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团:元帅团!

1年前 (2024-04-17)
十八团:元帅团!老山雅 忆十八团十八团归军委,声名显赫战功累。
转战三大战略区,华北西北和西南。
四十五万敌被歼,闻风丧胆敌白匪。
高级将领徐向前,解放战争超发挥。
带病来山西省,精心谋划抓细微。
晋冀鲁豫弱武装,全部带成强部队。
逐口吃掉阎主力,主席称奇不嘴。
十八团战力棒,威震山西舍我谁。
一九四九二月间,军委直属成宠贵。
我军虎将徐向前,团司令兼。
手下领导三个军,三军各有一师最。
六十军有一七九,敢打敢拼功伟。
六十一军一八一,愈战愈强晋发威。
六十二军一八四,英勇善战铸铁锤。
三晋汾河子弟,善打硬恶不皱眉。
十八团创奇迹,人民心中筑丰碑。
徐向前元帅:华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十八团司令员、,领导十八团解放山西,指挥太原战役。
彭德怀元帅:野战军司令员,指挥十八团参加太原战役、兰州战役。
贺龙元帅:率领十八团解放大西南,任西南军区司令员。
刘伯承元帅:西南军员会主任。
聂荣臻元帅:华北野战军司令员   华北野战军是一支与四大野战军齐名,由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直接领导的英勇之师。
它是与其他野战军一样,这支部队同样人才辈出:聂荣臻、徐向前、罗瑞卿、萧克、杨得志、杨勇、周士弟、杨成武、王新亭、苏振华、耿飙、胡耀邦等一个个声震中外的著名将帅,都曾在这支部队中战斗过。
周士弟上将:十八团司令员兼。
王新亭上将:十八团副司令员兼副。
  18团为中央军委直属的三大团之一,是徐向前元帅亲自统率和培育起来的一支强劲旅,先后转战华北、西北、西南三大战略区,共歼敌匪45万余人,立下显赫战功。
18团前身是1948年2月组成的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
早在1947年夏,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突破黄河防线开始南征,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而晋冀鲁豫解放区敌人转入全面防御,据守在豫北、晋南几座孤城,以及晋中的平川地区、太原要点等坚固反动堡垒,与我对抗。
此时,留在内线的我基干武装有8纵、太岳军区18、19、20分区的9个团及太行、冀鲁豫、冀南军区各两个独立旅,共约5万人。
前方指挥所在冀南武安冶陶组成,由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兼司令员。
前方指挥所统一指挥的这些基干武装,员不充实,装备极差,尤其缺乏重武器,缺少攻坚作战的经验,尤其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地方性、散漫性和游击习气。
但广大指战员阶级觉悟很高,士气旺盛。
部队编成上,8纵成立时间长一些,战斗力较强,又刚刚经过了运城攻坚战的考验,是徐向前手中的骨干部队。
当时还以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和两个独立旅及晋冀鲁豫军区独立师(从华东调来)为基础组建了第13纵队。
1948年5月,晋冀鲁豫军区前方指挥所奉整编为华北军区第1团,团部以指挥所机关为基础组成,下辖第8、13、14纵队,归华北军区建制。
转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的徐向前任1团司令员兼、周士第任副司令员兼副(7月到职)、陈漫远任参谋长(8月到职)、胡耀邦任政治部主任。
7月2日,因冀南军区编成的14纵队一直未到山西作战,遂由华北军区直接领导。
8月,以太岳军区部队为基础,组成第15纵队,归1团建制。
