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
1年前 (2024-04-17)
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
使用,享受生活。
白帝城, 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一面傍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雄踞水陆要津,是三峡咽喉要塞,为历代家必争之地。
座落在雄伟险峻夔门山水中的白帝城,显得格外秀丽。
从山脚下拾级而上,要攀登近千级石阶,才到达山顶的白帝庙门前。
在这里可观赏夔门的雄壮气势。
由白帝庙前,绕庙后,可见蜿蜒秀丽的草堂河从白帝山下入江。
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白帝城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
当王莽篡位时,他手下大将公孙述割据了四川。
公孙述在天府之国里,势力渐渐膨胀,野心勃勃,自个儿想当皇帝了。
他骑马来到瞿塘峡口,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扩修城垒。
后来公孙述听说城中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雾气。
公孙述故弄玄虚,说这是“白龙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
于是,他在公元25年自称白帝,所建城池取名“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
公孙述称帝12年后,与刘秀争天下,被刘秀所灭,白帝城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在公孙述称帝期间,各地战乱频繁,而白帝城一带却比较安宁,当地老百姓念及他统治巴蜀期间人民生活相对,便在山上修建白帝庙以示纪念。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不是一座长江桥,但白帝城风雨廊桥的确跨越了长江部分水域。
三峡水库蓄水后,伸入江心、踞于瞿塘峡口夔门之外的半岛白帝城四面环水,不再与岸边陆地相连,成为一座完整的江心岛屿。
白帝城的历史文化记载太过丰富,是到三峡旅行的人的必选景点。
2008年5月1日,白帝城风雨桥建成开放,游人又可以步行进入白帝城了。
所谓风雨桥,就得有廊。
长338米、宽7米的白帝城风雨桥不但有廊还有亭,仿汉代建筑的这座步行桥在桥上等距离地分布了3座桥中亭阁和2座风雨走廊,与白帝城汉代风格的建筑浑然一体。
瞿塘峡的名胜古迹,多而又集中,游览者称便。
峡口的上游,有奉节古城、八阵图、鱼复塔。
峡内北岸山顶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惊险万状的古栈道、秘莫测的风箱峡;南岸有题刻满壁的粉壁墙,富于传说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凤凰饮泉等。
在风箱峡下游不远处的南岸,有一座奇形异状的山峰,突起江边,人称"犀牛望月",惟妙惟肖。
距白帝城仅几公里的杜甫草堂遗址,更是诗人流连忘返之处。
瞿塘峡虽然仅八公里长,却是最令人屏息的一段江峡。
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自古就有“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之誉。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虽然只有8公里,但却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
在三段峡谷中,它最短,最狭,最险,气势和景色也最为雄奇壮观。
如今的白帝城,广义上即指白帝庙,内有明良殿、、观星亭等明清建筑。
明良殿为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系庙内主要建筑,内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塑像。
内供诸葛亮祖孙三代像。
庙内还有文物陈列室、诗史堂,陈列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和古今名家的书画。
这些古建筑和文物珍品,使白帝城更为增色。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
刘备在公元222年闰六月败退住白帝城,次年四月病逝,在白帝城住了十个月。
这是他的事业从顶峰跌入低谷后的十个月,是他一生奔波拼杀后栖息下来的十个月,是他生走向终结的十个月,除人们最为熟知和讨论最多的托孤外,他还做了很多,想了很多,然而鲜有人详细论及。
三国文化研究著明学者谭良啸先生检阅史籍,梳理出刘备在白帝城期间先后采取了诸多行动,为补救战败,稳定局势,为他死后的蜀国作了一糸列安排。
这组大型彩塑由21尊大型彩色塑像组成,是为了再现当年托孤时庄严肃穆悲壮的情景。
