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方法谈
1年前 (2024-04-17)
课堂提问方法谈李元昌 课堂提问需要恰到好处 课堂问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种教学手段。
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把握教学效果。
然而,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有时所提问题或过于简单而价值不大,或要求不明不能令学生思维聚焦,或缺少必要知识铺垫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无所适从。
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启发性的研究,切实达到“有效”的标准,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
如: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掌握知识;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的评价方式中,有效自我学习能力。
因此,提问时应注意:提问应选准切入点,如:在教学重点处设问,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质量;应在教学难点处设问,以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拓展点处设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化、教育效果的化,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完善我们的教学。
课堂提问的内容需要精选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理规划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
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认真设计问题。
所提问题应具有真实性,提问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等等。
所提问题应具有整体性,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有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逐步推进深入,其排列顺序,既符逻辑,又符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要学会选择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教师要学会选择提问的“时机”在讲课中某些需要提问的地方,引而不发,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而是通过案例创设出某种情境,把矛盾显示出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讨论明确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
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就归纳,要把握的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提出相应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
提问要面向全体,引起全体学生思考的提问,才是成功的提问。
否则,被忽略的大部分学生,会消极等待。
在提问时,可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分析他的回答,或提出另外的观点。
”一两个学生回答后,老师可进一步提出“谁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好?”让没有直接回答的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一一加以评说,或肯定其优点,或指出其不足。
“同学们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老师可提出:“谁能把大家的意见综一下?”“谁能把这个问题的答案说得更完整一些?”“谁能把他们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教师借助一系列提问,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地把师生之间的问与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
课堂提问需要适当评价 在提问反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客观而真实、真诚而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如果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或答案偏离预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适时点拨和提供帮助。
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重述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分解问题或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学生一时无法理解题意或因问题较长反应不过来时,遇到了语言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他们的错误很有价值,很具有代表性,要帮助“疏导”,着手解决共性问题,而不是听之任之。
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不用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
” 让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真正地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要让学生温暖地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回答,让学生有回答出问题后的成就感。
只有教师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问无定法,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而且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启发学生主动提问是有方法可寻的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需要经过一下几个发展阶段: 1、独立主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只会提出一些简单的、思考层次较低的问题,即使对某些现象产生疑问,也不能准确清晰地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 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是就事论事。
虽是初级阶段,但已敢于提出问题,所以也是一个重要阶段。
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
一般来说,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这一水平。
2、简单模仿阶段 中学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知识教育、过程教育和学法教育,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提问的方法。
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还是比较简单,但已能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应予以肯定。
老师在解答问题时,要多启发,做到画龙点睛,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继续去思考、提问和探索有关的知识。
3、学会思考阶段 学生在学会简单模仿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里,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得到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成熟感。
4、深入研究阶段 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开始发展,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轻信教师和课本,善于钻研。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出一定的水平,有时往往会“将”老师的“军”。
5、创新猜测阶段 中学生富于想象,善于创新。
这个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 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创新意识。
他们提出的问题新颖别致,富有启发性、 挑战性、创新性,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开放多元,质疑已成为他们的本领,具备了向高深领域探索的基本能力。
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的萌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学会解疑。
