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龙眼常见虫害

1年前 (2024-04-17)
荔枝龙眼常见虫害科大李恒从 荔枝蝽蟓 形态特征:荔枝蝽成虫体长25毫米左右、体盾形、黄褐色,腹面被白色蜡粉,有臭腺,开口在胸部腹面中后胸交接处。
卵圆球形,长2.5~2.7毫米,淡绿色,化前变为深灰色。
若虫体色红黑相间。
卵近圆球形,径长2.5~2.7毫米,初产时淡绿色,少数淡,近孵化时紫红色,常14粒相聚成块。
生活习性:荔枝蝽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上浓郁的叶丛或老叶背面越冬。
翌年3、4月恢复活动,产卵于叶背。
5、6月若虫盛发为害。
若虫共5龄,历时约2个月,有假死习性,多数在7月间羽化为成虫,天寒后进入越冬期。
若虫和成虫刺吸荔枝和龙眼的嫩梢、花穗和幼果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
如遇惊扰,常射出臭液自卫,沾及嫩梢、幼果局部会变焦褐色。
为害症状:荔枝蝽的成虫、若虫均刺吸嫩枝、花穗、幼果的汁液,导致落花落果。
其分泌的臭液触及花蕊、嫩叶及幼果等可导致接触部位枯死,大发生时严重影响产量,甚颗粒无收。
荔枝蒂蛀虫 卵:椭圆形、扁平,长径0.3-0.4毫米,卵壳微突并有不规则的网状花纹。
幼虫:老熟幼虫圆筒形,黄白色,长8-9毫米,仅具4对腹足,长约7毫米,初呈淡绿色,后转为黄褐色。
触角长于蛹体,头顶有一个三角形突起的破茧器。
蛹具薄膜状的茧。
成虫:体长4-5毫米,翅展9-11毫米,触角约为体长的1.5倍。
前翅23基部灰黑色,端部橙,在 荔枝蒂蛀虫 翅的中部有一组由5条相间白色线构成的“W"形纹,两翅拢构成清晰“爻”字纹是该成虫的最明显特征。
习性及危害:蒂蛀虫繁殖力强,世代重叠,田间卵、幼虫、蛹、成虫各虫态共存。
卵期2--2.5天,幼虫期7--8天,蛹期7--9天,产卵前期约4天,一个世代约20余天。
交尾后2-5天产卵,卵散产,具明显的趋果性和趋嫩性,卵期2-6天。
幼虫孵出后自卵壳底面直接蛀入寄主内,整个取食期间均在蛀道内,虫粪也留在蛀道中,决不破孔排粪。
荔枝果实的幼虫自第2次生理落果后(即果核从液态转为固态),开始蛀入幼果核内,引致大量落果;危害近成熟的果实时,幼虫在果蒂与果核之间食害,受害果实虽多不掉落,但在果蒂与种柄之间充满褐黑色粉末状的虫粪,俗称“粪果”,不堪食用。
荔枝尺蠖 生活习性:尺蠖每年可发生7~8代,以蛹在地下泥土、地面草丛、树冠内叶间等地方越冬,越冬代成虫于3月中下旬羽化,代幼虫4月份危害春梢及花穗、幼果,以后大约30~45天完成一个世代,第3代以后世代重叠,11月上旬12月中旬进入越冬。
该虫多在夜间羽化,羽化当晚交尾,交尾后2~3天产卵。
卵产于嫩芽和未完全张开的嫩叶上,以叶尖部位产卵最多。
幼虫分5~6龄,孵化后从叶缘开始取食,3龄以前危害造成叶片缺刻,4~6龄幼虫取食量暴增,虫口密度大时可把嫩叶、嫩梢吃光,仅留下秃枝,以春季荔枝开花期为害最严重。
抗药性:在广东省大多数荔枝产区,由于用药次数较多,或用药不够理,尺蠖类幼虫已对磷类、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等多种农药产生了较高的抗药性。
目前许多果农只能选用一些尚未在荔枝上登记的新药剂进行防治。
用药:在抗药性较低的地区,可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但在抗药性较高的地区,要用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效氯氰菊酯、农地乐等药剂进行防治。
龙眼角颊木虱 形体特征:成虫体粗壮,背面黑色,腹面,头短而宽,颊锥极发达,呈圆锥状向前方平伸;触节10节,触角末端有一对细的叉状刚毛;翅透明,前翅具“K”字型黑褐色斑;腹部粗壮、锥形。
卵长椭圆形;前端尖细并延伸成一条长丝,后端钝圆,并具短柄固定在植 物组织上。
初产时乳白色,近孵化时褐色。