60军军长张祖谅中将 60军军袁子钦中将 61军军长韦杰中将 61军军徐子荣 62军军长刘忠中将 62军军鲁瑞林少将   刘邓大军12万人马渡黄河南征后,晋冀鲁豫军区留守部队的任务主要是:1、支援外线作战。
2、独立完成内线作战任务。
3、实施土地改革,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支援战争。
徐向前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虽然身体时常患病,但能够独立指挥一个内线战场,他还是很高兴的。
仗他把目标就瞄准了号称“卧牛城”的晋南重镇临汾。
临汾具有独立防御体系,工事比运城坚固复杂,防御力装备也很强。
徐向前统一指挥8纵、13纵,吕梁、太岳军区等地方旅、团,共约5.3万余人的力,于3月初发起临汾战役。
参战部队多为初次攻坚,只有8纵具有一定的攻坚经验。
战役打响后,各部队在外围作战中接连失利,特别是13纵打东关始终未能拿下。
3月31日,前指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徐向前认为“坑道是对付这个敌人的最好手段”,“我们要用‘土行孙’的办法攻打临汾”。
他向参战部队发出了英勇杀敌的战斗号令,极大鼓舞了全体指战员的战斗热情。
前指调整部署,调8纵23旅参加东关战斗。
4月5日开始,该旅以东关小北门为中心,向敌东关城墙掘进,同时展开外壕争夺战。
掘进途中,先后排除敌人直接反扑、向外壕注水、从城内挖掘反坑道等阻挠。
到9日成功挖成4条破城坑道,并将9000公斤炸药装进其中的3条坑道。
4月10日18时,坑道起爆,炸开城墙两个大缺口,23旅突击队发起冲击,仅1分钟就冲上城头。
13纵37旅亦从23旅突破口跟进,两旅协同战斗,胜利占领东关。
此后,我军继续向临汾主城开挖坑道,敌人亦在东、南、北三面城墙下方挖掘防御坑道,坑道底部设听音缸,我军挖掘坑道情况,并以爆破手段破坏。
我全线24条坑道接连被毁,只有23旅从太岳军区手中接来的两条坑道顺利挖临汾城墙脚。
5月17日19时,坑道点火爆破,城墙被炸开两个近40米宽的大缺口,23旅突击队再次率先攻入,向城内纵深实施割裂和围。
战24时,战斗结束。
临汾战役历时72天,共歼敌2.5万人,中共中央电贺大捷。
战后,部队查看城墙、突破口,临汾之坚令指挥员们纷纷感叹,要是用炮弹打,攻城部队的全部炮火集中起来也不可能撕开口子,可以说,以坑道爆破攻克临汾,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战役中起决定作用的8纵23旅被中央军委批准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
解放华北纪念章 解放太原纪念章 解放西北纪念章 西北军员会功臣章。
解放西南纪念章 一八六师功臣章 康定军分区“战斗英雄"军功章 全国人民慰问纪念章 十八团官 攻打太原双塔寺   6月初,为保卫麦收,解放晋中人民,在华北1团司令员徐向前统一指挥下,山西我军集中了46个团6万余人的力发起晋中战役。
徐向前很清楚这次战役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对部队进行动员时,他说:“晋中战役是一次同敌人进行的大团协同作战,同运城、临汾战役不同,不是阵地攻坚战,而是运动战,要在运动中大量歼敌。
”要求部队“不怕疲劳,不怕伤亡,连续作战,做到既能走,又能打,上级指向哪里,你们就打向哪里。
” 战役序幕首先由地方军区部队向汾、孝、忻、榆、太地区进击拉开,吸引敌闪击团西向追击。
我1团主力于6月中旬出击平遥、介休地区,当月21日8纵在平遥张兰镇歼灭了阎锡山亲训师及亲训团,吕梁部队亦在汾阳以北歼敌43军70师大部。
13纵与吕梁部队配,全歼自平遥北上之敌40师于北营村。
7月3日起,太岳1分区41团坚守董村4昼夜,击退敌累计9个团的连续进攻,迫敌进入我预设战场。
