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题:2018.10.22鄱阳湖水位变化
1年前 (2024-04-17)
每日一题:2018.10.22鄱阳湖水位变化锥哥 鄱阳湖(如下图所示)是我国的淡水湖。
近年来,鄱阳湖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社会发展。
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20多年激烈的争论。
近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由原来的“建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的新设计方案,大大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
据此完成9 ~11题。
9.鄱阳湖“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最主要原因是A.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 B.干湿季节极端变化C.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 D.水土流失日益严重10.近十年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严重降低等现象其最主要原因是 A.水体污染严重 B.工农业过度用水C.全球气候变化 D.三峡大坝的建设11.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小编添加)蓄水期的时段应在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解题说明本题组以鄱阳湖为背景材料,以“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地理景观”、鄱阳湖近十年来枯水期变化、鄱阳湖水利枢纽为切入点,考查了湖泊的作用及补给方式、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利工程对流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本题组难度较偏大,背景材料较少,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有很多隐性和可挖掘性,设问中存在的问题(设问限定词不规范)等都人为增加了题组的难度。
但题组较新颖的打破了地理思维中的固有模式,要求答题者在设定情境中去考虑问题,比如小题的问题指向高水成片、低水成线,是湖泊一直以来都有的现象,很多解题者根据材料中同现的这种现象前面的“近年来”这个时间尺度,选择了其它选项,但要注意的是该时间尺度后面还有个地理事物的动态属性词语“常态”,所以获取信息时应该知道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但近几年成为不是常态。
很多解题者忽略了题干材料中这种时间与空间的结信息,解题时还要对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结其动态特征进行综分析。
再比如一小题,需要了解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作用,题干信息给出的是“调枯畅洪”,再结水利工程的位置靠近长江口处,需要解题者结鄱阳湖与长江的关系进行综分析,分析时还要注意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孤立去分析,比如还要结题干中鄱阳湖近年来的现状了解蓄水的目的进行分析。
本题组如果能改正上面提到的几个不足和失误,应该是一道不错的题组,能较好的体现地理综素养中的各种要求,也能体现地理学科的思辩之美,在问题探究中也可以较好的考查答题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自然环境入疑,以人地关系导疑,既检测了解题者地理思维能力、也考查了人地关系、区域认知、实践能力,试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三峡工程的负作用,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答案与解析:ADC9、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江西北部,它是连河湖,水位涨落受五河(赣、抚、信、饶、修)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地理景观,自古以来就有这种说法,指的就是当水位消退到一定高度后,湖水全部进入主航道,主航道以外的湖滩完全暴露,湖泊形态消失,水文特征与河流一致,洪、枯水的水域面积、水容积相差极大,直观的反映了鄱阳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题干中对鄱阳湖的介绍过少,主要来自于平时的学习中了解。
我们也可以用排除法来做,选项中干湿季节极端变化,不会使湖泊的这种变化呈常态,B错;围湖造田和城市化会导致湖泊面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湖泊水位不管在洪、枯水期都应比原来呈上升趋势,C错;水土流失加剧,将会导致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使湖底抬高,水位整体上升,而不会导致洪、枯水的水域呈现“低水似河”这么大的变化,D错;由于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补给关系,丰水期时调蓄长江水,枯水期时补给长江水,水量速减,水位全部进入主航道,主航道以外的湖滩完全暴露,湖泊消失,呈现“枯水一线,低水似河”的形态,再加上三峡大坝建成后,湖泊蓄长江水量减少,更导致这种现象的常态化,故只有A项符。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洪水汪洋一大片,枯水漫长一条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含义及背景,否则很容易选错。
10、水体污染严重,水量不会减少,不会造成设问中的几种现象,A错;全球气候变化不是短期的时间尺度,是较长时间,而这种现象是近十年来出现的,C错;工农业过度用水会导致入湖水减少,水位降低等现象,但该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主要农业区,鄱阳湖的湖水补给既有来自于上游的河流,也有长江的补给,特别是强调近十年来(长江三峡大坝于2006年全线修建成功),所以其最主要的原因应是D。
11、解答此题之前应该了解鄱阳湖与长江的关系,作为一个吞吐湖,鄱阳湖丰水期时长江水流处,枯水期是鄱阳湖水流出。
