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曹操(李世民怎么评价曹操)
怎么评价曹操,李世民怎么评价曹操内容导航:谈谈对曹操的评价关于曹操的评价对曹操的正面评价曹操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一、谈谈对曹操的评价1.曹操的功绩: (1)统一北方,结束局部割据,对促进全国统一作出贡献.不管如何,是挟天子也罢,是忠心耿耿也罢.曹操逐步统一了北方,结束了东汉中后期以来的混乱局势,稳定了北方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相当程度的安宁,人口得以修养.曹操无法预料后人是非得失,但就他个人的功绩来看,他统一北方已然是对国家发展最了不起的贡献;(2)以身作则,提倡节俭,遏止东汉后期糜烂的风俗. 2.曹操的过失: (1)用法严厉,矫枉过正曹操鉴于东汉后期的宽松现象,予以乱世重典的手段,然而矫枉过正,法律过于严苛,给予百姓一定程度的损伤; (2)残害无辜无辜,包括百姓也包括士大夫.徐州复仇战中,就屠杀无辜徐州百姓达数十万之多,此已然远远超出复仇的目的,颇显得心狠手辣;士大夫对于曹操的态度分为两大类:一类以荀或为首,欣赏其英雄气概与韬略;一类则重视他的出身–宦官之后.前者对曹操是铁杆支持,帮助其一统;后者则对其有所非议.当然政敌是要肃清的,但曹操手下崔琰的死却十分冤枉; (3)组织性挖坟决墓虽然前边也有很多著名的人干过这样的事情,比如吕布等.曹操则设置摸金校尉职业从事挖掘大墓的勾当; 易中天老师对曹操的评价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如果要个人看法可以追问,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二、关于曹操的评价评论一下曹操易中天老师对曹操的评价曹操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奸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好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我认为曹操是“奸雄”。不过前面要加三个字:可爱的。曹操是“可爱的奸雄”。易中天:曹操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的人,我对他的评价五个字!历史上对曹操有什么评价?是如何评价的?攻守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我认为曹操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是我的两大偶像之一。纵观历史风去人物,从来没有哪一个人物有曹操的形象那么复杂,那么失真和具有争议。在很长一个时期,一提起曹操人们便会脱口说出对他的评价:“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大奸臣。”“欺君罔上的汉臣贼子。”其实人们说的曹操只是文学作品中和戏剧台上的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而历史上曹操其人的真实面目如何呢?这就值得认真研究才能作答了。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七年七月指出我们讲到曹操 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实方法。又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少是一个英雄。”由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确实具有多重性,要还其真实面目就不仅仅是一个“是”还是“非”的问题,就必须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和观点对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背境进行系统整体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一、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 东汉未年,军阀混战,宦官和外戚控制朝政,到处是一派“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的惨状,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发展到了十分尖锐的地步,因而暴发了黄巾起义,出于阶级本性曹操必然害怕和仇视农民起义,他曾多次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并且战功,仅初平三年(即192年)在兖州就“破黄巾三十万众”致使其在当时人民心目中留下了农民起义军镇压者的恶劣形象。然而,又由于曹操代表的不是大地主、大贵族、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而是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因而能够实行“摧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的开明措施,无疑从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在这一点上,他必然要受到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仇视。当然由于曹操必竟是地主阶级的统治者,当他的统治地位巩固之后,又日益向大地主、大官僚、地主集团妥协,并遂步向其转化。很显然曹操在政治上是具有二重性的人物。从人民方面看,镇压黄巾起义军,受到人民的唾骂,而实行催抑豪强,减轻人民负担方面又得到人民的支持;从大贵族、大官僚、大夺主集团方面看,他“打击豪强抑制兼并”以及“屯田”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从维护封建政治统治方面又符大贵族、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需要。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他的社会对立面不仅来自被他镇压的,与黄巾起义军有联系的广大农民,而且还来自统治阶级内部利益的损害者。因而奠定了对曹操褒、贬不一的强大原社会基础。据文学史等有关资料显示,早在无代以前景就有人尊汉贬曹的社会基础。二、艺术形象掩盖了历史形象由于曹操在历史政治上的二重性背境,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巨大成功,使得曹操的形象从历史人物变为艺术典型,由于艺术典型塑造带有作者的感彩和倾向,因而造成艺术形象与历史人物本来面目的不统一。众所周知,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封建统治阶级中具有普遍性,充分典型化了的艺术形象,是一个贪欲和权欲的穷凶极恶的冷酷无情而又欺君罔上的典型的封建主义权势人物的奸臣形象。罗贯中是叙事写人的高手,仅用廖廖数语便将人物性格刻画出来,如:“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句话便揭示了这类人物的内心世界。用屠杀徐州无辜平民,向仓官借头、以德报冤杀吕伯奢全家等细节来刻画曹操的形象,引起人们对曹操的愤恨。然而历代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所谓风流人物哪一个没有说过狠毒的话, 哪 一个没有做过残暴凶恶的事呢?他们镣人何止千万,而世人为何独骂曹操呢?很显然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操 这一艺术形象的巨大成功, 掩盖了曹操的本来面目。加之在历代戏剧发展中“阴险奸黠”的白面奸臣的曹操形象便在世国中扎下了根,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清人魏裔介在《三国问答序》中指出:“世人鲜有读三国史者惟于罗贯中演义得其梗概耳。”所以人们从文学作品中得出的形象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具有片面性。