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长洲岛黄埔军校
8个月前 (04-17)
广州长洲岛黄埔军校乐乐j 长洲岛位于广州市东缘,是黄埔地区珠江上的一个江心岛,由珠江的泥沙冲积而成,主峰大石岗为花岗岩的山岗,海拔89.4米。
其西面与广州大学城一桥之隔。
岛长约4.2公里,宽约2.1公里,陆地面积7.23平方公里,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因形状狭长,故名长洲岛。
又因地处黄埔,又称黄埔岛。
战争时期,英国人先强迫清政府割让的就是广州长洲岛,但遭当时番禺十三乡人民的强烈而没有得逞,继而强迫割让。
由于长洲、深井一带水深、港阔,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清朝粤海关黄埔分关设在这里,当年曾经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岛上的柯拜船坞为中国最早的外商投资企业,也是中国早期产业工人发源地之一。
(摘自网络)从市区坐地铁转轮渡到鱼珠码头。
鱼珠码头售票处 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的两层洋房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墙上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1952年维修时,把木楼梯从西侧改到室内。
楼内举办“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活动的图片展览”和“军校校史陈列”。
徐向前题写 来到校史陈列馆,近距离了解黄埔军校发展史。
左起:刘坤一,张树声,廖廷相 詹天佑,受张之洞之邀担任英文教员。
左起:芩春煊,黄慕松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次国共作时期的一六期。
1924年国民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今。
(摘自网络) 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军”的建议。
1924年,在国共两首度携手作、国民革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中国国民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军的骨干。
创立了革军,我们的革才能成功。
”(摘自网络)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代表。
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摘自网络) 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录取学生350名,备取120名。
5月5日开始入学。
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歌及军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今,后是中华民国国歌。
(摘自网络) 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
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
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长长的大理石石碑上刻着所有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名字 在这儿,看到了我熟悉的敬仰的名字。
我军十大元帅中的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和陈毅,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的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
周恩来、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
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著名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数以百计。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为校本部。
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室。
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者来”。
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墙上照片是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代表廖仲恺。
周总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建校初期,军校允许不同派和学派的理论传播,既讲三民主义,也讲共产主义。
刘少奇、何香凝、鲁迅等曾应政治部邀请来校演讲,毛泽东应邀作过农民运动报告。
黄埔军校宿舍复原 宿舍木床上,白布单、军毯叠得方方正正;木搭板上的制服、脸盆、口盅、草鞋等物品纹丝不乱… 过道上是当年的饭桶,复原。
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埔师生在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北伐战争中英勇顽强,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师生再度携手,为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贡献。
离军校不远,有个小型军事博物馆。
白鹤岗炮台位于一座小山岗上,除了炮位、巷道,炮台门楼保存也较完好。
门楼上方嵌花岗石门额,石额正中间镌刻“白鹤岗台”四个大字。