若虫共4龄,初孵的若虫体浅后变, 复眼红色,体扁平,椭圆形,周缘有蜡丝; 3龄若虫翅芽显露,4龄若虫前后翅芽重叠,体背有黄褐色斑纹。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4 — 5代,以若虫在被害叶背虫洞内越冬。
翌年2月下旬越冬若 虫开始为害,3月中旬田间出现老熟若虫。
4月上旬为老熟若虫盛期月成虫开始羽化。
4月中旬田间开始出现代卵,4月下旬进入卵盛期,代若虫开始孵化,5月上旬进入孵 化盛期。
5月下旬田间出现代老熟若虫,6月上旬代成虫羽化并进入第二代卵期, 以后出现世代重叠。
成虫多在白天羽化,羽化后在叶面缓缓爬行,经后交尾。
交尾后一 般三天开始产卵,卵产于龙眼树嫩梢、顶芽、叶柄及嫩叶背面等处。
散产或聚散不定。
成虫 在午间气温较高时较活跃,遇惊动能飞翔,成虫常在嫩芽、嫩叶上栖息取食。
分布危害:龙眼角颊木虱属同翅目,木虱科。
是为害龙眼新梢的重要害虫。
近年来随着龙眼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龙眼角颊木虱为害日趋严重。
其成虫在芽、嫩梢及叶片上吸食为害,若虫固定在叶背吸食,并形成下陷的虫瘿,叶面布满钉状突起,为害严重时,叶片皱缩变黄,削弱树势,影响新梢抽生和叶片正常生长。
荔枝叶瘿蚊 生活习性:成虫产卵于荔枝的花穗、雌蕊或幼果等幼嫩组织,孵化后的幼虫即取食危害这些组织,花梗受害后输导组织遭破坏,花穗慢慢枯死。
雌蕊受害后子房肿大,逐渐变黄,并慢慢枯死或脱落。
幼果受侵部位常在果柄附近,外表皮出现茶褐色斑点,刚入侵时一般不立即脱落,但当幼果生长到黄豆大幼果分果前后、幼虫发育已接近老熟时,受害幼果开始掉落,最终几乎无一受害幼果能够幸免。
幼虫侵害花穗或雌蕊时一般为单头虫入侵,但在受害的幼果中发现有多头幼虫同时处于同一部位,这可能与成虫把卵堆产于同一处有关,未曾发现幼虫有转果危害现象。
发生规律:荔枝花果瘿蚊每年发生1代,发生期与荔枝的物候有着密切的联系。
每年成虫只在荔枝的花期幼果期出现,发生条件与湿度密切相关,成虫往往是在大雨过后才大量出现。
部分幼虫可隔年羽化,即当环境不适时可长期潜伏下来,等适的年份再上升到地表层化蛹、羽化出来。
荔枝花果瘿蚊1年只发生1代,每年4月份,随花或幼果落地的老熟幼虫,钻入泥土发育为伪蛹,并分泌粘液吸附泥沙,形成泥沙团,很难发现,翌年当花穗长5厘米时成虫陆续羽化,产卵孵化后分别危害花穗、雌蕊和幼果,造成幼穗失水干枯、子房膨肿枯死和幼果的大量脱落。
花果瘿蚊的发生期与荔枝的物候有着密切的联系,每年成虫只在荔枝的花期幼果期出现。
发生条件与湿度有关,成虫的大量出现往往是在大雨过后。
木毒蛾 形态特征:雌蛾体长22~25(mm),翅展70~85(mm);雄蛾体长20~23(mm),翅展40~60 (mm)。
触角及复眼黑色,雌虫胸部和翅灰白色,头部和腹部之基端4节赤色,余灰褐色放光,前翅上具1浅褐色宽中线。
雄蛾灰白色,前翅上有1条浅褐色波状带,后翅前缘暗褐色。
卵 长1~1.2(mm),扁圆形,灰白或微黄。
末龄幼虫 体长38~58(mm),颜面生八字形黑纹,胴部灰黑色与黄褐色相间,各节具明显瘤突3对,瘤突颜色变化较大,其上均生数束黑褐色坚硬刺毛。
蛹长17~36(mm),棕褐深褐色,前胸背面有1大撮黑毛,数小撮黄毛。
发生规律: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滞育幼虫在卵壳内越冬,卵多产在果树枝条上,少数产在树干上。
翌年3月上中旬幼虫开始孵化,3月下旬4月初为幼虫孵化盛期,4月上旬5月初为幼虫暴食期,4月下旬开始在果树上化蛹,然后蛹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后2-3天即可交尾产卵,平均每卵块有200-600粒卵,以胚胎发育完成的幼虫在卵壳内滞育并越冬,直第二年3月。
龙眼鸡 龟背天牛 瘿螨 白蛾蜡蝉 科大创业立足荔枝解决方案专业防治蒂蛀虫、卷叶蛾24小时死虫率90%以上持效期在15天左右欢迎荔民到零售店购买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