治十五年(1658)正月二十四日,生母是皇贵妃董鄂氏,即后来的孝献皇后。董鄂氏死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由此看来,汤若望所说的只能是皇四子和皇贵妃董鄂氏。但这里有两个出入,一是皇四子生年是公元1657年,而汤若望所说是1660年;二是皇四子生母是皇贵妃,而不是贵妃。传说也罢,猜想也好,归于一致的认识就是,这位董鄂氏姿容绝代,才华出众,在佳丽三千的后宫中赢得了顺治帝专一的爱情,并死不渝。四、鹿鼎记中陈圆圆是一个怎样的人崇祯帝自缢殉国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重新组建了南明新朝廷。新朝廷深知吴三桂手握重,举足轻重,因而遣特使前往绛州,欲封吴三桂为蓟国公,并从海路运米三十万担、银五万两犒劳吴军。不料吴三桂因已受封于清廷,不肯再接受南明皇朝的这一套,他已经决定彻底归附于满清手下。陈圆圆曾起心劝吴三桂弃清返明,以尽忠义之道,可惜吴三桂已是执迷不悟,一门心思地追随清廷。清顺治二年(1645年),吴三桂继续协助清西讨,由山西渡黄河入潼关,攻克西安,将李自成的主力彻底消灭。随后,他又风尘仆仆,东征西伐,为清廷统一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清廷拿下了西南一带,将一个南明小朝廷——永历皇朝赶往缅甸,清廷诏令他坐镇云南,总管西南军民事宜。此时已是顺治十四年(1657年),吴三桂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他将五华山的永历皇宫重加修葺,建成了平西王府,踌躇满志地经略所辖领地,俨然就是西南边地的土皇帝。在吴三桂戎马倥偬的那些年里,陈圆圆紧随其左右,为他消愁增乐,简直成了他的精支柱。可是在政途选择上,吴三桂并不听从陈圆圆的劝导,不惜将曾是自己君主的大明皇朝置之死地,使大江南北掀起滚滚硝烟。陈圆圆默默看着这一切,不免黯然伤。在昆明稳定下来后,吴三桂冠冕堂皇地以王爷自居,并提出封陈圆圆为平西王妃,不料陈圆圆却不肯接受,她提出:“妾出身卑微,德薄才浅,能蒙将军垂爱已属万幸,实在不配贵为王妃,宁愿作侍妾追随将军左右!”陈圆圆此举着实令吴三桂费解,别的女人不惜争风吃醋为的就是一个名位,她竟然把送上门的恩惠拱手推出。为何陈圆圆会做出这样不可理喻的事来呢?且看她此时写的一阕“丑儿令”:满溪绿涨春将去,马踏星沙,雨打梨花,又有香风透碧纱。声声羌笛吹杨柳,月映官街,懒赋梅花,帘里人儿学唤茶。词中所绘并非眼前之景,而是此时之情,满怀落寞消沉,便是陈圆圆这时的心境。经历了十几年的坎坎坷坷,惯看了人世间的沉浮起落,生生死死恍如过眼烟云,她对一切都已看淡。何况她也明白,为了自己吴三桂不惜引外族入关,毁灭大顺王朝,背弃朝廷及家人,落下了重重罪名,这一切虽然谈不上是她的过错,可毕竟与她有关,让她自感罪孽深重,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去做王妃。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三桂以势从缅甸索回了永历皇帝,陈圆圆认为这是拥明复清的好时机,连忙力劝吴三桂趁此机会推出永历帝,对清廷反戈一击。她深切地说:“如此可成不世之功!”然而吴三桂却不想放弃到手的权位重新立马横刀,居然将永历帝绞杀了。天下人为之大失所望,陈圆圆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万劫难复的地步;而那些所谓的红颜祸水、所谓的祸国殃民,所有国破家亡、所有骨肉疏散的痛苦和罪名,却都倾注到了这个可怜的女子的身上。王朝坍塌的碎瓦,无奈地砸破了一个女子的豆蔻年华;历史颠覆的战车,无情地碾碎她柔弱的希望。于是她上书吴三桂,欲出家到洪觉寺蓄发为尼。吴三桂再三劝说也没用,只得顺了她的意。并专为她修了一座寺庙,赐名“金蝉寺”。圆圆由玉林国师赐名“寂静”,号“玉庵”,在金蝉寺带发修行。不久,吴三桂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马大元帅,蓄发,改穿明服,扯旗造反了。吴三桂出征后的第六年,即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湖南衡阳草草称帝,改元昭武。称帝之日感了风寒,竟一病不起,五个月后就一归天。清军很快消灭了吴军,向昆明全境进击,将吴三桂全家抄斩。圆圆因已出家,不在抄斩之列,但痴情的她却以死相报,投池自尽,安睡于荷花盛开的莲花池中……陈圆圆实在是个悲剧人物,她何尝想卷入汹涌的时代潮流,在急浪和漩涡中度那不安宁的生活呢?然而由于她貌美艺绝,是一个天生的尤物,因此成了很多有权势的男人们争夺不已的猎物。不公平的运摆布着她,裹胁着她,使她身不由己,随波逐流,终于走上一条不归路。自古红颜多薄,就让我们在吴梅村的《圆圆曲》中再去缅怀那个孱弱的背影吧——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空侯伎,等取将军油壁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