落款是光绪九年(1883),左边刻着“两广总督张、广东巡抚倪、记名总锐勇巴图鲁邦督造,绘图监造同知衔陈柴熙”。
“两广总督张”便是当时担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
穿过长长的巷道,来到白鹤岗炮台。
白鹤岗炮台是清末长洲岛炮台群的一部分。
长洲岛位于珠江主航道南岸,是由狮子洋进入广州的门户,历来为家必争地,所以清朝末年在这咽喉要地构建海防体系。
由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蝴蝶岗炮台、大坡地炮台、新西岗炮台、旧西岗炮台、四缝炮台组成,共有炮位15座,置洋炮15尊。
在7座炮台中,以白鹤岗炮台为主炮台,规模。
清末民初的长洲要塞司令部也设置于此。
白鹤岗炮台有3座炮位,当年设置大炮3门。
每个炮位是一个下沉式的“池子”,大炮就设置在里面。
之所以是下沉式的,当然是因为隐蔽的原因,从外边看是看不到大炮的。
每一个炮位都设有扇形轨道,使得庞大的火炮可以在轨道上迅捷地调整射击方位。
所用火炮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克虏伯制造,现在保存有一台,果然是庞然大物,没有轨道是没法巡视调整的。
三座位于“地下”的炮位,由一条地下巷道连接。
这条40多米的巷道除了连接炮位,而且还设有弹药库,以及士的营房。
还挖出一个地下四院,被称为“官厅”,是长官居住办公之所。
院子中间是个方形水池,可能是消防用的水池吧。
看过很多地方的清代炮台,大多是一个高台上放置一台大炮而已,但这次看到白鹤岗炮台,才发现这才是真正严密的海防体系。
孙中山纪念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
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
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
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亲爱精诚”是黄埔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作。
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
据说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
还有一种说法是,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在大陆共办了12期。
(摘自网络) 行程很快结束了,匆忙中只看了几个景点,但了却我多年心愿,很值得。
一座小岛,联结中外历史。
一片土地,构筑强国之梦。
数百年来,黄浦岛历经风雨沧桑,荣辱兴替。
她承载着一个时代特有的民族记忆,刻录着一代代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的历史瞬间,令人奋进,值得一去。
2018.2.26用手机卡片机所摄
其西面与广州大学城一桥之隔。
岛长约4.2公里,宽约2.1公里,陆地面积7.23平方公里,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因形状狭长,故名长洲岛。
又因地处黄埔,又称黄埔岛。
战争时期,英国人先强迫清政府割让的就是广州长洲岛,但遭当时番禺十三乡人民的强烈而没有得逞,继而强迫割让。
由于长洲、深井一带水深、港阔,曾经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海港,清朝粤海关黄埔分关设在这里,当年曾经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岛上的柯拜船坞为中国最早的外商投资企业,也是中国早期产业工人发源地之一。
(摘自网络)从市区坐地铁转轮渡到鱼珠码头。
鱼珠码头售票处 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的两层洋房建筑,原为清朝末年的海关楼,墙上有“孙中山先生故居”牌匾。
1952年维修时,把木楼梯从西侧改到室内。
楼内举办“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革活动的图片展览”和“军校校史陈列”。
徐向前题写 来到校史陈列馆,近距离了解黄埔军校发展史。
左起:刘坤一,张树声,廖廷相 詹天佑,受张之洞之邀担任英文教员。
左起:芩春煊,黄慕松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主要将领出自次国共作时期的一六期。
1924年国民建校时期名称为“中国国民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名扩大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改制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到1946年末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
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台湾高雄凤山区复建“陆军军官学校”延续今。
(摘自网络) 1921年(辛酉年)12月,共产代表马林在广西桂林会见孙中山,马林向孙中山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军”的建议。
1924年,在国共两首度携手作、国民革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和“中国国民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
“中国国民陆军军官学校”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简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训练军官,孙中山先生希望通过创建革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曾致词:“我们开办这个学校,要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军的骨干。
创立了革军,我们的革才能成功。