7月7日,敌赵承绶集团3万余人北撤途中,被我紧紧包围于大常镇与西范村地域东西约20里、南北10来里的狭长地带内。
8纵发起对戴李青、南庄之敌进攻,将阎锡山以留用侵华日军组成的第10总队全部歼灭,战斗之激烈,双方拼到以白刃格斗解决。
13纵37、38旅攻克敌核心大常镇,歼敌73师师长以下5000余人。
7月16日,我军将窜出小常镇的敌残部数千人围歼在一块不大的无所依托的田野,敌酋赵承绶、33军军长沈瑞等束手就擒。
我军乘胜扩展,逼近太原。
晋中战役是我华北1团在徐向前司令员英明指挥下进行的一次以少胜多的运动战范例,共歼敌10万余人,对尔后解放太原起了重要作用。
总攻太原城的炮 攻击太原碉堡   1949年2月,在太原战役缓攻休整期间,华北第1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第18团,归中央军委直属,徐向前仍任团司令员兼。
8纵改为第60军,军长兼王新亭(6月张祖谅任军长,袁子钦任),所属第22、23、24旅依次改称第178、179、180师。
13纵改为第61军,军长韦杰、徐子荣,所属第37、38、39旅依次改称第181、182、183师。
15纵改为第62军,军长刘忠、袁子钦(6月鲁瑞林任),所属第43、44、45旅依次改称第184、185、186师。
这三个军中,以60军179师、61军181师、62军184师战斗力最强。
179师前身是抗战时期山西新军一部,参加过百团大战。
解放战争期间,在晋南连克名城,二破曲沃、奇袭襄陵、爆破运城、扬威临汾,晋中速歼“亲训师”,太原血战小窑头,在华北内线作战中大显风采,成为徐向前麾下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劲旅,曾被中央军委批准授予过“光荣的临汾旅”荣誉称号,是解放战争时期被军委授称的建制部队。
181师是抗战后期组建的八路军豫西抗日独立支队、著名的“皮旅”,部队基础好,干部强,作风硬,整体素质高,机动能力强,擅长野战,专门用于重要方向,用于关键时机。
解放战争中,先后转战中原、华东、华北、西北、西南五大战场,参加了中原突围、两淮、涟水、盐城保卫战和孟良崮、临汾、晋中、太原、咸阳阻击、进军西南等著名战役战斗。
184师前身为太岳18分区,这支汾河子弟在内线作战中,蓬勃向上,敢打硬仗、恶仗,不断发展壮大,从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到大规模的攻坚战和运动战,逐步锤炼成一支英勇善战的铁拳头。
18团的领导层中,徐向前为我军优秀将领,指挥风格狠、硬、快、猛、活,有气魄,能拼“五分钟”。
早在红军时期就在全国各路红军中率先打出了大团作战的范例,黄安、商潢、潢光、苏家埠等战役都是他的代表之作。
解放战争期间,他带病到山西指挥作战,把晋冀鲁豫留下的地方部队带成了主力部队,连打临汾、晋中、太原等硬仗,硬是一口一口吃掉了阎锡山的晋军主力,连毛泽东主席都连连称奇。
1955年9月,徐向前被授予元帅军衔,其统领过的18团自然可称为“元帅团”。
周士第是黄埔一期,参与组建了我最早掌握的武装力量孙中山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并曾担任过队长,见证了我军建军最早起源。
要不是他在南昌起义后有几年脱,以其资历如与朱德率部同去井冈山,那么1955年授衔肯定不止上将军衔。
陈漫远出自广西百色起义红7军,调华北1团前是晋绥军区参谋长,建国后转入广西地方工作。
胡耀邦从晋察冀3纵调来,精炼实干,人品贵重,建国后成长为中共中央主席和总,是18团领导中发展地位最高者。
62军攻进太原胜利门 62军战士活捉太原绥靖公署王靖国等国民将领。
1949年6月,太原战役胜利后影。
左起:周士第、徐向前、陈漫远、王新亭。
  山西省会太原为华北重工业城市之一,阎锡山据此统治山西人民38年之久,经过多年的修筑工事,碉堡之多,工事之坚,在全国实属罕见,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要塞城市。