中间这位身着皇袍的就是蜀国的君主刘备,托孤时刘备是这样对诸葛亮说的"君才十倍于曹丕,必定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以诸葛亮的才能和地位是完全能夠取而代之的,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托孤后的近11年时间里用他全部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北抗曹魏,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伐中原,辅佐刘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跪在刘备榻前的这两位小孩,一个是七岁的梁王刘理,一个是九岁的鲁王刘永,是刘备的次子和最小的一个儿子,大家会想刘备托孤明明托的是太子十七岁刘禅,为什么刘禅在没在场呢?对,就是因为在封建社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皇帝御驾亲征,太子不可离开京城一步,以防不测,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
于东西两旁的文臣武将都是根据《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出来的,也可以说是罗贯中笔下生花之作。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
”但是刘备又请诸葛亮坐在旁边,叫刘永、刘理到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弟兄三个,都要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一样,不能怠慢。
”说完,叫两个儿子拜在诸葛亮跟前,接着又对众将官说:“我已把国家大事托拜给丞相,要我儿子待他像父亲一样,诸位也不可怠。
”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
李严(?-234年),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
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
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
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
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
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
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
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站在刘备侧身穿兰袍的是赵云,人称常胜将军,曾大战长板坡,于百万军中救出阿斗。
刘备也亲切称他为四弟,相传,刘备对其也曾有托孤之意。
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文托诸葛亮,武托赵子龙。
六出祁山,壮志未酬!诸葛亮以进为退,屯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死五丈原(八百里秦川西端)。
观星亭:位于之前。
观星亭共有6角12柱,翘角飞檐,气度不凡。
当年刘备屯白帝城时,诸葛亮在此夜观星像,运筹略。
在观星亭的旁边,有一幢西洋风格的白色楼房,那是四川军阀杨森建造的,也是白帝庙内一幢沾点洋味的建筑。
白帝庙内,历代的诗文碑刻和文物甚多。
其中有著名的东周时期巴蜀柳叶铜剑、汉晋时期的瞿塘峡悬棺遗物和隋唐以来73块书画碑刻、陶器和青铜摇钱树等,及历代文物1000余件,古今名家书画100余幅,其中“竹叶字碑”诗画一,风格独特;“三王碑”镌凤凰、牡丹、梧桐,精美华丽,堪称瑰宝。
东、西两处碑林,陈列着70多块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
在东碑林,《凤凰碑》和《竹叶碑》最引人注目。
刘备托孤,是白帝演绎的最为悲壮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不顾忠臣劝阻,为报兄弟之仇兴伐吴,败退守于此。
托孤堂上,今陈列着十几座塑像,较为形象地再现了刘备临终之际托孤的一幕。
群塑以刘备为中心,只见刘备病卧榻上,一手指着两个跪于榻前小儿子,嘴里像在作临终嘱托。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宛在我们耳旁。
群臣肃立,面部表情各异,态惟妙惟肖。
这里忠臣的忧虑,小人的得意,尽数写在人物的脸上。
整个画面给人浓重的悲剧气氛,让人不由不为刘备为蜀国扼腕。
白帝城的参观游览,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三国时期历史文化。
我即为关羽的清高自大走麦城,以及张飞暴躁易怒而丧感到惋惜;更为刘备义气行事、败夷陵、白帝托孤而感到痛心。
大好的江山就这么丢了,究竟原因,还是从狭窄的小集团利益为出发点,不丢江山才怪了!用今天的话说,不从战略高度全面考虑问题,必然遭致失败。
桃园三结义奠定了西蜀政权基础,同样,仍是桃园三结义毁掉了政权基础。
替古人担忧吔! 白帝城,它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曾激发了多少诗人的创作灵感。
特别是李白的那首千古绝唱,妇孺皆知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此刻,我满怀历史深情在心中默默地吟诵起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9年5月18日
使用,享受生活。
