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安东的小沙河与聚宝街
1年前 (2024-04-17)
老照片—安东的小沙河与聚宝街束缚 丹东人都知道大沙河,因为百年前安东人的祖先就是顺着鸭绿江从大沙河进入安东地区的,于是有了“沙河子”居民点。
那时,沙河口和东尖头一带,因为非鸭绿江主流,水流平缓,江面宽阔,是避风停靠的好地方,于是就成了木排和商船的理想停泊点和集散地。
但是,你是否知道早期的安东还有条小沙河,他的作用仅次于大沙河呢。
小沙河位于大沙河以西,是从八道沟出来的一条河,直通鸭绿江,相较于大沙河而言,称小沙河。
图一,是1914年英国人绘制的安东街区地图,图中标记的TA SHA HO 即大沙河,SIAO SHA HO即小沙河,请注意那时小沙河上有三座桥,把沙河镇地区与八道沟以西连接起来,大沙河上原日商建的木桥已废,新桥还没建,可见当时小沙河的地位。
百年前的安东三年两头暴雨成灾 ,把县衙门都冲垮了,百姓跑到元宝山躲水,因此那时的小沙河并不小,不仅图上画的较宽,实际上这条河舟船进出甚密。
图二,是日本人1937年绘制的安东市区导游图,小沙河依然存在,宛然入江。
图三,是解放初作为辽东省政府所在地的安东市区图,图中小沙河依然在,但只剩半截了,河流变成了沟。
这是因为1938年日伪时期把七道沟的山水截流,开凿山洞,引入八道沟,同时在八道沟现医院下面截流,并开凿山洞,把两条沟截流的水,穿洞引入九道沟汇入大沙河。
小沙河就成了无源之河,加之八道沟印染厂排污黑水进沟,久而久之变成了臭水沟。
1952年安东进行市区整治,把明沟变成暗沟,小沙河彻底消失。
这条暗沟就在现7号坝门到八道沟立交桥的金海路下面。
百年前,小沙河可以行船,各地商船云集河边,与大沙河相比,小沙河没那么高的河岸,只要靠岸搭个跳板就可装货卸货,于是小沙河便成了当时商船进出安东的理想泊地。
一座座商号沿河而建,双栈油坊,就在小沙河边,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他是安东的家油坊。
久而久之小沙河左岸便形成了安东一条商业街,因为这条街商家招牌林立,热闹非凡,始称招牌街。
招牌街是安东历史上形成的条街,早在清同治末年(1874年)清政府宣布东边地方开禁以前招牌街就已存在,也就是说先有招牌街后有安东县。
那时的招牌街,商号栉比,商贾穿梭,交易火热,人声鼎沸,是老安东早期的商品交易中心。
以后该街取吉利之意名为聚宝街。
日后与其平行又有了第二条街,又改为前后聚宝街。
小沙河虽然早已消失,我们不可忘记他对创建老安东的商业区和贸易中心真是功不可没啊!
那时,沙河口和东尖头一带,因为非鸭绿江主流,水流平缓,江面宽阔,是避风停靠的好地方,于是就成了木排和商船的理想停泊点和集散地。
但是,你是否知道早期的安东还有条小沙河,他的作用仅次于大沙河呢。
小沙河位于大沙河以西,是从八道沟出来的一条河,直通鸭绿江,相较于大沙河而言,称小沙河。
图一,是1914年英国人绘制的安东街区地图,图中标记的TA SHA HO 即大沙河,SIAO SHA HO即小沙河,请注意那时小沙河上有三座桥,把沙河镇地区与八道沟以西连接起来,大沙河上原日商建的木桥已废,新桥还没建,可见当时小沙河的地位。
百年前的安东三年两头暴雨成灾 ,把县衙门都冲垮了,百姓跑到元宝山躲水,因此那时的小沙河并不小,不仅图上画的较宽,实际上这条河舟船进出甚密。
图二,是日本人1937年绘制的安东市区导游图,小沙河依然存在,宛然入江。
图三,是解放初作为辽东省政府所在地的安东市区图,图中小沙河依然在,但只剩半截了,河流变成了沟。
这是因为1938年日伪时期把七道沟的山水截流,开凿山洞,引入八道沟,同时在八道沟现医院下面截流,并开凿山洞,把两条沟截流的水,穿洞引入九道沟汇入大沙河。
小沙河就成了无源之河,加之八道沟印染厂排污黑水进沟,久而久之变成了臭水沟。
1952年安东进行市区整治,把明沟变成暗沟,小沙河彻底消失。
这条暗沟就在现7号坝门到八道沟立交桥的金海路下面。
百年前,小沙河可以行船,各地商船云集河边,与大沙河相比,小沙河没那么高的河岸,只要靠岸搭个跳板就可装货卸货,于是小沙河便成了当时商船进出安东的理想泊地。
一座座商号沿河而建,双栈油坊,就在小沙河边,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他是安东的家油坊。
久而久之小沙河左岸便形成了安东一条商业街,因为这条街商家招牌林立,热闹非凡,始称招牌街。
招牌街是安东历史上形成的条街,早在清同治末年(1874年)清政府宣布东边地方开禁以前招牌街就已存在,也就是说先有招牌街后有安东县。
那时的招牌街,商号栉比,商贾穿梭,交易火热,人声鼎沸,是老安东早期的商品交易中心。
以后该街取吉利之意名为聚宝街。
日后与其平行又有了第二条街,又改为前后聚宝街。
小沙河虽然早已消失,我们不可忘记他对创建老安东的商业区和贸易中心真是功不可没啊!