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0月到次年3月为枯水期,49月为丰水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目的是调枯畅洪,即汛期行洪、枯水期落闸蓄水,畅洪就是也要保持鄱湖调蓄长江水的功能,但湖内又要保持一定的水量,以减少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的影响,这样开始蓄水应该在长江流域汛期的中后期进行蓄水,每年的4-6月是鄱阳湖的主汛期,这时应该保持江、湖相通,缓解因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在7-9月长江流域汛期的后期蓄水,一可以控制入湖水量,二可基本满足鄱阳湖建闸的目的,故本题选C。
近年来,鄱阳湖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严重影响了湖区社会发展。
我国围绕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的利弊展开了20多年激烈的争论。
近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规划》由原来的“建坝”改为“建闸”,“调枯控洪”改为“调枯畅洪”的新设计方案,大大缓解了各方面的矛盾。
据此完成9 ~11题。
9.鄱阳湖“高水成片、低水成线”的最主要原因是A.长江与湖泊的相互补给 B.干湿季节极端变化C.围湖造田和城市化发展 D.水土流失日益严重10.近十年来,鄱阳湖水文情势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严重降低等现象其最主要原因是 A.水体污染严重 B.工农业过度用水C.全球气候变化 D.三峡大坝的建设11.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开始(小编添加)蓄水期的时段应在A.13月 B.46月 C.79月 D.1012月解题说明本题组以鄱阳湖为背景材料,以“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地理景观”、鄱阳湖近十年来枯水期变化、鄱阳湖水利枢纽为切入点,考查了湖泊的作用及补给方式、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水利工程对流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本题组难度较偏大,背景材料较少,对信息的获取和解读有很多隐性和可挖掘性,设问中存在的问题(设问限定词不规范)等都人为增加了题组的难度。
但题组较新颖的打破了地理思维中的固有模式,要求答题者在设定情境中去考虑问题,比如小题的问题指向高水成片、低水成线,是湖泊一直以来都有的现象,很多解题者根据材料中同现的这种现象前面的“近年来”这个时间尺度,选择了其它选项,但要注意的是该时间尺度后面还有个地理事物的动态属性词语“常态”,所以获取信息时应该知道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但近几年成为不是常态。
很多解题者忽略了题干材料中这种时间与空间的结信息,解题时还要对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结其动态特征进行综分析。
再比如一小题,需要了解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作用,题干信息给出的是“调枯畅洪”,再结水利工程的位置靠近长江口处,需要解题者结鄱阳湖与长江的关系进行综分析,分析时还要注意地理事物的整体性,不能孤立去分析,比如还要结题干中鄱阳湖近年来的现状了解蓄水的目的进行分析。
本题组如果能改正上面提到的几个不足和失误,应该是一道不错的题组,能较好的体现地理综素养中的各种要求,也能体现地理学科的思辩之美,在问题探究中也可以较好的考查答题者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以自然环境入疑,以人地关系导疑,既检测了解题者地理思维能力、也考查了人地关系、区域认知、实践能力,试题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三峡工程的负作用,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答案与解析:ADC9、鄱阳湖位于长江南岸,江西北部,它是连河湖,水位涨落受五河(赣、抚、信、饶、修)及长江来水的双重影响,鄱阳湖“洪水一片,枯水一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独特地理景观,自古以来就有这种说法,指的就是当水位消退到一定高度后,湖水全部进入主航道,主航道以外的湖滩完全暴露,湖泊形态消失,水文特征与河流一致,洪、枯水的水域面积、水容积相差极大,直观的反映了鄱阳湖的自然地理特征。
题干中对鄱阳湖的介绍过少,主要来自于平时的学习中了解。
我们也可以用排除法来做,选项中干湿季节极端变化,不会使湖泊的这种变化呈常态,B错;围湖造田和城市化会导致湖泊面积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湖泊水位不管在洪、枯水期都应比原来呈上升趋势,C错;水土流失加剧,将会导致含沙量增大,泥沙沉积,使湖底抬高,水位整体上升,而不会导致洪、枯水的水域呈现“低水似河”这么大的变化,D错;由于长江与鄱阳湖的相互补给关系,丰水期时调蓄长江水,枯水期时补给长江水,水量速减,水位全部进入主航道,主航道以外的湖滩完全暴露,湖泊消失,呈现“枯水一线,低水似河”的形态,再加上三峡大坝建成后,湖泊蓄长江水量减少,更导致这种现象的常态化,故只有A项符。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洪水汪洋一大片,枯水漫长一条线”、“高水是湖,低水似河”的含义及背景,否则很容易选错。
10、水体污染严重,水量不会减少,不会造成设问中的几种现象,A错;全球气候变化不是短期的时间尺度,是较长时间,而这种现象是近十年来出现的,C错;工农业过度用水会导致入湖水减少,水位降低等现象,但该地区自古以来一直是主要农业区,鄱阳湖的湖水补给既有来自于上游的河流,也有长江的补给,特别是强调近十年来(长江三峡大坝于2006年全线修建成功),所以其最主要的原因应是D。
11、解答此题之前应该了解鄱阳湖与长江的关系,作为一个吞吐湖,鄱阳湖丰水期时长江水流处,枯水期是鄱阳湖水流出。
流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0月到次年3月为枯水期,49月为丰水期,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的目的是调枯畅洪,即汛期行洪、枯水期落闸蓄水,畅洪就是也要保持鄱湖调蓄长江水的功能,但湖内又要保持一定的水量,以减少汛期“高水是湖,洪水一片”,枯水期“低水似河,枯水一线”成为常态的影响,这样开始蓄水应该在长江流域汛期的中后期进行蓄水,每年的4-6月是鄱阳湖的主汛期,这时应该保持江、湖相通,缓解因三峡工程蓄水对长江湖口以下河段水资源利用的影响,在7-9月长江流域汛期的后期蓄水,一可以控制入湖水量,二可基本满足鄱阳湖建闸的目的,故本题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