白帝城, 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一面傍山,三面环水,背倚高峡,雄踞水陆要津,是三峡咽喉要塞,为历代家必争之地。
座落在雄伟险峻夔门山水中的白帝城,显得格外秀丽。
从山脚下拾级而上,要攀登近千级石阶,才到达山顶的白帝庙门前。
在这里可观赏夔门的雄壮气势。
由白帝庙前,绕庙后,可见蜿蜒秀丽的草堂河从白帝山下入江。
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白帝,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之美誉。
白帝城的名称,最早出现于西汉末年。
当王莽篡位时,他手下大将公孙述割据了四川。
公孙述在天府之国里,势力渐渐膨胀,野心勃勃,自个儿想当皇帝了。
他骑马来到瞿塘峡口,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便扩修城垒。
后来公孙述听说城中有口白鹤井,井中常冒出一股白色的雾气。
公孙述故弄玄虚,说这是“白龙出井”,是他日后必然登基成龙的征兆。
于是,他在公元25年自称白帝,所建城池取名“白帝城”,此山亦改名“白帝山”。
公孙述称帝12年后,与刘秀争天下,被刘秀所灭,白帝城也在战火中化为灰烬。
在公孙述称帝期间,各地战乱频繁,而白帝城一带却比较安宁,当地老百姓念及他统治巴蜀期间人民生活相对,便在山上修建白帝庙以示纪念。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不是一座长江桥,但白帝城风雨廊桥的确跨越了长江部分水域。
三峡水库蓄水后,伸入江心、踞于瞿塘峡口夔门之外的半岛白帝城四面环水,不再与岸边陆地相连,成为一座完整的江心岛屿。
白帝城的历史文化记载太过丰富,是到三峡旅行的人的必选景点。
2008年5月1日,白帝城风雨桥建成开放,游人又可以步行进入白帝城了。
所谓风雨桥,就得有廊。
长338米、宽7米的白帝城风雨桥不但有廊还有亭,仿汉代建筑的这座步行桥在桥上等距离地分布了3座桥中亭阁和2座风雨走廊,与白帝城汉代风格的建筑浑然一体。
瞿塘峡的名胜古迹,多而又集中,游览者称便。
峡口的上游,有奉节古城、八阵图、鱼复塔。
峡内北岸山顶有文物珍藏甚多的白帝城,惊险万状的古栈道、秘莫测的风箱峡;南岸有题刻满壁的粉壁墙,富于传说孟良梯、倒吊和尚、盔甲洞,洞幽泉甘的凤凰饮泉等。
在风箱峡下游不远处的南岸,有一座奇形异状的山峰,突起江边,人称"犀牛望月",惟妙惟肖。
距白帝城仅几公里的杜甫草堂遗址,更是诗人流连忘返之处。
瞿塘峡虽然仅八公里长,却是最令人屏息的一段江峡。
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自古就有“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之誉。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西起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东到巫山县的大溪镇,全长虽然只有8公里,但却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
在三段峡谷中,它最短,最狭,最险,气势和景色也最为雄奇壮观。
如今的白帝城,广义上即指白帝庙,内有明良殿、、观星亭等明清建筑。
明良殿为嘉靖十二年(1533年)建,系庙内主要建筑,内有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塑像。
内供诸葛亮祖孙三代像。
庙内还有文物陈列室、诗史堂,陈列着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出土文物和古今名家的书画。
这些古建筑和文物珍品,使白帝城更为增色。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
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其临死前举国托付给诸葛亮的行为被陈寿赞为古今之盛轨。
刘备在公元222年闰六月败退住白帝城,次年四月病逝,在白帝城住了十个月。
这是他的事业从顶峰跌入低谷后的十个月,是他一生奔波拼杀后栖息下来的十个月,是他生走向终结的十个月,除人们最为熟知和讨论最多的托孤外,他还做了很多,想了很多,然而鲜有人详细论及。
三国文化研究著明学者谭良啸先生检阅史籍,梳理出刘备在白帝城期间先后采取了诸多行动,为补救战败,稳定局势,为他死后的蜀国作了一糸列安排。
这组大型彩塑由21尊大型彩色塑像组成,是为了再现当年托孤时庄严肃穆悲壮的情景。
中间这位身着皇袍的就是蜀国的君主刘备,托孤时刘备是这样对诸葛亮说的"君才十倍于曹丕,必定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以诸葛亮的才能和地位是完全能夠取而代之的,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在托孤后的近11年时间里用他全部的聪明才智和毕生精力,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北抗曹魏,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伐中原,辅佐刘禅,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跪在刘备榻前的这两位小孩,一个是七岁的梁王刘理,一个是九岁的鲁王刘永,是刘备的次子和最小的一个儿子,大家会想刘备托孤明明托的是太子十七岁刘禅,为什么刘禅在没在场呢?对,就是因为在封建社会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皇帝御驾亲征,太子不可离开京城一步,以防不测,因为国不可一日无君。