辑于网络
学生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教师通过学生的回答把握教学效果。
然而,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有时所提问题或过于简单而价值不大,或要求不明不能令学生思维聚焦,或缺少必要知识铺垫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无所适从。
因此,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启发性的研究,切实达到“有效”的标准,真正具有启发性的有效提问应是能有效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
如:教师通过提问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追问来启发学生发现认识过程中自相矛盾之处,从而掌握知识;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自我评价与集体评价相结的评价方式中,有效自我学习能力。
因此,提问时应注意:提问应选准切入点,如:在教学重点处设问,以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习质量;应在教学难点处设问,以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拓展点处设问,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每一个老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它是教学过程的化、教育效果的化,我们只有不断探索,才能完善我们的教学。
课堂提问的内容需要精选 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理规划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课堂里动态生成的,无法完全在备课中预知。
所提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应从教材实际出发,围绕学习的重点、难点、热点,认真设计问题。
所提问题应具有真实性,提问要从现实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启迪思维,发展能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等等。
所提问题应具有整体性,把问题集中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有利于突破重点,攻克难点,同时,还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整堂课的问题链,从“起始提问”到“后续提问”,再到“归结提问”,逐步推进深入,其排列顺序,既符逻辑,又符学生认知规律,环环相扣,使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
要学会选择提问的时机 提问的课堂时机:一是学生学习情绪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二是学生研究目标不明、思维受阻的时候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
教师要学会选择提问的“时机”在讲课中某些需要提问的地方,引而不发,不把问题直接提出来,而是通过案例创设出某种情境,把矛盾显示出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进而讨论明确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力。
提问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作归纳时就归纳,要把握的时机提问,使之能化解难点、深化认识,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提出相应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提问既要立足于学生共性的问题,又要兼顾学生中存在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还必须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实际。
提问要面向全体,引起全体学生思考的提问,才是成功的提问。
否则,被忽略的大部分学生,会消极等待。
在提问时,可采用这样的语言:“现在请×××同学回答,同时请其他同学注意分析他的回答,或提出另外的观点。
”一两个学生回答后,老师可进一步提出“谁能把这个问题回答得更好?”让没有直接回答的学生,对同学的回答一一加以评说,或肯定其优点,或指出其不足。
“同学们同意谁的观点,为什么?”老师可提出:“谁能把大家的意见综一下?”“谁能把这个问题的答案说得更完整一些?”“谁能把他们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一些?”“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教师借助一系列提问,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同学的回答,尽可能地把师生之间的问与答变成同学之间的讨论。
课堂提问需要适当评价 在提问反馈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客观而真实、真诚而鼓励性的评价或必要的指引。
如果学生实在回答不出或答案偏离预期,应听他说完,再给予评价,适时点拨和提供帮助。
在鼓励中给予纠正,如重述问题、换个角度提问、分解问题或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学生一时无法理解题意或因问题较长反应不过来时,遇到了语言困难,教师可以提示关键词语,启发学生思考。
如果他们的错误很有价值,很具有代表性,要帮助“疏导”,着手解决共性问题,而不是听之任之。
即使遇到一问三不知的学生,也不用发火,可以说:“好,你先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
” 让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真正地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要让学生温暖地感受到老师在倾听自己的回答,让学生有回答出问题后的成就感。
只有教师观察、发现、赏识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问无定法,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策略、一种教学手段,而且是一门艺术。
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情况来设计问题,而且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使问题问在学生需要的地方。
启发学生主动提问是有方法可寻的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需要经过一下几个发展阶段: 1、独立主动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只会提出一些简单的、思考层次较低的问题,即使对某些现象产生疑问,也不能准确清晰地将自己的疑问表达出来, 而且提出的问题也是就事论事。
虽是初级阶段,但已敢于提出问题,所以也是一个重要阶段。
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作用。
一般来说,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这一水平。
2、简单模仿阶段 中学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注意知识教育、过程教育和学法教育,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提问的方法。
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还是比较简单,但已能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应予以肯定。
老师在解答问题时,要多启发,做到画龙点睛,并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继续去思考、提问和探索有关的知识。
3、学会思考阶段 学生在学会简单模仿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并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里,学生的逻辑思维开始得到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也有一定的成熟感。
4、深入研究阶段 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独立性、批判性开始发展,他们喜欢怀疑、争论、不轻信教师和课本,善于钻研。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出一定的水平,有时往往会“将”老师的“军”。
5、创新猜测阶段 中学生富于想象,善于创新。
这个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 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创新意识。
他们提出的问题新颖别致,富有启发性、 挑战性、创新性,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提出问题开放多元,质疑已成为他们的本领,具备了向高深领域探索的基本能力。
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的萌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既要教学生敢质疑,又要教学生会质疑;既要让学生能质疑,又要教学生学会解疑。
辑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