”(摘自网络) 军校成立后,以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代表。
随后,任李济深、邓演达为教练部正、副主任,王柏龄、叶剑英为教授部正、副主任;戴季陶(后为周恩来)、周恩来为政治部正、副主任,何应钦为总教官。
此外还有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共产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摘自网络) 孙中山手书黄埔军校训词 1924年5月,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录取学生350名,备取120名。
5月5日开始入学。
6月16日,举行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孙中山到会场给青年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孙中山还宣布训词:“三民主义,吾所宗, 以建民国,以进大同, 咨尔多士,为民前锋, 夙夜匪懈,主义是从,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贯彻始终”, 此训词其后成为国民歌及军校校歌,并由陈祖康谱曲,该校歌从黄埔五期开始传唱今,后是中华民国国歌。
(摘自网络) 长洲岛位于珠江中央,四面环水,环境幽静。
岛内筑有多处炮台,与鱼珠炮台、沙路炮台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能把守控制江面,易守难攻,便于学习与练武;由于当时滇、桂军阀盘踞广州,为避开军阀的控制和干扰,需选择交通不便,远离市区的地方;还有岛上有清陆军小学堂的校舍,略加修葺,即可使用,还可节省人力和资金。
因此孙中山决定把军校设在长洲岛上。
长长的大理石石碑上刻着所有黄埔军校毕业生的名字 在这儿,看到了我熟悉的敬仰的名字。
我军十大元帅中的徐向前、叶剑英、聂荣臻、林彪和陈毅,首批授衔的十位大将中的陈赓、许光达和罗瑞卿。
周恩来、陶铸、刘志丹和左权等,也在黄埔军校工作和学习过。
黄埔军校毕业的国民著名将领有杜聿明、胡宗南、邓演达、宋希濂和陈诚等,数以百计。
大门内正面有一幢走马楼,为校本部。
校本部是一座岭南祠堂式四院建筑,两层砖木结构,三路四进,即三条主要通道,四排房舍。
黄埔军校旧址大门,军校大门坐南向北,面临珠江,在牌坊门额上书有白底黑字的“陆军军官学校”横匾,是国民元老谭延闿的手笔。
门前有两个哨岗,后面的两间房子是卫室。
军校大门彩楼两旁原挂有一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横额为“革者来”。
孙中山逝世后改为总理遗嘱中的“革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墙上照片是总理孙中山、校长蒋介石、代表廖仲恺。
周总理曾经工作过的地方。
建校初期,军校允许不同派和学派的理论传播,既讲三民主义,也讲共产主义。
刘少奇、何香凝、鲁迅等曾应政治部邀请来校演讲,毛泽东应邀作过农民运动报告。
黄埔军校宿舍复原 宿舍木床上,白布单、军毯叠得方方正正;木搭板上的制服、脸盆、口盅、草鞋等物品纹丝不乱… 过道上是当年的饭桶,复原。
黄埔军校在中国现代史和军事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黄埔师生在平定商团叛乱和东征、北伐战争中英勇顽强,所向披靡,立下了不朽功勋。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埔师生再度携手,为争取民族解放作出了贡献。
离军校不远,有个小型军事博物馆。
白鹤岗炮台位于一座小山岗上,除了炮位、巷道,炮台门楼保存也较完好。
门楼上方嵌花岗石门额,石额正中间镌刻“白鹤岗台”四个大字。
落款是光绪九年(1883),左边刻着“两广总督张、广东巡抚倪、记名总锐勇巴图鲁邦督造,绘图监造同知衔陈柴熙”。
“两广总督张”便是当时担任两广总督的张之洞。
穿过长长的巷道,来到白鹤岗炮台。
白鹤岗炮台是清末长洲岛炮台群的一部分。
长洲岛位于珠江主航道南岸,是由狮子洋进入广州的门户,历来为家必争地,所以清朝末年在这咽喉要地构建海防体系。
由白兔岗炮台、白鹤岗炮台、蝴蝶岗炮台、大坡地炮台、新西岗炮台、旧西岗炮台、四缝炮台组成,共有炮位15座,置洋炮15尊。
在7座炮台中,以白鹤岗炮台为主炮台,规模。
清末民初的长洲要塞司令部也设置于此。
白鹤岗炮台有3座炮位,当年设置大炮3门。
每个炮位是一个下沉式的“池子”,大炮就设置在里面。
之所以是下沉式的,当然是因为隐蔽的原因,从外边看是看不到大炮的。
每一个炮位都设有扇形轨道,使得庞大的火炮可以在轨道上迅捷地调整射击方位。
所用火炮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克虏伯制造,现在保存有一台,果然是庞然大物,没有轨道是没法巡视调整的。
三座位于“地下”的炮位,由一条地下巷道连接。
这条40多米的巷道除了连接炮位,而且还设有弹药库,以及士的营房。
还挖出一个地下四院,被称为“官厅”,是长官居住办公之所。
院子中间是个方形水池,可能是消防用的水池吧。
看过很多地方的清代炮台,大多是一个高台上放置一台大炮而已,但这次看到白鹤岗炮台,才发现这才是真正严密的海防体系。
孙中山纪念碑建于1928年,1930年落成。
碑的造型可以说是独具匠心,远看犹如一个巨大的“文”字耸立天穹。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碑上的“文”字则暗含了孙文的意思。
细看铜像和碑身是“文”字的一点,两边的阶梯交叉而上,构成“文”字的一撇和一捺。
碑座正面刻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
“亲爱精诚”是黄埔军校的校训,其意是,大家要互助互爱,真诚作。
纪念碑四面都刻有碑文。
碑座底层7级,上层5级,中间隔有较长的平级将其截然分开。
据说这7级代表军校在此地办了7期,而5级则代表军校师生共参加了五次战役,且屡战屡胜。
还有一种说法是,军校在长洲岛办了7期,在外地办了5期,在大陆共办了12期。
(摘自网络) 行程很快结束了,匆忙中只看了几个景点,但了却我多年心愿,很值得。
一座小岛,联结中外历史。
一片土地,构筑强国之梦。
数百年来,黄浦岛历经风雨沧桑,荣辱兴替。
她承载着一个时代特有的民族记忆,刻录着一代代中国人在追梦过程中的历史瞬间,令人奋进,值得一去。
2018.2.26用手机卡片机所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