晋中战役接近尾声时,徐向前就向中央军委建议在战役后即乘胜北进,围攻太原。
该建议得到批准,并增调晋中军区部队、西野7纵另两个旅、华北炮1旅等归徐向前、周士第统一指挥。
战前,经过休整补充的太原前线部队人数已达8万余人,而阎锡山经过抓丁整补,将力扩充到10万余人。
并加强太原城防,构建1个中心区和4个外围守备区。
9月下旬,1团部署准备作战方案,预定10月19日攻城,计划3个月内攻占太原。
10月2日,阎锡山率先出动部队向外扩张并抢粮。
5日,中央军委令太原战役提前打响。
阶段,我军进攻比较顺利,6日全歼敌44、45师等万余人,并攻占武宿机场和北营站,打开第二道防线缺口。
10月16日,第二阶段进攻开始,双方主要争抢东山地区的四大要塞:淖马、小窑头、山头、牛驼寨。
攻占此四大要塞,等于切断了阎锡山的脖子,徐向前称其为“切脖子战术”。
17日,配属西野7纵的独7旅首先趁夜袭占牛驼寨,但在21日失守。
26日晚,徐向前令向敌四大要塞发起总攻。
当晚15纵43旅攻占淖马,又以127团坚守主阵地并争夺淖马炮碉,其后打退敌无数反扑,11月25日完全占领。
淖马战斗惊天动地,激烈异常,共毙伤敌4000余人。
127团攻得勇猛,守得顽强,充分体现了我人民军队指战员忘我的英勇战斗精,华北1团给予“能攻又能守,天下手”的通令表扬。
10月31日,8纵23旅、24旅攻占小窑头。
11月11日,13纵攻占山头。
11月13日,西野7纵及其配属部队攻占牛驼寨。
经过19个昼夜,攻占东山,双方死伤均在1.5万人以上。
战役期间,徐向前身患重病,以担架指挥不离前线,广大指战员深受感动。
第二阶段结束后,中央军委指示,建议迟缓进攻太原,以防范位于北平的傅作义部队南撤。
而东山战斗,双方损失很大,也急需进行休整。
太原战役转为围困、瓦解。
我方展开多种政治攻势,成果显著,半年来瓦解敌军即达29456人。
但阎锡山执意顽抗到底,强攻太原势在必行。
1949年1月,平津战役结束,太原城为华北地区剩余敌军据点。
3月1日,徐向前任18团司令员兼、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总前委,领导负责太原战役的所有指挥工作。
此外,军委直属第19、20团、四野炮1师也驰援参与会战。
3月底,阎锡山乘飞机离开太原,守敌信心大减。
副总司令彭德怀由中央返西北到太原看望部队,身体实在不支的徐向前请求中央军委以彭德怀代替自己指挥总攻太原。
4月20日凌晨,发动总攻,三大团分别从东、南、北三面围攻太原城。
4月22日,占领城外所有据点。
4月24日,在太原守军一次拒绝投降后,攻占太原,全歼城内守军4万余人。
此,整个太原战役历时6个多月,共歼灭敌军13.5万余人。
十八团向西北进军示意图。
兰州解放入城式。
  太原战役刚结束,1949年4月25日,中央军委即令18团与19团调赴西北作战,转归野战军建制指挥。
5月16日,中央军委令,因徐向前身体需要休养,免除18团司令员职务,由周士第继任司令员兼,王新亭为副司令员兼副,陈漫远为第二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向西北进军,跟随18、19团一起南下西渡黄河入陕归建一野的还有长期在山西,配18团(华北1团)作战、亲如小弟的一野7军(吕梁部队、西野7纵)以及1军3师(独7旅)、3军8师(独3旅)。
这是军史上很罕见的现象,18团走到哪,7军就跟到哪,无论是在山西,还是现在的西北,甚以后的西南。
为进军西北,18团前委作出《关于向前进的准备工作决定》,大力贯彻向前进的思想教育,并在组织上、后勤上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6月7日,61军先头182师经过11天强行军,到达西安,接替一野6军警备任务。
24日团全部到达西安附近。
