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便秘,只要一把莱菔子。

1年前 (2024-04-18)
根治便秘,只要一把莱菔子。
海南省岭南医学研究院小米研究中心 莱菔子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
味辛、甘,性平。
归肺、脾、胃经。
用于治疗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等。
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无食积、痰滞者慎用。
不宜与人参同用。
性味辛、甘,平。
①《滇南本草》:"性温,味辛。
"②《纲目》:"辛甘,平,无毒。
"③《玉楸药解》:"辛,热。
"④《医学衷中参西录》:"生用味微辛,性子;炒用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药品化义》:"入脾、胃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①《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②《日用本草》:"治黄疸及皮肤目黄如金色,小水热赤。
"③《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
"④《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⑤《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热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⑥《本草再新》:"化痰除风,散邪发汗。
"⑦《随息居饮食谱》:"治痰嗽,齁喘,气鼓,头风,溺闭,及误服补剂。
"相关配伍1、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莱菔子五钱,白芍药三钱,大黄一钱,木香五分。
水煎服。
(《方脉正宗》)2、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莱菔子二两,生研烂,热酒调敷。
(《方脉正宗》)3、痰嗽:杏仁(去皮、尖)莱菔子各半两。
为末,粥丸服。
(《丹溪心法》)4、饮食停滞,脘腹胀痛:配山楂、曲、半夏、陈皮、茯苓等。
5、痰壅喘咳:配紫苏子、白芥子。
慢性支气管炎,咳嗽痰多:配苦杏仁、甘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炮制方法1、莱菔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用时捣碎。
2、炒菜菔子 取净莱菔子,依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炒微鼓起。
用时捣碎。
禁忌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
不宜与人参同用。
附方①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一,研,煎汤,食上服之。
(《食医心镜》)②治百日咳:白萝卜种子,焙燥,研细粉。
白砂糖水送服少许,一日数回。
(《江西中医药》(12):1963)③治齁喘痰促,遇厚味即发者:萝卜子淘净,蒸熟,晒研,姜汁浸蒸饼丸绿豆大。
每服三十丸,以口津咽下,日三服。
(傅滋《医学集成》清金丸)④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
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
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大过。
(《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⑤治一切食积:山查六两,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
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
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
(《丹溪心法》保和丸)⑥治气胀气臌:莱菔子,研,以水滤汁,浸缩砂一两,一夜,炒干,又浸又炒,凡七次,为末。
每米饮服一钱。
(《朱氏集验医方》)⑦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莱菔子五钱,白芍药三钱,大黄一钱,木香五分。
水煎服。
(《方脉正宗》)⑧治风秘气秘:萝卜子(炒)一,擂水,和皂荚末二钱服。
(《寿域方》)⑨治中风口噤:萝卜子、牙皂荚各二钱。
以水煎服,取吐。
(朱震亨)⑩治风头痛及偏头痛:莱菔子半两,生姜汁半。
上相和研极细,绞取汁,入麝香少许,滴鼻中搐入,偏头痛随左右用之。
(《普济方》)⑾治小儿盘肠气痛:萝卜子炒黄,研末。
乳香汤服半钱。
(《仁斋直指访》)⑿治牙疼:萝卜子二七粒,去赤皮,细研。
以人乳和,左边牙痛,即于右鼻中点少许,如右边牙疼,即于左鼻中点之。
(《圣惠方》)⒀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莱菔子二两,生研烂,热酒调敷。
(《方脉正宗》)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莱菔子水提物对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等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水浸剂对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孢子菌、铁锈色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及星形卡氏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莱菔素1mgml浓度在体外对多种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大肠杆菌的MIC分别为40、125、125及200mcgml。
2、解毒莱菔素于体外与细菌外毒素混后有明显的解毒作用,稀释为1:200时能中和5个致死量的破伤风毒素,1 :500可中和4个致死量的白喉毒素,稀释1:1600时尚能降低白喉毒素的皮肤坏死作用。
3、降压莱菔子水提物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对于兔、猫及犬,静脉注射时均可引起动物血压下降。
研究莱菔子对于家兔急性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影响的结果表明,莱菔子注射液(1ml相当生药1g)0.3-1.2mlkg剂量静脉注射,能明显降低实验性肺动脉高压,又明显降低体动脉压。
莱菔子降肺、体动脉压强度与酚妥拉明基本相等。
增大莱菔子剂量未能使其降肺、体动脉压强度加大,只延长降压时间,比酚妥拉明明显延长。
采用持续微量静脉注射能抑制急性缺氧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同时减少降低体动脉压的副作用。
4、对胃肠运动的作用莱菔子生品,和经炒、炙的炮制品能使离体兔肠的收缩幅度增高,但对离体兔肠的紧张性无明显影响;三种制品均能对抗肾上腺素对肠管的抑制作用.莱菔子生品能使豚鼠胃肌条紧张性降低,炒莱菔子和炙莱菔子则使其紧张性先升高后降低.三种制品均能使胃肌条的收缩幅度增高;使胃幽门部环行肌紧张性和收缩幅度增高.炒莱菔子对小鼠小肠有明显的推进作用;三种制剂对小鼠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5、治老年便秘老年便秘,与《伤寒论》中的“脾约”相似。
“脾约”乃脾弱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故尿数便难。
取炒莱菔子研细15g,于饭后开水冲服,“借以消食顺气,转不伤气,因其能多进饮食,气分自得其养也”(见《医学衷中参西录》)。
余持之以恒,胃阴降而糟粕行,受益匪浅。
在临床凡欲除陈,荡积滞以通便的,也不拘泥于“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四,随证加炒莱菔子,多有效应。
6、炒用化痰定喘《内经》云:“聚于胃,关于肺。
”脾胃之纳、运、升、降失常,饮食湿浊聚于胃而成痰。
而肺之痰,每由肺脏受邪,清肃失司所致。
用莱菔子消食化痰、下气定喘,使仓禀无浊聚,求其本也。
用莱菔子,有痰则断其源;无痰则调节脾胃之气机,升降有度,邪自难存。
7、生用探吐痰涎莱菔子炒用,降多于升;生用,则升多于降,能涌吐痰涎。
《日华子本草》谓本品生用“水研服,吐风痰”。
如咳嗽痰涎壅盛,或因痰浊上蒙清窍而头重昏眩者,皆可用生莱菔子30g研末调服,探吐之,邪去而正安。
然而对吐法之应用,必须体质壮健,正气未衰者宜之。
8、其他作用大鼠长期饲喂莱菔子提取物,能干扰其甲状腺素的成.莱菔子水提取液给大鼠腹腔注射,对巴豆油性肉芽肿的炎性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但抗渗作用较弱.由莱菔子中分离提出的β-谷甾醇有一定的镇咳、祛痰作用,为莱菔子治疗气管炎提供了理论根据;该成分尚能治疗人体血清胆固醇升高、防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示在治疗冠心病方面也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关论述1、《纲目》:莱菔子之功,长于利气。
生能升,熟能降,升则吐风痰,散风寒,发疮疹;降则定痰喘咳嗽,调下痢后重,止内痛,皆是利气之效。
2、《本草经疏》:莱菔子,味辛过于根,以其辛甚,故升降之功亦烈于根也。
化学成分种子含芥子碱(sinapine)和脂肪油30%,油中含大量的芥酸(erucic acid)及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还含菜子甾醇(brassicasterol)和22-去氢菜油甾醇(22-dehydrocampesterol)。
另含菜菔素(raphan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