于东西两旁的文臣武将都是根据《三国演义》等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出来的,也可以说是罗贯中笔下生花之作。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
”但是刘备又请诸葛亮坐在旁边,叫刘永、刘理到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弟兄三个,都要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一样,不能怠慢。
”说完,叫两个儿子拜在诸葛亮跟前,接着又对众将官说:“我已把国家大事托拜给丞相,要我儿子待他像父亲一样,诸位也不可怠。
”用意极其深刻,当时刘备清楚,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夺走他的天下,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
另外刘备在白帝托孤之时,并非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侧。
李严(?-234年),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
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仅仅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应该有其很成熟的考虑的,甚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
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
诸葛亮在加入刘备军团的初期也没有太大的权力,入蜀后,诸葛亮的地位甚没有糜竺,孙乾等人高。
在刘备伐吴失败后,他马上想到的是现在国力衰败,势必会有人乘虚而入,夺取王位,而诸葛亮就是个最危险的人物,因为他在蜀国的威信太高了,怕有人怂恿他篡位。
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
而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
所以,可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姑且不论刘禅是否昏庸,但就诸葛亮的行为来看,确实是把自己凌驾在了刘禅之上。
站在刘备侧身穿兰袍的是赵云,人称常胜将军,曾大战长板坡,于百万军中救出阿斗。
刘备也亲切称他为四弟,相传,刘备对其也曾有托孤之意。
这就是民间传说的文托诸葛亮,武托赵子龙。
六出祁山,壮志未酬!诸葛亮以进为退,屯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死五丈原(八百里秦川西端)。
观星亭:位于之前。
观星亭共有6角12柱,翘角飞檐,气度不凡。
当年刘备屯白帝城时,诸葛亮在此夜观星像,运筹略。
在观星亭的旁边,有一幢西洋风格的白色楼房,那是四川军阀杨森建造的,也是白帝庙内一幢沾点洋味的建筑。
白帝庙内,历代的诗文碑刻和文物甚多。
其中有著名的东周时期巴蜀柳叶铜剑、汉晋时期的瞿塘峡悬棺遗物和隋唐以来73块书画碑刻、陶器和青铜摇钱树等,及历代文物1000余件,古今名家书画100余幅,其中“竹叶字碑”诗画一,风格独特;“三王碑”镌凤凰、牡丹、梧桐,精美华丽,堪称瑰宝。
东、西两处碑林,陈列着70多块完好的石碑,其中隋代碑刻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了。
在东碑林,《凤凰碑》和《竹叶碑》最引人注目。
刘备托孤,是白帝演绎的最为悲壮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不顾忠臣劝阻,为报兄弟之仇兴伐吴,败退守于此。
托孤堂上,今陈列着十几座塑像,较为形象地再现了刘备临终之际托孤的一幕。
群塑以刘备为中心,只见刘备病卧榻上,一手指着两个跪于榻前小儿子,嘴里像在作临终嘱托。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宛在我们耳旁。
群臣肃立,面部表情各异,态惟妙惟肖。
这里忠臣的忧虑,小人的得意,尽数写在人物的脸上。
整个画面给人浓重的悲剧气氛,让人不由不为刘备为蜀国扼腕。
白帝城的参观游览,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三国时期历史文化。
我即为关羽的清高自大走麦城,以及张飞暴躁易怒而丧感到惋惜;更为刘备义气行事、败夷陵、白帝托孤而感到痛心。
大好的江山就这么丢了,究竟原因,还是从狭窄的小集团利益为出发点,不丢江山才怪了!用今天的话说,不从战略高度全面考虑问题,必然遭致失败。
桃园三结义奠定了西蜀政权基础,同样,仍是桃园三结义毁掉了政权基础。
替古人担忧吔! 白帝城,它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曾激发了多少诗人的创作灵感。
特别是李白的那首千古绝唱,妇孺皆知的七绝《早发白帝城》。
此刻,我满怀历史深情在心中默默地吟诵起来: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019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