期间,为粉碎胡马联军向西安的反扑,61军181师奉扼守咸阳,于6月12日14日击退“青马”主力82军3个师及骑第8旅之连续凶猛攻击,毙伤敌248师师长韩有禄以下2000余人。
彭德怀称赞该师:“打得好!”西安人民赠送181师一面“百战百胜”的锦旗。
7月12日,18团参加扶郿战役,于11日晚按预定部署出动,12日拂晓解放武功县城,并在武功、扶风间歼敌177师大部,247师、191师各一部,共毙伤俘敌5000余人。
15日,团进驻宝鸡,奉担任西安宝鸡段警备,对胡宗南采取积极防御钳制,以保障我西进主力之侧翼和后方安全。
62军为一野总预备队,随野战军主力向甘、青进军。
8月初,已归建一野的7军解放甘肃天水后,再次调归18团指挥,钳制和监视敌胡宗南集团行动。
62军由陇县开抵天水后,奉归1团指挥,向临夏前进,参加兰州会战。
利用未参战的时间,18团委颁发“关于做好巩固部队的工作指示”,并在宝鸡召开附近团以上政工干部会议。
之后,各军委先后做出决定,开展尊干爱、民主、诉苦、反军阀主义倾向等群众性运动,干部作风有显著转变,战士的积极性提高。
8月15日,18团发出秦岭战役预备令,嗣后发出战术指示和政治工作指示。
当月下旬,胡宗南以5个军由秦岭北犯,企图进占宝鸡、天水。
18团集中60军全部和61军两个师,向防守川陕公路正面秦岭主脉之敌38军发起攻击。
30日攻占东河桥、黄牛铺等地,控制秦岭主脉。
31日以后我军继续向凤县及江口镇追击。
9月6日,团令停止追击,秦岭战役结束,共歼敌4900余人,我伤亡700余人。
9月23日,62军奉由青海民和经兰州开陇南岷县,归还18团建制,接收并改造投诚起义的敌周祥初部,先是整编为中国人民西北独立第1军,后改为西北军区独立第1师,归62军领导指挥。
这支部队经过改造和整顿,在进军西南和剿匪中,表现很好,服从令,作战积极,屡受军的表扬。
为聚歼国民残军主力于川、滇、桂,中央军委部署对四川全境之敌的大包围,以一野18团和第7军、19军等统归西北军区司令员贺龙指挥,进军陕南、川北,会歼敌人。
自9月20日开始,针对南进任务、部队思想状况与山地运动战、追击战的需要,18团先后进行了两期整训,并进行组织调整和物资准备。
两个月后,1949年11月23日,18团改归第二野战军指挥。
被俘虏的马家军。
翻越秦岭,向四川进军。
  12月5日,团主力分左、中、右三路向汉中、武都前进。
11日,60军先头部队突破川陕交界上之五丁关、牢固关、七盘关诸险,解放陇南宁强县城。
为配二野主力会歼敌军,各军加快前进。
60军先头部队于12月14日解放川北门户广元县城,继而于17日攻克剑门关,18日拿下剑阁。
62军亦解放青川。
61军先头部队奔袭南江,歼敌新14师,此后即与逃敌首尾相接。
18团继续前进,先后解放了绵阳、巴中、仪陇、德阳、广汉、新都等城。
配属的7军主力因敌情变化迅速,两次入川,又两次北返陇南。
进入川北以来,各地敌军望风披靡,纷纷投诚。
12月30日,18团举行入城式,进入成都。
南进作战结束,18团共歼敌7万余名,解放县城40座,省会1座。
1950年1月30日,18团奉建立川西、川北、西康三个军区,各军分区由野战师兼组。
以团机关兼川西军区,为二级军区,司令员周士第、李井泉,下辖温江、眉山、绵阳、茂县4个军分区。
60军领导机关兼成都警备司令部。
61军兼川北军区,司令员韦杰、胡耀邦,下辖剑阁、遂宁、达县、南充4个军分区。
62军兼西康军区,司令员刘忠、廖志高,下辖雅安、西昌、康定、昌都4个军分区。
2月初,62军先头部队由刘忠军长率领进驻雅安。
挺进大西南。
成都和平解放,十八团进入成都。
  1950年2月中旬,成都周围之投诚起义部队已基本处理完毕,各军区工作均已转入剿匪建政时期,川西敌特凶焰亦已初步镇压之后,18团领导机构遂奉办理结束,改由60军兼川西军区(降为军区),张祖谅任司令员、李井泉仍任,团直属大部分配川西、川北、西康军区,剩余一部于3月底从成都赴重庆移交西南军区。