这就有意无意影响了人们对历史上曹操其人的正确评价。当然罗贯中之所以要把曹操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也是与曹操的政治上的二重性等因素分不开的。历史资料表明。三国故事在无代之前便有流传,拥刘反曹以成定势,而特别是由于诸葛亮其人超人的智慧和军事才干,亦不允许人们和作者反对拥刘反曹的倾向,而特别是曹操的许多思想和作为有违儒家思想和以汉为正宗的文化思想倾向,更由于《三国演义》是以“七分实事,三分虚构”而创作的所以曹操历史形象有相吻的地方,也有不相吻的地方。由于罗贯中把握了历史人物本质性的特征,所以很容易使人把艺术形象与历史形象混淆起来。三、曹操对中国文化发展上的杰出贡献在建安时代,虽然三国鼎立而中国的文化中心却集中于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文人集团,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历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的诗坛打破了四百多年汉代诗歌的沉寂和辞赋独盛的局面,不仅在五言诗方面,而且在四言诗方面亦有重大突破。从曹操现存的二十多首诗歌来看,大多乐府歌辞,风格苍劲雄厚,以其四言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度关心》、《土不同》、和五言诗《蒿里行》、《对酒》、《苦寒行》与汉代许多文人作品相比较,显然比汉代那些内容猥琐,词藻浮艳追求骈偶的恶劣文风有较大突破。他的诗歌既吸收了汉乐府民歌的浑厚刚健和朴素的特色,又具有激昂慷慨的悲壮情调。由于他的历史政治地位,其作品对当时的建安文学的发展是有其重大影响的。所以鲁迅先生曾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散文亦有“清峻”“通脱”的特色。所以他在对中国文化方面是革新文体的介导者,可以说没有魏晋曹氏父子对文风的改造和革新,我国唐代的文化发展是没有可能的,所以说曹操在中国文化的发殿只上是有着不可磨灭贡献的。其中《短歌行》、《龟虽寿》等由于具有较强的哲理和影响力,而被历代有志之士用于座右铭或是引用,可见曹操对中国文化之影响的深存度是罕见的。四、时运不济的军事家曹操其人在军事才能上应该说是相当有造诣的,但是由于时运不济,正如周瑜之叹一样,“既生瑜而何生亮”,若没有熟读书,通天文懂地利善于权变的诸葛亮,曹操一定会很快取得霸业。介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是十分重视曹操的军事才能的。文中说“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也。”并指出“不可与之争锋”可见曹操军事才能是很有些功力的。曹操在历史上,他的军事思想中确实有一些辩证思想,他曾指出:“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故曰 ,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也就是说力量的强弱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了解敌情掌握时机,就可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他取吕布、败袁尚,平张鲁,征鸟桓一系列的成功就足以说明他的指挥才能、军事战略思想和善于使用谋士的智囊进行决策。每当军机大事便会召集文武百官议事,听取不同意见,善于纳谏,并且十分重视谋士、智囊人物的作用。如官渡之战就是重用了原袁绍部下荀或、郭嘉等谋士的结果。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臣 这是最能体现的简单的一句话评价三、对曹操的正面评价答: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说奸雄:、曹操在“治世”的时候是一个能臣,在“乱世”的时候是一个奸臣,而且是奸臣之中的杰出人士。这里的“治世”和“乱世”都作名词讲,但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对曹操的能力作了充分的肯定。对照史实,曹操所处的时代为乱世,故按照这种解释曹操是一个“奸雄”。第二、曹操是治理国家的能臣,同时是扰乱国家的奸雄。这里的“治世”和“乱世”作动词讲。这种解释同样对曹操的能力作了肯定,但对曹操事业的正义性作了否定,指出了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治世能臣,同样具有扰乱国家的破坏作用。对照史实,曹操在汉末大乱中虽然对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但同样也有扰乱国家破坏社会的过错。以上两种解释虽有所不同,但都否定了曹操“英雄”的说法。曹操虽有“雄”的一面,但说不上“英”(正义性),曹操事业的正义性是不足的。当然,仅仅一个“奸臣”的说法是不足以涵括曹操的特点的,历史上的奸臣多了,曹操是奸臣中的杰出人士,比那些明火执杖的强盗强得多了,但是其性质没有什么不同。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后世对曹操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主要是没有摆脱现实政治的影响。如果王朝稳定,那么对一个人能力的关注是相对次要的,最关注的是人的忠诚度,此时曹操奸臣的名声就很盛行。反之,如果是乱世,特别是乱世之中有成就的人,就特别关注人的能力,甚还想将对能力的评价上升到道德高度。这就是后世对曹操的评价徘徊不定的原因。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魏书》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唐玄宗常自比“阿瞒”。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鲁迅说:“曹操少是一个英雄。”四、曹操对自己的评价是什答: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资治通鉴》引谋士荀彧、郭嘉对曹操的评价,说曹有十胜,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26]。著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同时也揭示他年少志愿:在天下太平后隐居故里,过这夏天打猎、冬天读书的愿望,但身居高位,夙愿难遂。曹操在其军事生涯中,曾发动多次屠城,受到屠杀的战俘与平民达数十万之多。(曹操屠徐州见于上文,《后汉书·孔融传》“曹操攻屠邺”等多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及政治和民间对于“正统”的推崇,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俗语“一说曹操,曹操就到”正是用以形容曹操用如,贵速)。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系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令不用打仗的士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曹操是中国军事史的军事家。曹操时常打败仗,开始在军事上还是一个乱撞的鲁莽家,绝不像正史上所讲的,是天生的军事才能。但是后来曹操能总结战争失败的教训,并能虚心倾听和采纳臣下的正确判断,因而在对全局其决定作用的战役,如官渡,柳城,渭南之战取胜。作为指挥大军的曹操,在历次战役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指挥才能,有起初指挥三五千人,到后来发展到能够指挥四五十万大军。毛泽东对曹操持正面评价,他不仅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诗句,还在1954年公开赞扬曹操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那么写,戏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所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