周士第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王新亭任西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8团,这支徐帅亲自统领的部队,在几年来的战斗锻炼中由地方武装迅速成长为正规团,从坚持内线作战,以攻坚战、运动战彻底歼灭了阎锡山集团,到转战西北、进军西南,直解放西康,圆满完成了所赋予的作战任务,创造了许多我军战史上的奇迹。
据统计,18团及其前身部队在解放战争中共歼灭国民军241015人,剿灭土匪214463人。
其中60军歼敌98969人,剿匪61282人。
61军歼敌73900余人,剿匪73000余人。
62军歼敌68146人,剿匪80181人。
18团撤销后,各军发展沿革如下: 60军——1950年12月,60军兼川西军区,1951年3月入朝,留一部组成川西军区,1952年10月与川东军区机关并为四川军区机关。
在朝期间,60军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夏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金城战役,共歼敌55786人。
所属178师留川西,1952年3月撤销番号,师机关并入绵阳军分区。
179师、180师均随60军入朝参战,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中,180师后撤被敌包围,遭受重大损失。
两师回国后,179师于1961年1月被确认为全军首批十大战备值班师之一。
1985年改隶陆军第12集团军建制,1998年缩编为摩步旅。
180师曾调国防部5院建制,1962年12月撤销番号,以其为基础组建安徽省军区独立师和江苏省军区独立第1师,后分别与浙江金华军分区和温州军分区对调。
61军——1952年7月,61军番号撤销,军部改编为川北军区。
1952年10月,四川军区成立,川北军区撤销,其领导机构干部战士574人调青岛改编为第4海军学校,现为海军潜艇学院。
所属181师在1950年12月调入60军,随其入朝参战。
1969年12月改番号为180师,1985年1月恢复181师番号,同年整编调入陆军第1集团军建制,1996年10月转隶武警部队,改为武警第181师。
182师于1951年3月调归11军建制,1952年10月改为铁道工程第8师,1954年6月集体转业。
183师于1952年3月撤销番号,师直组建达县军分区,现为四川省军区达州军分区。
62军——1952年7月,62军番号撤销,军部改编为西康军区。
1955年9月,西康省并入四川省,西康军区撤销,军区机关改为空6军军部,1967年8月扩编为空军。
所属184师于1951年2月除留一部留西康组建西昌军分区外,主力返川调入10军建制,并随其北上华北,待入朝。
1952年4月,10军解除入朝任务,184师撤销番号和建制,师直参加组建第2战车学校,各团调离或改建为种团。
185师于1952年7月撤销番号,师部组建成雅安军分区。
值得一提的是,该师554团在1951年2月调给184师,1952年4月改为工程部队,后为工第10团,60年代诞生培育了我军著名英模雷锋,现为北部战区陆军第40集团军工团。
186师师直一部和558团组建康定军分区,(1974年改称甘孜军分区)186师556团、557团主力调入贵州剿匪,1951年9月转隶16军建制并北上参加抗美援朝。
1952年11月,师直调归东北军区防司,后扩编为高炮第101、102师,再后为空军高炮第1、2师,八、九十年代均撤销。
西康省和平解放,62军进入雅安。
62军官跨过雅安文辉铁索桥 十八团奖给62军的锦旗 62军186师翻越二郎山 62军186师官抢占泸定大渡河铁索桥 62军186师558团懋功(现小金县)剿匪 藏族同胞迎接 62军186师558团一营战友影纪念 西康军区康定军邮局战友影 西康军区荥经县警卫营三连影 60军川西黑水剿匪 西康军区步校学员 全国人民慰问团,慰问62军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